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3-08)100

提及秦始皇,有人立马就能联想到诸多关于他的词汇,比如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寻找长生不老药,就连孟姜女哭长城,多多少少都根秦始皇有些关系,归纳起来,秦始皇几乎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暴虐成性。

既然秦始皇如此被人熟知,那为何还要聊他?我觉得,当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秦始皇的认识,还仅仅限于他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上,而对于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却非常模糊。

在研究历史时,史学家通常把历史人物的形象分为三类:历史形象、文学形象,还有民间形象。想要判断秦始皇是不是暴君,我们还得先弄清楚这三个概念。

1。什么是历史形象?

历史形象,来源于记录历史人物的之一手资料,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专门从事历史记录的人,一般称之为“史官”。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专门的史官在记录国家大事,特别是一国之君,更是要每天都记录,像写日记一样,有“君举必书”的说法。而在记录历史的官员中,还分别设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官职。大史掌管国家六典,小史掌管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记载是相当严谨的,史官的分工和职责也十分细致和明确。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2。什么是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一般是后世的文学家根据历史记载,加工、改写,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赋予新的生命,我们称之为再创作。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跟据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所写。在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历史人物和情节作了很大改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深动和精彩,作品的文学性增强了,真实性也就变弱了,所以,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重新构造和演绎的作品,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

3。什么是民间形象?

并不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能被文学家改编成小说,更多的是被民间的老百姓口口相传,在你来我往的传递中,不免会有些加工、臆造、夸张甚至改编的成分。而且,民间传说故事更多是为了表达广大人民众的一种心声,一种愿望,于是便有了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比如“孟姜女哭长城”,这件事在历史上多有讹传,孟姜女确有其人,但哭长城却并无其事。“哭长城”一说,更多的是反映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长城的厌恶和愤恨之情。

好了,以上基本功课做好之后,接下来才真正进入正题: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个暴君?

我觉得并不是。历来很多文学作品都把秦始皇描绘成一个暴虐皇帝,实在有些冤枉。既然是文学作品,主观改编必然居多,然而在历史记载中,秦始皇并非如此,相较于后世诸多仁义之君,这位千古一帝的行事做派有时反而更明理、更仁慈、更英明!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之一、“焚书坑儒”的说法有误。

说秦始皇暴虐,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他“焚书坑儒”,烧毁儒学经典,杀死众多读书人。然而这一故事并非是事实!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完善国家政治体制,采用李斯为首的法家作为治国理念,改分封制为郡县制。这一改革遭到了当时儒生和游士的反对,特别是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家学派,更倾向于之前周王朝一直沿用的分封制,并上疏秦始皇效行前朝之法。然而秦始皇未采纳,他更为支持李斯废分封设郡县的主张,一些儒生看不过去,就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反对改革,搞得秦始皇大怒,于是下令焚烧儒家典籍,包括《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当时公子扶苏与丞相王琯也极其反对嬴政的做法,并建议以孔子的儒家学派来治理国家,秦始皇不听,为了打压儒生,甚至还下令坑杀了许多读书人。

应该说,上面这一故事与史实只有一半相符,下令焚烧儒家典籍确有其事,但嬴政并没有“坑儒”,而是“坑术士”。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并未记录“坑儒”这一说法。

术士,就是专门从事算命的人。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晚年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任用卢生和侯生,让他们帮助始皇求取仙药,二人自知求取仙药不可能,于是带着巨资离开了京城,跑了,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把京城所有的术士都抓来,一并活埋。

另外,故事中把“读书人”等同于“儒学学子”的概念也是错误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华大地仍然是百家争鸣,当时的读书人有很多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这些流派的支持者都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儒学者,只是其中一个流派的读书人,不能代表所有读书人。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第二、善待功臣,并未滥杀无辜!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待功臣还是不错的。比如丞相王琯,此人从吕不韦后开始继任,担任丞相20年。王琯曾是主张分封制的领头人,和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思想截然相反,君臣之间在政治主张上多次不合,然而,嬴政并没有因此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只不过烧了一些书,以此警戒那些意见不统一的人。

对比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三国时的曹操,嬴政可以算得上是个温柔的皇帝了。

西汉宰相窦婴早年曾帮助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战功赫赫,后来却因得罪皇帝的舅舅田蚡入狱,汉武帝下令将其处死;另外一个功臣主父偃,曾帮助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势力,可后来却因一件小事被怀疑私通诸侯,被汉武帝下令灭了全族。

三国时的曹操也是一个以杀大臣出名的霸主。曹操帐下能人聚集,在谋士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他跟随曹操几十年,帮助曹操打得北方天下,是曹操的首席功臣,然而后来却因反对曹操称王,被曹 *** 迫至死。如此一对比,秦始皇还真可以称作是“胸襟广阔”,最起码,秦始皇做到了广纳谏言,敢于接受不同意见,对待大臣也足够宽容。

李信,秦始皇身边的一位将军,曾夸下海口,扬言两三个月就能拿下楚国,结果被楚国名将项燕打得大败而归。后来秦始皇重新起用老将王翦,再次攻打楚国,不过,他仍然将李信放在副帅的位职上,这种做法是对臣下多么大的一种信任,非暴君所能具备的素质。

再来说一说王翦,此人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始皇的左右手,在秦灭六国的统一大业中,除了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可以说,王翦父子为中华的统一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功劳之大简直可以与汉初的韩信相提并论。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一直对他们父子关爱有加,王翦也得已安享晚年。

反观另一位皇帝刘邦,他对臣下的做法正好相反。

江山一得,功臣即落,韩信就是更好的反面例子。想当初,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帮助刘邦拿下三秦,入关中,水淹大梁,一并收复赵、代、齐三国,功劳之大,千古未有。然而,在他帮助刘邦除掉项羽之后,刘邦立马翻脸,设计将韩信抓捕,押往京城,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真是应了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除了刘邦,还有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在灭了吴国之后,之一件事情便是杀掉与自己的患难与共的大臣文种。另一位大臣范蠡,因为提前预知到勾践是一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君主,于是早先远离了勾践,逃过一劫。

然而,当下人在评论刘邦和勾践之时,更多是看他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坚韧的毅力以及契而不舍的精神,却不想,在心怀和胸襟上,他们远不如秦始皇那般开明。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第三、统一六国,从未有过大屠杀!

秦始皇的在实行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死伤的人数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实行怀柔政策,能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地方几乎没有动兵,齐国就是更好的例子。另外,秦始皇还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宽容之心,虚怀若谷,这方面最有代表的例子就是燕国之战。

在收复燕国之前,燕国太子丹曾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而后以失败告终。后来秦始皇打下燕国,并没有因仇怨拿燕国人开罪,在消灭了燕国政治集团之后,秦始皇对燕国老百姓施予怀柔政策,以安抚百姓。试想,若嬴政是位暴君,受到刺客行刺这般奇耻大辱,恐怕屠城一举再所难免了吧。

被后世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也是个心胸狭窄之人,在秦末汉初,项羽带领40万大军攻入秦王朝首都咸阳,对整个咸阳实行屠城,一把火烧掉了阿房宫,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不过,项羽在后世的名声还不错,时人对项羽还多有赞赏,并根据他的历史编撰了经典京剧曲目《霸王别姬》,以及昆曲《千金记》等等,把项羽塑造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英雄,而对其火烧阿房宫一事却视而不见。

论起屠城,唐代末期的黄巢起义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屠城之最”了。

公元879年3月,黄巢攻占福州,同年9月,领军进攻南方重镇广州。攻陷广州后,黄巢在城内屠杀各国商人12万人,把曾经是海外贸易中心的广州几乎一举荡平。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灭掉西夏之后,便一路南下,进入南宋版图,沿途城池被掠夺一空。在蒙古民族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平等对待,而是把公民分成四等,蒙古人是一等公民、色目人(最早被蒙古人征服的西北族人)是二等公民、北方 *** 是三等公民,南方人是四等公民。

而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按等级来划分公民,根据秦朝法律,天下之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而且,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并未杀掉六国君王,而是将他们带到首都咸阳软禁起来,留他们一条活路。这一举动,是后世很多贤明的皇帝都不曾做到的。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第四,秦始皇为何被贴上 “暴君”标签?

可怜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经历了两千多年,还是摆脱不掉“暴君”的烙印,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和民间形象中,秦始皇多为反面人物,实在有些不公道。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分裂状态在当时的人看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老百姓生下来就有一种固定思维,这天下本就该是四分五裂的,分裂才是常态,统一恰恰是不正常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一方土地都存有感情,而对于天下大统是没有迫切愿望的,相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是成为“侵略”的代名词。于是,天下老百姓无不憎恨秦始皇,是他让一方百姓失去家园,成了亡国奴。基于这种心境,秦始皇不免要被妖魔化,在成为千古一帝的历史背景下,也成就了他的“千古暴君”形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703/114278.html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的相关文章

关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追随刘备关羽,本...

崇祯在位时期如此勤政 崇祯算是一个好皇帝吗

崇祯在位时期如此勤政 崇祯算是一个好皇帝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皇帝真是好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朝历代的灭亡都伴随着一位极其昏庸的帝王,而朱由检则是一个特例。崇祯朱由检十七岁登基,33岁大明灭亡,十七年来勤勤恳恳,勤勤恳恳,日夜操劳,从来没有举行过任何娱乐活动。一个如此勤奋的皇帝,为什么会导致一个帝...

时溥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

时溥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

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和四年(884年),感化军节度使时溥斩杀黄巢,成为平定黄巢之乱的第一功臣,获封中书令、巨鹿郡王,可以说是名震天下,风光无两。然而仅过了不到十年,时溥就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逼...

历史上项羽的一生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上项羽的一生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项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的英雄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时势造英雄。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伴随着朝代的岁月更迭,很多英雄人物陆续粉墨登场。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非常特殊的地位。不过,由于秦始皇的残暴专治,秦...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自以为功劳特大最终作茧自缚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自以为功劳特大最终作茧自缚

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关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

历史上李林甫是如何为女儿选婿的?有何故事

历史上李林甫是如何为女儿选婿的?有何故事

李林甫,祖籍陇西,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他在位时欺下媚上,独断专权,妒贤嫉能,做了不少坏事,因此被评为唐朝第一奸相。不过,做奸臣佞相和做好父亲并不矛盾,李林甫虽身居高位,在朝中专权跋扈,但他对儿女却极为疼爱。不光如此,他...

薛综:三国时期东名臣、大儒,他是如何劝谏孙权的?

薛综:三国时期东名臣、大儒,他是如何劝谏孙权的?

薛综(176~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儒、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少时避乱交州,师从南安太守刘熙。跟随士燮归附孙权,出任五官中郎将,出任合浦交阯二郡太守。从征九真郡,授谒者仆射、半州长史、贼曹尚书、尚书仆射、选曹尚书、太子少傅,兼任选部职责。赤...

吕据: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屡立战功最后为何自杀?

吕据: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屡立战功最后为何自杀?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因父亲功勋,授任郎官。吕范卧病时,任副军校尉,辅助掌管军事。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拜安军中郎将。多次征讨山越,每次皆能取胜。随潘濬讨伐五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