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二人最后是什么结局?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6-07)1560

《三国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徐庶和庞统都曾为刘备麾下赫赫有名的谋士,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结果却一息志一身亡。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空落了一身智谋,无限遗憾。庞统逝于落凤坡,功名未就,令人唏嘘。

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对这两个人的书写篇幅较短,与诸葛孔明形象难以相平。但是这两个人物形象有助于故事系统的完整性, 缺一不可。

徐庶和庞统他们作为《三国演义》中典型的悲剧人物,有其相同之处,都智谋超人,起着陪衬人的作用,也是古今谋士的普遍写照。

但这两个形象也有很大的不同,性格气量的差异直接导致他们同为自荐的不同待遇以及两个人物悲剧的差异性。

一个是意料之外的美德悲剧,一个是情理之中的预定悲剧。

一:才智兼备的陪衬人和古今谋士的普遍写照

徐庶、庞统都是先后辅佐过刘玄德的有名贤士,才智兼备。

徐庶,字元直,曾化名单福,颍川郡长社县人。他运筹帷幄,破八门金锁阵,火烧新野,计取樊城,立下汗马功劳,使刘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后识破庞统的“连环计”而不语,这充分体现了徐庶的智谋之高。

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二人最后是什么结局?

而庞统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最早被提到的一次是司马徽告诉刘备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鲁肃称庞统:“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

由此可知,庞统的才智早已经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

庞统确实不负所赞,“火攻”之策,“连环”之计,曹操八十万战队溃不成军。

在刘备与刘璋关系恶化之时,献上上中下三条计谋,后为刘皇叔取西 川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徐庶和庞统都是才智兼备,但在《三国演义》 中对他们着墨甚少,是作为陪衬诸葛孔明的人物角色而出现。

为了维持《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系统性,确定诸葛亮这个重要的人物,然后以他为基准向外辐射,与更多相关的人与事建立联系,构成网状系统。

而徐庶和庞统就作为陪衬人活跃在这个人物系统当中,徐庶通过“十倍于我”引出诸葛亮、其惊天才智初现。

诸葛亮又推荐庞统,通过与庞统的对比,更加衬托出诸葛亮的品行兼具,技高一筹。

最终徐庶无奈出走至曹营,庞统身死落凤坡,只有诸葛亮一生奉献于蜀汉大业,更加深化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整体阅之,这样的处理无疑十分得当,锦上添花,是成功陪衬人的典型。

同时,徐庶“忠孝难两全”的价值选择和庞统“外貌不佳、恃才自傲”的外貌性格具有古今谋士状况与思考的普遍意义。

徐庶,更名改姓,弃武从文,受明主赏识,然则忠孝难两全,最后选择了“孝”,荐诸葛,进曹营,一言不发,才智难施,此般具有古今谋士道德价值观的普遍的选择症结。

而庞统在长相上不占优势,与人见面时之一印象自然不佳,于是便影响了对其才智的判断。

这种无法左右的先天因素其实是文人仕途不顺、壮志难酬、抑郁不得志中的较为普遍的一种因素。

同时庞统都直接间接的与魏蜀吴三家主君打过交道,这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有如此遭遇的人,有力地诠释了古代文人在仕途道路上的种种无奈心理和不确定因素。

他有着谋士的骄傲自恃、不屑于逢迎,同时久怀建功立业之心,另辟蹊径以求得到重用,这些都是古今谋士普遍的心理特征,但是却被孙权、刘备弃之不用。

虽然庞统感受到了曹操对自己的重视和欣赏,但是由于曹操不是正统,被称为“曹贼”,无奈庞统只能远离曹营。

最后经历万般波折终于通过在耒阳县的一鸣惊人得到刘备重用,却可惜英年早逝,才华未施。

因此,从庞统这个人物形象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古代文人仕途悲剧的全部因素。

二:性格气量的差异直接导致同为自荐的不同待遇

徐庶和庞统都曾自荐于刘备,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徐庶自荐在《三国志》中并没有任何信息,仅有“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一句话的概括,但是随着剧情丰富性的需要以及底层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想象心理,使得徐庶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演变成为一心追求明主而怀才不遇。

在水镜先生指点下毛遂自荐,“行歌自荐于新野”,“被玄德待为上宾”,深受刘备尊敬,成为刘备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师。

相比之下,庞统的自荐道路便显得极为坎坷。

庞统,雅号“凤雏”,是荆襄名族的后代,在上文中已提到过,庞统在自荐之前已经是名声在外,可谓是前途一片大好。

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二人最后是什么结局?

然而,当他面对面先后自荐于孙权、刘备时,却是“没有任用”和“不得重用”的结果。

同样都是向人主自我推荐,一个立即重用,一个不受重视,为何有如此差异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人的性格和气量差异。

《蜀书·诸葛亮传》和《蜀书·董和传》中记载的有关徐庶的故事,是他先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后,母亲才被曹操胁迫,无奈进入曹营。

并且还记载徐庶在推荐诸葛之后,还成为诸葛亮的下属,诸葛亮对他也很是赞赏,称徐庶忠君爱国,自己难以比得上。

在此中徐庶的品格人性已是倍受称赞。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更是个有智有谋、有品有形的名士,他长歌自荐于新野,谦逊有礼,言曰:“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辄造。”

后来他得知母亲被抓,百善孝为先,万般无奈只身一人前往曹营,但是他没有简单的一走了之。

尽管从古至今,忠孝难两全,他也尽自己更大努力做好“忠”,做好了善后工作,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如现代职场中,在离职后处理交接好任务,不拖公司进度,来一个华丽高雅的转身。

除此外,他举贤荐能,大公无私的气度也令人称赞。

举贤荐能虽在历史上不是少数,但是妒贤嫉能,急迫邀功也不是少数,徐庶不仅荐贤,且夸贤抑己,直言孔明十倍于己,这般谦虚敬能的品行让后人敬佩。

反观庞统,其性格气量与徐庶大相径庭。

首先,庞统自恃才高,便有些许狂妄。

在面见孙权时,孙权问其才能如何,当然,一个谋士来自荐,君主定然会问道他的智谋和优势。

就像是现代的面试,我们都知道面试我们一定要谦逊有礼,而不能夸夸其谈,狂妄自大。

但是庞统却显得有些恃才放旷,说他的才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他没有从自身出发举例自己的优势谋略,却通过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自然让人不悦。

况且他压低的那个人还是让全东吴人佩服,孙权也是无限推崇的周瑜。

所以,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不如人意,导致孙权对其“狂士,用之何益”的评价。

即使鲁肃一再对庞统的才智进行解释,甚至说出他献连环计的事迹,孙权也不屑,“誓不用之”。

后来,庞统在面见刘备时,也是如此,“长揖不拜”,表现得高傲失礼,令刘备心中不高兴,并且他没有拿出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

因此,刘备只道:“荆楚稍定,苦无闲职”,让他去做耒阳县宰。

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二人最后是什么结局?

试想若庞统面见刘备时,态度谦和,彬彬有礼,“以才学动之”,求贤若渴的刘备定然不会大材小用,他自己也就不会受那番波折。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单从庞统的“自荐”行为所反映出来的性格气量差异都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三:悲剧差异--意料之外的美德悲剧与情理之中的预定悲剧

徐庶和庞统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是《三国演义》中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墨不多,却必不可少。

徐庶被迫进曹营一言不发,庞统身亡落凤坡,他们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只是他们的悲剧有所不同。

徐庶的悲剧带有意料之外的道德色彩,而庞统的悲剧结局从他一出场便注定了,在小说中已经埋下伏笔,具有既定性和预见性。

徐庶故事实为一波三折,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文化故事积累的过程,它的身上体现着古时候人们对原始故事素材的各种想象与追忆。

徐庶本为穷困之人,后因某人的点拨或某事的影响,最后一改往常状态,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贤才。

这种故事框架本身便覆盖有大众所感叹的如“姜子牙、张良”等人的神秘色彩。

徐庶为了报仇而杀人,后来被伙伴解救后,改了自己的名字,开始了逃难的日子,经历种种磨难,遍访名士,结识了司马徽、诸葛亮等人。

之后辅助刘备,若此般,也算是学有所用,乱世遇明主了,应当是个完美大结局。

然而笔锋一转,其生母偏偏被曹操擒获,被迫进入曹营,长居曹营却又不为曹操设一计,空耽搁了这一身本领。

如此看来,徐庶这一生可谓是十分波折,充满意外。

此外,徐庶辞别刘备,归属曹操的故事形象的诠释了以“孝”为中心的美德选择与坚守的难度以及对美德悲剧所具有特征的思考。

“忠”与“孝”这两种美德出现了矛盾时,徐庶只能选择“孝”, 然而戏剧性的是,最后徐庶离开贤主、母亲身亡,落得个不忠不孝的结局。

这便是古代典型的美德选择的悲剧性。

徐庶收到母亲的求救书信后,如果徐庶不去救母亲,与儒家所推崇的“孝者,所以事君也”的伦理道德相违背。

若不救母亲,便是不孝,沦为“不孝”的徐庶在以道德为至重的刘备那难以安身立命,难以再获得刘备的信任,徐庶自然是深知这一点的。

因此,离开反而能留下一个光荣的背影。这是一个道德死命题,徐庶的悲剧在于儒家美德冠名下不得不如此的悲剧。

而庞统的悲剧是可预见的,属于意料之中的悲剧。

首先,上文已分析他恃才狂傲,人在傲气浮躁之下,便会有失冷静和理智。

其次,他对诸葛孔明的猜疑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决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当然,小说中也屡屡埋下伏笔,点出了庞统最后的不善结局。

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二人最后是什么结局?

庞统协助刘备挺进西川,接连几次获得了胜利,于是一鼓作气准备攻下雒城。

诸葛亮夜观天象,觉得不吉利, 便报人知会刘备:“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且宜谨慎。”

然而庞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

两人都是知晓天文地理的,诸葛亮会的这些,作为小说中和“卧龙”比肩的“凤雏”不会不知。

但他因为猜忌心理作怪,觉得诸葛亮觊觎他获得成就,就不管不顾的往前,忽视各种迹象,结果兵败,自己也丧了命。

庞统的悲剧结局除了与他自身性格相关,也应了天象,是一种必然性。

而这点从谶语与童谣中都已经表明,紫虚上人谶语曰:“雏凤坠地,卧龙升天。”

童谣也表达了类似的判定:“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

因此,庞统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是情理之中的可预见性悲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6/3599.html

“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二人最后是什么结局?” 的相关文章

拓跋猗卢:西晋鲜卑拓跋族首领,天资英特,胆略过人

拓跋猗卢:西晋鲜卑拓跋族首领,天资英特,胆略过人

拓跋猗卢(?~316年),定襄盛乐人,西晋时期鲜卑拓跋部首领。北魏皇帝先祖,追封神元帝拓跋力微之孙,文帝拓跋沙漠汗之子,桓皇帝拓跋猗迤胞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天资英特,胆略过人。元康五年(295年),授西部大人,居于盛乐城。出兵攻打并州,击败匈奴和乌桓。引入...

有哪些与华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华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韩信被杀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还有什么原因存在

韩信被杀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还有什么原因存在

还不知道:韩信被杀,除了功高盖主,后世还流传了五大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史称“兵仙”,他的一生打了很多经典的战役,带兵以“多多益善”闻名,战场上屡次出奇制胜,是我国历史上神将的代名词,智慧和狡黠的化身。但是韩信也是另一个成语的代名词,这个成语叫做“狡兔死、...

阿济格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毒杀的原因是什么?

阿济格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毒杀的原因是什么?

阿济格,爱新觉罗氏,与多尔衮、多铎为同母兄弟。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既是皇亲贵胄,又是满清建国的开国元勋,他能征善战,智勇有谋,拼得累累战功,为努尔哈赤、皇太极,包括后来的多尔衮所器重。可是他却最终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这是怎么回事?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

刘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有名士风流,但为人偏执好斗

刘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有名士风流,但为人偏执好斗

刘琰(?-234年),字威硕,鲁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琰于刘备在豫州时即开始随同周旋,并于刘备取得益州后受任固陵郡太守。后主刘禅继位,刘琰受封都乡侯,升任后将军兼任卫尉、中军师,再升任车骑将军。建兴十二年(234年),刘琰因怀疑入宫月余向太后祝...

清朝后宫妃子走路都需要宫女扶着 她们身体有那么弱吗

清朝后宫妃子走路都需要宫女扶着 她们身体有那么弱吗

对清朝后妃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经常看清宫影视剧的朋友不难发现,清朝后妃在走路时,往往需要宫女或太监搀扶。对于古代的达官贵族而言,出行以他人搀扶,主要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而对于清宫后妃而言,这个却不是主要原因,她们之所以要人搀扶,主要与所...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的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得以善终,为何却被乾隆厌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新皇帝的上位都代表着一次政权的变更。我们所熟知的“康乾盛世”,三位皇帝,祖孙三代,用人制度、治国手段都大有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尽管...

曹操屠城最少有五次记录 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

曹操屠城最少有五次记录 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至少有5次屠城记录,他为啥要干这么残忍的事?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换位思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人把自己幻想成曹操,所以觉得屠城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无可厚非。可世上有多少人可以做曹操呢?大部分都是老百姓。所以更多的人应该把自己放在被屠的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一来...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