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顾茅庐:三国卧龙诸葛亮不愿出仕却又为何出山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2-16)140

导读: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最终三分天下而有其一,诸葛亮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成就了一代智者、贤相。但是我在读书时发现,诸葛亮似乎有隐居之意,最终为什么出仕?又为什么选择了刘备呢?孔明父亲早死,其叔父诸葛玄在袁术手下任豫章太守,因朝廷派硃皓接管豫章,诸葛玄就投靠与之有旧的荆州刘表。诸葛玄去世,孔明与弟弟移居南阳耕种为生,因居住卧龙岗,所以号称卧龙。平时孔明自比管仲、乐毅,但是山野村夫岂能慧眼识人,他就常与石韬、徐庶、孟建一起探讨人生和国家大事,孔明认为他们三人将来的仕途最多是刺史或郡守,而当三人问孔明时,他却笑而不答。由此推知,孔明向来恃才傲物,他的志向是做一位治理国家、征服诸侯的名相。

既然有如此远大的志向,为什么又说他有隐居的想法呢?荆州是人才聚集之地,司马徽、庞德公都是名流,也都是孔明的老师,刘表曾数次请庞德公出山,庞德公老死不入襄阳城。庞德公与孔明师生如父子,老师的思想对学生肯定有较深的影响,做郡守和自比管、乐都是学生们在一起憧憬未来的一种豪言壮语,就像现在的学生立志做科学家一样,孔明、徐庶、崔州平、石韬、孟建是荆州青年的代表,或称青年才俊,刘表不可能不知,同时刘表与诸葛家有旧交,又与与孔明岳父是连襟,肯定有相请之意,可孔明认为“刘表性缓,不晓军事”(《魏略》),不是他需要的明主,所以不愿出仕。刘备三顾后,孔明曾专门交代弟弟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这似乎在说,待功成名就,他就会归隐乡里。可是步入红尘的孔明已经无法抽身,也使他归隐的誓言化为泡影,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真是令人惋惜。

此前高卧隆中的孔明仿佛就是当年渭水垂钓的姜子牙,刘备三顾,孔明事先是知道的,所以不排除故意躲避之嫌,因为徐庶北归曾专程绕道隆中,告知已将其荐给刘备,刘备将不日来访,孔明躲避刘备,一是不愿出仕,二是考验刘备的诚意,考察刘备的德行。因为当时的刘备一无根基二无势力,孔明深知辅佐这样的人甚为不易,所以要对形势和雇主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汉室倾颓,能够依靠的命世之主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孔明“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但是他高卧隆中虽然有“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中待时飞”心态,但他依然需要别人的尊重,此时的刘备有雄心而无才智,他深知知识就是力量,谋略就是生产力,思贤若渴之际才有猥自枉屈,才有三顾茅庐。刘备的执着迫使孔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择业观,即使出仕他也要双向选择,所以三顾之中的崔州平、石韬、孟建可能都是孔明的故意安排,然刘备的诚信与魅力最终让他感动,士为悦己者死,他只好出山。

前面说过,孔明的志向是成为一代贤相,那么这需要一定的平台,曹操占据天时又雄才大略,麾下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况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颠覆汉室的阴谋早已众所周知,同时曹操本身就托名汉相,一旦篡权,其属下皆为叛臣,这不是孔明的追求。再说东吴,孙权承继祖业又虎踞江东,占尽地利,实力比较强大,张昭曾向孙权力荐孔明,孔明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刘备出身皇族,且有匡扶汉室的理想,半生流离又处用人之际,隆中一对二人志向相投,刘备需要孔明开创基业,而孔明也需借助刘备一展宏图,所以各取所需一啪即合。

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说明曹操的判断极为准确,刘备是公认的枭雄。刘备胸怀大志,但文韬武略没法与曹操相比,所以他一直采取与曹操相反的政策,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曹操以暴治国,刘备以仁治国,从而赢得了百姓信赖,也得到了荆州士人以及巴蜀人民的拥护,另外刘备在识人用人方面远在曹操与诸葛亮之上,而且还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精神与中兴汉室的决心,正是这一点让孔明折服。由于孔明形势把握准确,选择老板得当,才使得他在蜀国如鱼得水。

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三国志》语),但是他最终没能实现隆中对所说的成就霸业振兴汉室的誓言,这与刘备的早逝有关,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所谓生不逢时空有一身好本领也是枉然,水镜先生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但这并不能否定诸葛亮的才智,也不能磨灭其历史功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成为后人的楷模。正是: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02/110774.html

“三顾茅庐:三国卧龙诸葛亮不愿出仕却又为何出山” 的相关文章

李祖娥最后的下场有多惨?是如何造成的?

李祖娥最后的下场有多惨?是如何造成的?

在古代女子命运真就如同浮萍,可悲可叹。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李祖娥,生卒年不详,赵郡柏仁(今河北省隆尧县)人 ,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皇后,上党太守李希宗次女,母为博陵太姬崔幼妃。李祖娥天生丽质,《北史·北齐书》称其“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在《老狐谈历代丽人记》...

微子:周朝宋国开国始祖,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微子:周朝宋国开国始祖,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殷微子。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子启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启是长兄,中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商纣王)最小。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的身份,...

洪承畴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大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洪承畴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大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洪承畴与祖大寿都是明朝将领,在对清军的作战中可谓尽心尽力。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为了警示后人永远忠于大清,防止他们在危急时刻倒戈,特令人修了一本《贰臣传》。这本书统计了120多个“弃明投清”的明朝大臣。除了收录一些主动倒戈,在投降后毫无建树的官员外,甚至连洪承畴这类费尽心思收复,之...

朱允炆削藩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朱允炆削藩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削藩事件,这些削藩事件很少有失败的。之所以都不容易失败,一是因为削藩是众望所归,代表全国各阶层的利益,包括老百姓的利益。毕竟所有的老百姓都不愿意藩镇割据,藩王造反。二是...

历史上邓愈有什么能力?朱元璋有多看重他?

历史上邓愈有什么能力?朱元璋有多看重他?

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爵位,邓愈受封世袭卫国公,是当时受封的六大国公之一,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邓愈是明朝名将,十六岁就统兵万人,骁勇善战,为朱元璋立足江南,统一天下立下大功,因此被其誉为“长城”,深受重视。那邓愈是如何为明朝建功立业的呢一,归顺朱...

乾隆死后嘉庆不听嘱咐对和珅下手 嘉庆后面为何会后悔

乾隆死后嘉庆不听嘱咐对和珅下手 嘉庆后面为何会后悔

还不知道: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在乾隆之后,清王朝再也无力回天,这一点其实从乾隆皇帝那里就能够看出来。乾隆皇帝自称自己为“十全老人,可他其实有...

和政公主:唐肃宗李亨第三女,以敏惠纯孝著称

和政公主:唐肃宗李亨第三女,以敏惠纯孝著称

和政公主(729—764年),嬴姓李氏,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肃宗李亨第三女,唐代宗李豫同母妹,母为章敬皇后吴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岁丧母,以敏惠纯孝著称。天宝九年,册封和政县主,出嫁太子冼马柳潭。孝敬婆母,名列《二十四悌...

李迥:唐代宗李豫第七子,凭借母亲的宠爱,成为首批晋封亲王的皇子

李迥:唐代宗李豫第七子,凭借母亲的宠爱,成为首批晋封亲王的皇子

李迥(761~796年8月),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代宗李豫第七子,母为贞懿皇后(追封)独孤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作为皇孙,册封延庆郡王。唐代宗宝应元年,册封韩王。凭借母亲的宠爱,成为首批晋封亲王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