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西汉学者刘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助王莽登基后又发动政变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8-22)151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说刘歆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一定没有人反对。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著名文学家刘向(《战国策》、《列女传》等作品的作者)的儿子,父子两代人同为著名学者,名噪一时。

刘歆是一位难得的复合型人才,他既是伟大的经学家,又是伟大的天文历法学家、史学家、校勘学家和诗人。章太炎甚至称其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人物。

西汉学者刘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助王莽登基后又发动政变

刘歆首次发明了“岁星超辰”的计算方程,将岁星超辰的周期,精确到84.71年,并编写成了当时更先进的《三统普历》。他还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抛弃“周三径一”的圆周率计算 *** ,他的计算 *** ,将圆周率数值确定为3.15471,被后世称为“刘歆率”。

刘歆与他的父亲一起,承担了五经校对工作。父亲去世后,他又独立承担起这项浩瀚的工程,编撰成一部图书总成《七略》,著录图书13219卷。

刘歆更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古文经学派。古文经学派是相对今文经学派而言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大量的儒家经典佚失。西汉立国书禁重开,很多老儒生,根据自己的记忆,默写曾经读过的经书,并以此教授学生。这些书籍是以当时的文字书写,称今文经。

刘歆十几岁以黄门郎身份,负责内藏图书整理工作,发现了大量先秦时期的经书,这些书籍都是难懂的古文字书写,因而被称为古文经。刘歆的青年时代,就一头扎进了古文经学的研究和整理,最终创立了古文经学派。

古文经学派对我国的文化史的意义是非凡的,没有它我们的文化将是割裂的,甚至经典的传承是谬误的!

正是因为发现了今文经学派的谬误,导致他卷入了,与今文经学派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斗争。结果,势单力孤的刘歆,受到排挤和打压,被迫辗转于各郡出任地方官。

郁郁不得志的刘歆,在他的诗歌中,流露出了对朝政的诸多不满,和对人生的哀叹。让他重新得到舒展的就是王莽,他在担任黄门郎期间,结识的挚友。

随着王莽在政坛的突起,刘歆被王莽召回中央。从此,他的政治生涯,伴随着王莽一路飙升。刘歆也成了王莽在政治上的重要帮手,为王莽代汉立下汗马功劳。

王莽建国后,刘歆官居四辅,两家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可惜的是,他们的友谊没有善始善终,新朝末年刘歆参与了一起针对王莽的绑架事件,结果失败了。事件败露后,刘歆自杀身亡。几个月后,新朝被推翻,王莽被乱军杀害,他们共同建立的王朝灰飞烟灭!

有意思的是,后世对刘歆的关注点,大多停留在了其年轻时代,而对他在新莽政权期间的事迹,都尽量小心翼翼地回避。一部分人认为,刘歆就是王莽的帮凶,按照世人的标准,他应该被立为奸臣;另一部分人认为,刘歆是不赞同王莽代汉自立的,他虽有错,但本质上不算奸臣,尤其是后来有反莽的义举。

那么,他对王莽“篡汉”究竟是什么态度?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刘歆?这些纷争背后,又隐含着什么样的历史玄机呢?

刘歆在王莽集团中的地位

刘歆的政治生涯可以分为很清晰的四个阶段,之一阶段为担任黄门郎期间专注于学术研究;第二阶段为外放出任地方官;第三阶段为回到从中央,充当王莽的助手,担任文化意识领域更高领导人;第四阶段为新朝建立,作为四辅成为新朝核心领导人之一。

他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大力推动古文经学的弘扬,兴建太学、建明堂辟雍、修订典章制度等。这些工作都是配合王莽推行的改革开展,为汉平帝时期,汉帝国所呈现出的短暂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第三阶段刘歆还不能成为王莽集团的核心,第四阶段,刘歆是毫无争议的核心成员。这个阶段,他被封嘉新公,出任国师,成为新朝改革的总设计师之一。我们在新朝的官制改革、典章制度重建、货币改革等一系列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一名文化学者,在短短几年内,以火箭般的速度跃升为帝国核心,恐怕不是简单地以个人友谊能够解释的。毕竟王莽身边,故交好友众多,为什么偏偏垂青于刘歆?

这里面是有玄机的,涉及到王莽集团内部的政治派系斗争。

刘歆在新朝代汉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史学家以“王莽篡汉”的粗暴态度,忽视了对王莽集团内部的研究。其实王莽集团内部存在不同立场之争,他们内部至少存在两派。

一派以“更天命”的思想为主导,主张汉室气数已尽,要顺天应人,由王莽完成改朝换代。我们姑且称这一派叫“代汉派”,或者叫“汤武革命派”。

另一派以传统的维护汉统思想为主导,主张拯救大汉,由王莽辅政,充当修补匠,做大汉的“周公”。我们姑且称这一派叫“辅汉派”,或者叫“周公派”。

经过长期研究,笔者发现,这两派的斗争,有两个明显的时间节点。之一个时间节点出现在汉平帝驾崩后,自汉武帝后期以来,就一直喧嚣的“更天命”论调再次重提。这次斗争的结果,以王莽力挺“辅汉派”结束。

第二个时间节点出现在居摄二年,翟义叛乱平定后,关于“代汉”和“辅汉”的争议再起。大约在居摄三年王莽的母亲去世前,王莽做出了代汉的决定,从王母葬礼的安排细节,就可以窥见其中的奥妙,限于篇幅不细说。

王莽集团的核心成员中,甄丰肯定是“辅汉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新朝建立后,反对王莽称帝的甄丰,受到了王莽的冷处理,待遇直线下降。而刘歆正是“代汉派”的坚定支持者,所以他从一名“边缘核心”,一跃成为核心中的核心!

这就是刘歆平步青云的根源!刘歆在分管的文化领域工作中,以他的学术思想,为王莽代汉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让王莽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朝换代,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歆与王莽反目成仇的原因

那么,刘歆又为什么与王莽走向反目成仇,不顾四十五年的友谊,决定参与政变呢?这次政变真的就是史书所说的,劫持王莽扶立“南阳刘秀”吗?

表面上看,刘歆与王莽的决裂,是由于十年的时间里,王莽连续杀害了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不过笔者认为,这肯定不是主因。

刘歆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嫁给了王莽的三子王临,做了太子妃。三个儿子都受到王莽的恩遇,被封了侯。尤其是他的次子刘棻,因为才学出众,备受王莽赏识。然而,莫名其妙的是,刘棻和他的弟弟刘泳,都卷入了甄丰甄寻父子的谋反案,结果受牵连处死。

刘歆的女儿刘愔,卷进了太子王临的谋反案。刘愔自幼跟父亲学习天文历法,擅长观天象,王临作乱前,刘愔以“白衣会”的说法鼓动王临,结果事泄身亡。

二子一女死于王莽之手,刘歆确实有理由怨恨王莽。不过,这不能成为充分条件,王莽不是枉杀,两个事件间隔十年,十年间,刘歆与王莽的亲密关系并未见衰减。同时,王莽对刘歆父子的信任一直未改,直到新朝灭亡,刘歆的长子刘叠,还是王莽的贴身侍卫官,这种信任绝对罕见!

按《汉书》记载,刘歆发动政变,是因为天象显示“汉室复兴”,所以他准备劫持王莽,向“南阳刘秀”献礼。不过这个说法扯淡扯到大西洋了!

刘秀那时候还是乡间的一名读书人,根本没人认识他,这分明是后人的附会,为了说明刘秀得天下是天意,不惜篡改了历史而已!

那个符谶中说的“刘秀”,其实就是指刘歆,因为刘歆早在汉哀帝(刘欣)时期,为了避讳,更名为“刘秀”。明白了吧,所谓的符谶就是有人伪造,用来拉拢刘歆加入造反阵营的诱饵而已!

所以,刘歆造王莽的反,恐怕是借助所谓“天象”,和自己是刘汉宗室子弟的身份,产生了不该有的“想法”!

这才是真相!

德道还是立场?刘歆的是非论

大概由于刘歆对中华文化突出的贡献,以及他后期与王莽的决裂,历史对刘歆表现得相对宽容,一直以淡化的手法,不过多渲染他那段经历。

不过,刘歆在王莽集团中的地位太重要,历史无法举重若轻,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刘歆这个人呢?

首先,应该抛弃狭隘的唯道德论,刘歆的选择就是政治立场问题,不用背负道德枷锁。

关于改朝换代的合法性,西汉开国之初就一直存在争论,最典型的就是汉景帝时期的“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按照封建社会皇权更替的法则,其中有一条就是,承认“有德者居之”,承认改朝换代的合法性,否则西汉王朝就不该存在!

既然如此,当西汉没落了,王莽完成改朝换代有何不可?新朝玩不下去了,刘歆动动心思也未尝不可嘛!

给刘歆套上道德枷锁的,是东汉政权,他们为了维护“东西两汉一体”,维护东汉政权的合法性,强行给王莽戴上了“篡位”的大帽子,刘歆也跟着受灾了!

其次,刘歆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其实刘歆最擅长的是学术,王莽看重的是他的学说,有助于王朝的统治,绝不是刘歆个人的政治才能。

新朝的改革失败,刘歆是难辞其咎的!他主持的官制改革、典章制度修订,包括后来的立九庙等一系列举措,难听一点说就是头痛医脚,泥古不化,忙中添乱。对本就艰难的改革事业,不是起到促进作用,而是火上浇油!

所以,本质上说,刘歆是理想大于能力,眼高手低的不合格政治家!他被提拔到如此重要的岗位,说明王莽也一样!

从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那段历史,无关忠奸

有一个很司空见惯,其实很畸形的现象:现代人的价值标准,在某些方面居然跟古人惊人地一致!比如,判别忠奸。古人说王莽是“篡国奸贼”,我们也接受这个观点,跟着摇旗呐喊。

古人为什么认为王莽是“篡国”?甚至不承认他建立的新朝?原因很简单,书写历史的是东汉的士大夫,他们代表了东汉政权的立场,所以,为了证明东汉政权的合法性,以及文人士大夫忠君的立场,他们必须说新朝是不合法的,王莽是不合法的,是篡位,所以刘歆也必须上道德审判台!

我们呢?难道也是东汉的遗臣?也是文人士大夫阶级?为什么要陷入别人的视角,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不奇怪吗?我们所在历史时代,给了我们一个更高的视野,为什么有人却弃之不用?怪哉!

当我们变换了角度,来审视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其实包括王莽和刘歆在内,他们都是一群充满理想的新士族阶层,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强国富民的强烈愿望。他们始终摆脱不了历史的局限性,在道德与立场之间的羊肠小道上,艰难前行!

他们是一群,挣扎的士族阶层,他们个人的失败,没有抹杀历史的光辉,我们应该为他们喝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8/79953.html

“西汉学者刘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助王莽登基后又发动政变” 的相关文章

王浑:曹魏司空王昶之子,魏晋八君子之一

王浑:曹魏司空王昶之子,魏晋八君子之一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吏,高平陵政变后,循例免官,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王朝建立后,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

关羽投降曹操是真的吗 为什么说关羽降汉不降曹

关羽投降曹操是真的吗 为什么说关羽降汉不降曹

三国历史之中的关羽投降曹操是真是假,为何大家都说他降的是大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关羽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之中有着许多扑朔迷离的地方,比如像关羽是如何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武圣代表的,为何中国民间的义气文化之中说的最多的就是拜关公呢?但这些都不是我们...

司马越是什么人?八王之乱中他的表现怎么样?

司马越是什么人?八王之乱中他的表现怎么样?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在徐州起兵讨伐专权的司马颙。永兴三年(306年),司马越击败司马颙,攻克长安,迎侄孙晋惠帝回洛阳,结束了八王之乱。虽然司马越成为八王中最...

刘封封地就在关羽附近 关羽被杀前刘封为何按兵不动

刘封封地就在关羽附近 关羽被杀前刘封为何按兵不动

对刘封的上庸就在襄樊近旁,为何他却始终按兵不动,不去援助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在战场上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夺取汉中后,刘备派他与孟达一起夺取上庸,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可就是这样一个与刘备如此亲近的人,在关羽覆亡的过程中袖手旁观,最终被刘...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而是刘备 诸葛亮是怎么想的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而是刘备 诸葛亮是怎么想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为什么选刘备 而不选曹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181年,一个叫诸葛亮的婴儿出生在徐州。多年后,在他的故乡徐州,曹操与刘备两人的不同表现彻底决定了诸葛亮的人生选择。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就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因为弹劾权臣被人诬陷,被免官后贬...

刘备临死前明明有遗言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马谡去守街亭

刘备临死前明明有遗言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马谡去守街亭

还不知道:诸葛亮为何不顾刘备临终遗言,执意让马谡守街亭?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

历史上平阳公主与柴绍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平阳公主与柴绍之间有何故事?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柴绍之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柴绍与平阳公主都是唐朝名将,为唐朝立足关中立下汗马功劳,奠定了大唐一统天下的基础。那柴绍与平阳公主是如何为大唐建功立业的呢一,结为夫妻柴绍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冠军县公柴烈之孙,隋朝太子右内率、钜鹿郡公柴慎...

孙策临死前为什么要传位给孙权 孙权后面是怎么对待孙策后人的

孙策临死前为什么要传位给孙权 孙权后面是怎么对待孙策后人的

对孙策让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策临死时坚持让位给弟弟孙权,后来孙权称帝怎样对待孙策后人?三国时期的孙策建立了基本的东吴根基,但是天妒英才,所以早早去世,最后各种综合判断,把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原本这是一个明智的决策,至少是自己孙家的人,政权实力最终还是没有...

评论列表

钱涛
钱涛
1周前 (09-18)

刘歆,一代儒宗学者典范;辅佐王莽建新朝却终反目成仇,才华横溢却又政治失策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