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皇族是哪位皇帝繁衍的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2-07)310

刘邦建汉传国400年,繁衍出最庞大皇族

秦朝灭亡后,刘邦同项羽又进行了为时五年的楚汉之战,公元前202年刘邦获胜,第二年正式登极为皇帝,从此奠定了汉帝国为时四百年的统治。

汉朝分为西汉、东汉两个阶段,西汉延续了214年,于公元8年因王莽篡夺政权而灭亡。不过在15年后,起义军又消灭了王莽的新朝。公元25年,刘秀登极重建汉朝,历史上称为东汉。东汉延续了196年,被权臣曹操的儿子曹丕篡夺而灭亡。两汉统治持续四百多年,因经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黄金时代,刘姓皇族也繁衍成中国历史上空前庞大的帝室血缘群体。后来有人认为朱元璋的后人数目一度也堪与媲美,只是后来多被屠灭,仍无法与刘氏皇族后人并论。

回首中国几千年历史,可以说汉朝刘姓皇族堪称在历朝历代的皇族中发展繁衍的数量更大。这是因为汉朝皇族大都加封,传国时间又长。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有八个儿子,他吸取秦朝不分封皇族而最后全部遭灭顶之灾的教训,把刘姓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这些受封到各地的皇子们都广纳嫔妃,子孙成群。西汉传到第四代,汉武帝的堂兄弟就达几百人之多。这种按几何基数的发展,只经过几代就会发展到惊人的数字。

《鸿门宴》刘邦

两汉400年间,皇族共传了18代,因有些是兄终弟及,所以共出了28位皇帝。在西汉214年间经过9代人,朝廷统计的皇族就发展到8万人。

汉朝皇族众多,对朝廷的财政负担压力却不太重。汉制虽然是皇子都封王,自武帝时代起却不能世袭,要逐代降级并由诸子平分家产,例如上一代是王,下一代就降为侯。按此实行后,结果不出三四代,王侯的后代大都沦落为平民,朝廷对多数人也没有专门照顾。如西汉被推翻后赤眉军找来15岁刘氏皇族刘盆子当傀儡皇帝,这个少年此前就已经沦落为放羊的牧童。

西汉末年,出身外戚的大司马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权,并于公元8年撕下最后的伪装,公然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登基后实行混乱的内外政策,仅6年后就爆发了绿林起义,国内各地的不少刘氏皇族也参加了起义军。此后经过9年战争,起义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刘氏皇族又夺回政权。

后代的一些野心家曾认为,西汉灭亡后仅15年,东汉王朝又能建立,关键是王?心慈手软,没有消灭刘姓皇族。其实王莽在篡权前曾经毒死过14岁的汉平帝,还是自己的小女婿,结果使女儿在少年就守了寡,心肠已很毒辣。不过此人篡夺政权前的多年间一直向天下以行“仁义”相标榜,刚登基时政权还不稳固,因此还收买一些潦倒的刘姓皇族为他劝进,自然不好大杀原来的皇族。

汉平帝被毒死后,王莽又立了一个两岁的小皇帝刘婴,在其六岁的时候废掉,由自己篡汉称帝。为了显示仁慈,王莽一直没有杀那个六岁就退位的刘婴,只是将他封闭养在深宫,表面还封他为安定公。由于长期对外隔绝,监管的人又不敢同他说话,刘婴成年后根本不知世事,完全是呆傻之人,其实这也是一种残酷的 *** 。

王莽

王莽自认为国柄在握,对刘氏皇族在社会上的能量估计不足。西汉末年的几位刘氏皇帝,确实都是沉溺酒色的昏君,搞得天下失望。王莽自认为自己通过假行仁义,再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转移矛盾,就可以收买人心坐稳江山。出乎预料的是,王莽实行的新政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对外战争又引发人民怨愤,多数民众又怀念起刘氏皇朝统治下相对安定的日子,结果王莽的新朝建立不出6年就爆发了大起义。

由于社会上的人普遍有正统观念,起兵反王莽的队伍大都拥戴刘氏皇族为名义上的首领。如绿林起义军就拥戴河南山中一个皇族刘玄为更始皇帝,赤眉起义军则在诸多刘氏皇族中用抓阄方式找了一个15岁的刘盆子为帝。不过,绿林、赤眉军拥戴的刘氏皇帝,其实都是傀儡和草包。传说刘玄被绿林军拥戴登基即位之时,竟羞愧流汗,双手发抖,紧张得说不出一句话来。绿林军打进长安消灭了王莽后,刘玄便不理朝政,沉湎女色,常喝得烂醉如泥不能上朝。他经常让侍中冒充自己,坐在帷帐内与文武大臣议事,将士大臣听出这并非刘玄的声音,就更加不满,下属很快离心。结果,绿林军不久被赤眉军消灭,刘玄本人也被勒死。

在反王莽的起义中,有众多刘氏皇族积极参加,这固然是他们仇恨王氏夺了刘氏江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刘邦的后代太多且分散于天下,各地起义军也愿意拿他们来充当旗帜或傀儡。当时参加起义并且真有才能的皇族,应首推南阳的刘秀。

作为东汉王朝的创建者刘秀,据称是长沙王之后,少年时其家境已与平民无异。王莽篡汉建“新朝”后,刘秀在山乡过着耕田种地读书交友的生活,磨炼了意志,并坚定了恢复汉室的志向。公元22年,刘秀和长兄在家乡组织了以刘氏宗室子弟为骨干的一支武装,响应绿林军。公元23年,刘秀率3000军队北攻昆阳,以非凡的军事才能,一举击溃了王莽军队主力40万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范例战例,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昆阳大捷”。

昆阳之战,成为两汉历史的转折点,为消灭王莽新朝奠定了基础,刘秀也从此声威大震。因绿林军难以容他,刘秀便到河北发展,收编了当地铜马军等武装,于公元25年称帝并建都洛阳。此后,他又用了十一年时间消灭了国内各派割据势力,终于统一了天下。

反抗王莽的战争席卷国内,全国人口死亡过半,刘氏皇族也有不少死亡。刘秀重建东汉后,因前一段战乱使皇族的身份认定统计出现混乱,朝廷只优待刘秀自身后裔这支皇族,再也没有详细统计刘邦全部后裔数字。不过按推断,刘邦的后人到东汉末年其总数至少发展为几十万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02/109229.html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皇族是哪位皇帝繁衍的” 的相关文章

清朝真的是上唯一一个没有出昏君的朝代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存在

清朝真的是上唯一一个没有出昏君的朝代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存在

对清朝是唯一一个没有出昏君的朝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要问哪个朝代没有昏君,那么细细数来也只有清朝算得上。很多人因为清朝是封建专制的最后一个朝代,又是非汉族政权,所以对其有很多的偏见。再加上近代的百年屈辱史,清朝便背上了这顶黑锅。甚至于,有人站出来为他说两句话...

朱祁钰都做了八年的皇帝 夺门之变为何能轻易被废

朱祁钰都做了八年的皇帝 夺门之变为何能轻易被废

还不知道:朱祁钰当了八年皇帝,为什么一场夺门之变就能轻易而举的废掉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祁钰,一个苦命的明君。被逼当皇帝,又被逼退位,一生都好似一个傀儡皇帝。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临危受命,硬着头皮做了一个可能会让自己背负上亡国之君恶名的皇帝。但是,当他勤勤恳...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死后,太子妃郑氏是什么下场?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死后,太子妃郑氏是什么下场?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隐太子”一般指的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取而代之,成了坐拥大唐江山第一人。称帝后的李世民对于死于自己手下的兄长也是心有愧疚和不忍,于是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

康熙和乾隆在位时间都长达60年 两人寿命为何那么长

康熙和乾隆在位时间都长达60年 两人寿命为何那么长

康熙和乾隆为何长寿?他俩从不碰一样“嗜好”,其他皇帝却做不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在这个盛世中也出现了两个非常长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康熙帝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享年68岁...

有哪些与吕蒙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吕蒙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少年时随孙策为将,累封别部司马,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

哥舒翰字唐朝是什么存在?他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哥舒翰字唐朝是什么存在?他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哥舒翰,唐朝名将,为突骑施哥舒部落首领的后裔。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天宝十五年(756年),唐将哥舒翰率二十多万大军出潼关迎击不到一万的安史叛军,双方在灵宝—潼关大战。结果唐军惨败,丢失潼关,哥舒翰也被叛军俘虏,更导致长安再无屏障,局势对唐军大为不利。那为何二十多万唐军打不过一万叛...

有哪些与吾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吾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吾彦,生卒年不详,字士则,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及西晋初年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任通江县吏,后得到大司马陆抗的提拔重用,逐渐升至建平太守。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吾彦投降西晋,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金城太守。后历任敦煌太守、雁门太守、顺阳内史、员外散...

刘惔:东晋大臣、清谈家,是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

刘惔:东晋大臣、清谈家,是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

刘惔(生卒年不详),一作刘恢,字真长,沛国相县人,东晋大臣、清谈家,晋陵太守刘耽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世族家庭,清明远达,风度才气。得到丞相王导所识,时人比为荀粲。迎娶庐陵公主司马南弟,成为永和名士的风流之宗,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历任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