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放弃汉中,坚守荆州,曹操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0-26)370

一部三国史,半部荆州史,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219年,汉中之战接近尾声,襄樊之战正在开始。就汉中之战来说,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原本有实力继续坚守下去。但是,到了公元219年,曹操却选择撤出汉中,也即放弃和刘备争夺这一地区了,这让刘备实现了疆域扩张,从而进位汉中王。

放弃汉中,坚守荆州,曹操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而就襄樊之战来说,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斩杀庞德,俘获于禁,可谓威震华夏。不过,对于曹操来说,却不愿意放弃荆州的重镇襄樊,因此又派遣了徐晃等人前去支援襄樊的曹仁。因此,面对汉中和荆州这两个兵家必争之地,曹操的态度却是不同的。那么,问题来了,汉中和荆州都很重要,曹操为何选择放弃汉中,却坚守荆州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在公元219年,曹操之所以放弃汉中,却要坚守荆州的襄樊,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汉中之战,曹刘双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战力,刘备方参战将领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曹操方参战将领夏侯渊、曹休、曹真、张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可谓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也即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原本是不希望撤退的,毕竟汉中的位置实在太重要了。众所周知,汉中连接着益州、关中、陇右等地。

如果让刘备夺取汉中之地的话,不仅会让益州更加固若金汤,也是在为蜀汉北伐中原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此之后,正是凭借着汉中之地,诸葛亮、姜维等人得以频繁北伐中原,以此让曹魏疲于防守。而就曹魏来说,一旦能长期占据汉中的话,就会让益州的山川之险大打折扣,等到机会合适的时候,完全能够趁势消灭蜀汉。不过,在汉中之战中,刘备不断取得胜利,让曹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放弃汉中,坚守荆州,曹操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在汉中之战过程中,赵云指挥了汉水之战。此战,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令将士以劲弩射曹操后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不计其数。再比如黄忠大放异彩的定军山之战中,黄忠斩杀了夏侯渊这位大将。一定程度上,夏侯渊的阵亡,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曹操最终做出了放弃汉中的打算。在曹操麾下的武将中,夏侯渊等宗室将领,无疑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也即五子良将即便立下了赫赫战功,曹操显然更加信任夏侯渊、夏侯惇、曹仁等宗室将领。在不断失利的背景下,曹操没能继续坚守汉中。

而在襄樊之战中,虽然关羽水淹七军,俘获了于禁,斩杀了庞德。不过,对于曹操更加倚重的曹仁,依然没有让关羽攻破了襄樊。换而言之,如果在襄樊之战中,曹仁被俘或者被杀的话,也会像夏侯渊阵亡一样,真正震慑到曹操。当然,曹仁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尽管被关羽大军重重包围,却依然守住了襄樊这一兵家必争之地,并等到了吕蒙偷袭荆州这样的转机。

进一步来说,曹操之所以没有放弃荆州,和东吴孙权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在关羽主力北伐襄樊的时候,孙权已经暗中联系曹操,准备偷袭荆州了。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且他早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对于孙权来说,在偷袭荆州之前,还派人向曹操送达了书信。对此,曹操接到书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曹操坚守荆州,显然是非常有底气的事情,这和汉中之战时的情况可谓截然相反。因为在汉中之战中,曹操之所以选择撤退,也是因为担心孙权可能会趁机发难。不过,到了襄樊之战时,曹操自然不用担心孙权了,因为孙权更希望夺取关羽镇守的荆州三郡,从而会间接帮助曹操解了樊城之围。在襄樊之战中,吕蒙率军偷袭了荆州,从而让关羽腹背受敌,不仅丢失了荆州三郡,还付出了性命的代价。

放弃汉中,坚守荆州,曹操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最后,另一方面,汉中和荆州虽然同样重要,但是,汉中在地理位置上是远离许昌的,而就曹仁镇守的荆州襄樊,则直接关系到许昌的安危。在公元219年,曹操虽然放弃了汉中之地,但是,在撤出汉中之前,曹操基本上从汉中迁移出了大部分的百姓,从而给刘备留下了一座空城。更为关键的是,汉中相邻的关中一带,并不是东汉末年或者说曹魏都城的所在地。也即如果曹魏是定都长安的话,那么汉中是坚决不能放弃的,也即需要和刘备之间反复争夺。但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长安,在整体地位上是比不上许昌和洛阳的,也即不是曹魏最核心的区域。

与此相对应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据了荆州的北部地区。对于曹操来说,之所以不愿意放弃荆州北部的郡县,尤其是襄樊,是因为关羽一旦占据襄樊的话,就可以直接威胁到许昌等城池了。在襄樊之后,南阳等地主要是平原之地,基本上是无险可守的,这意味着襄樊是曹魏重要的屏障,这促使曹操不断调兵遣将,以此支持镇守襄樊的曹仁。黄初二年(221年),曹丕拜曹仁为大将军。在襄樊之战后,坚守有功的曹仁,也得以在公元221年被封为大将军,成为曹魏武将之首。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襄樊对于曹魏的重要意义。综上,在公元219年的时候,曹操选择放弃了汉中,却在荆州襄樊全力坚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10/27882.html

“放弃汉中,坚守荆州,曹操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陶谷是什么人?赵匡胤登基之后他是什么结局?

陶谷是什么人?赵匡胤登基之后他是什么结局?

陶谷,北宋大臣,本姓唐,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在距离开封仅二十公里处的陈桥驿被黄袍加身,叛周称帝。随即,赵匡胤在跟将士们约法三章之后,率部回师开封,后周灭亡,宋朝建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如韩通、魏仁浦...

诸葛亮和张飞都只是乡候 关羽为何只是一个亭候

诸葛亮和张飞都只是乡候 关羽为何只是一个亭候

对为什么诸葛亮和张飞都是乡侯,而关羽才是一个亭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别说诸葛亮、张飞是乡侯,超了关羽的亭侯。就是廖化,人家也是中乡侯,关羽上哪说理去?要怪只能怪关羽死得太早,没有赶上好时候。汉初经历了几个异姓王叛乱之后,朝廷立了一个规律,异姓不能封王。所以侯爵就...

历史上张承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如何

历史上张承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如何

宦官制度在我国古代朝代扎根许久,为了维护皇宫日常运转和皇帝日常事务所采用的。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张承业自幼净身入宫,长大后因通晓军事,得以出外主持地方军务,回朝后获赐紫衣,升任内供奉。此后,他因多次奉命出使渭北,被唐廷任命为晋王李克用的监军。他与李克用相互尊重,结...

诸葛亮长子战死绵竹导致蜀汉灭亡 诸葛瞻是第二个马谡吗

诸葛亮长子战死绵竹导致蜀汉灭亡 诸葛瞻是第二个马谡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长子战死绵竹,直接导致蜀汉灭亡:他是另一个马谡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63年,魏国发动了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灭蜀之战。司马昭派遣18万大军,兵分三路取蜀。在丢失汉中后,蜀将姜维立刻退守剑阁,与魏军相持。而为破解僵局,魏将邓艾率精兵万人偷...

马援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没能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因为什么?

马援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没能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因为什么?

云台二十八将,是指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28员大将。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马援“少有大志”,长大后担任郡督邮。在一次押送重犯途中,马援“哀而纵之”,自己亡命北地郡。许多当地人敬佩马援私放死囚的义举,心甘情愿归附他,使马援成为数百户人家的主人。马援经常激励他们:“丈...

曹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谋划之后再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谋划之后再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国皇帝曹髦带着宫中的几个侍卫,想冲进司马昭家中杀司马昭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是一件滑稽搞笑的事情。曹髦也就是几个侍卫,还那么大张旗鼓地做事,怎么可能杀得了司马昭呢?说起来,曹髦虽然年纪很小...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莲英是宦官,为何会被慈禧宠信一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言有一次,洋人问李莲英“你一个太监,为何慈禧离不开你”,李莲英还没回答,慈禧就对李莲英说道“小李子,哀家需要牙签”。李莲英慌忙从衣兜里掏出来一根牙签,接着慈禧又需要掏耳勺,修指甲的剪刀,还有...

姜维被称为幼麟 正史中国的姜维才华有多大

姜维被称为幼麟 正史中国的姜维才华有多大

对姜维在正史上究竟有多大的才华能被称为“幼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蜀汉灭亡之后,姜维仍执着于复国,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他的一生无愧于蜀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三国演义》中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