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房玄龄曾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3-09)170

在隋末唐初的动乱中,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廓清海内;局面安定下来之后,又辅助李世民建章立制,休养生息。虽有大功,却常怀淡泊之心,勤于政事,不愧是一代治国良相。

一、善谋大事

房玄龄自幼聪明机敏,又勤奋好学,博览经史,特别对历史上朝代的兴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少年时代就已经对世事有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十四岁时,他随父亲去了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当时还是隋文帝时代,长安歌舞升平,一片大好的太平景象。但房玄龄却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了问题。他私下对父亲说:“皇帝不为国家长治久安着想,他的儿子们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骄奢淫逸之徒,最终一定会相互倾轧诛杀。现在看起来国家强盛太平,但灭亡的日子已经翘足可待了。”

揭秘:房玄龄曾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时,每次战役胜利,军中许多人都全力搜求珍宝钱财,而房玄龄却四处寻访英杰人物,并把他们推荐给秦王李世民,并倾心结交这些谋臣猛将,使他们为秦王效力。

唐朝建立后,由于秦王李世民功勋显赫,手下猛将如林,谋臣如雨,威望日盛,使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感觉受到了威胁,为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先后奏请高祖李渊将秦王府的谋臣猛将陆续调离。房玄龄及时提醒李世民说:“他人调出,不可惜,唯独杜如晦是辅佐您不可缺少的人物,您如果还想成就大业,富有四海,没有此人的辅佐是不会成功的。”李世民于是竭力留住了杜如晦,为日后的谋划大事打下了人才基础。

公元626年的一天,太子李建成请秦王李世民喝酒,疑在酒中下毒,幸好李世民有防备没有多喝,有惊无险。房玄龄知道后,当即找到长孙无忌(也是李世民的谋臣,还是他的小舅子)说:“现在仇恨已经积累很深了,祸乱会随时爆发,不仅会危及秦王府,也会给国家带来灾难。现在应当劝秦王反击了。”俩人联合劝说李世民立即行动,消灭太子的威胁。李世民依计而行,在皇宫的玄武门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世民继承了皇位,史称唐太宗。房玄龄因功官拜中书令(宰相之首,当时的宰相不止一名)。

揭秘:房玄龄曾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决意对高丽(今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发动一场宣扬国威的战争。已近七十高龄,又重病缠身的房玄龄听说后,认为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于是自己口述,由儿子代笔,上书痛陈发动战争的利害。不久,房玄龄病情加重,死在家中,唐太宗闻讯悲痛不已,暂时中止了这场战争。

善谋大事使他成为秦王的超级谋士,成就了李世民帝王大业,也使他自己成为开创“贞观之治”的千古名相。

二、淡泊名利

房玄龄虽有大功于国,却把名利看得很轻。他认为自己长期身居高位,不利于国家社稷,多次提出辞掉宰相的职务,都被唐太宗拒绝了。公元642年,他又以年老为由申请退休。太宗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国家突然失去贤良的宰相,就像一个人失去两手。你如果精力还行,就不要这样辞让。等到你感到确实衰老无力的时候,再另奏明。”

公元637年,唐太宗下诏赐封房玄龄为首的十四位开国功臣为世袭刺史。房玄龄被封为宋州刺史。作为首辅大臣,房玄龄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裂土分封的世袭制度,必然会导致“重裂山河,下扰百姓”,而不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他想自己身为宰相,应该为其他人做出榜样,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贪图私利。于是主动向唐太宗坚决辞谢:“我已经担任宰相,再赐封世袭刺史,这样恐怕会使其他大臣们争相追逐名利,使朝政大乱。我的儿女都已长大,自当为国家出力,不需要为他们考虑。我所做的都是作为臣子应当做的,您的封赏让我十分不安,请您罢免给我的刺史封赏。”由于房玄龄德高望重,于是授封的大臣们也纷纷上书请求罢免封赏。就这样,一场可能使国家分裂动荡的隐患被消除了。唐太宗十分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天能有这样的行动,都是房玄龄的功劳!”

揭秘:房玄龄曾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从627年到648年。他执掌朝政二十多年,始终为唐太宗信任和倚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谦和,不居功自傲,自律,淡泊名利。

唐太宗每次同房玄龄商议国家大事,房玄龄一定说:“非如晦不能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用的仍是房玄龄的计策。房玄龄善谋,杜如晦能断,二人忠心谋国,珠联璧合,琴瑟和谐,从没有过失误。虽然杜如晦当了不到两年宰相就死了,但房玄龄将二人共定的典章制度坚持执行并有所发展完善。当时人们誉称为“房杜”,留下了“房谋杜断”的千古佳话。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3/114431.html

“揭秘:房玄龄曾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的相关文章

夷陵之战蜀汉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之战蜀汉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对夷陵之战蜀汉损失不过五万,为何自此一蹶不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这是决定蜀汉命运的关键一战,是刘备热血上头的复仇之战,一把火就烧的刘备血本无归,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惨败?兵力损失满打满算不过5万,蜀汉怎么就自此一蹶不振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公元223年6...

康熙临死前为何点名一个男人陪葬 这人到底是谁

康熙临死前为何点名一个男人陪葬 这人到底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陵寝中除了妃子外,为何还多了个男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清朝皇帝的种种故事,经常被改编成各种影视作品,相信喜欢历史剧的人,都不陌生,而在清朝的盛事期当中,康熙皇帝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成为清朝颇具代表性的一位皇帝。如同多数皇帝一般,康熙死后...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是谁烧的 周瑜还是自己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是谁烧的 周瑜还是自己

对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师战船,到底是周瑜烧的,还是他自己烧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赤壁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当然,很多人对这场战役的了解可能还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而在演义中,罗贯中也是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赤壁之战:先是黄盖和周瑜演了一...

樊哙当初对刘邦忠心耿耿的 樊哙最后为什么还要投靠吕后

樊哙当初对刘邦忠心耿耿的 樊哙最后为什么还要投靠吕后

对樊哙为刘邦出生入死,鸿门宴上还救过场,为何最后要投靠吕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西汉时期的著名武将樊哙,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杀狗屠夫。屠户的地位并不高,虽然可以时长吃一点肉,但他们与那些达官贵人相比,仍然是最底层。樊哙性格直爽,好交朋友,一心认准了一位好大哥——刘...

历史上曹丕与曹植本是兄弟,为何二人关系不好?

历史上曹丕与曹植本是兄弟,为何二人关系不好?

曹丕和曹植是亲兄弟,他们都是曹操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曹丕已然贵为魏文帝,为何还是不放过弟弟曹植呢?严格意义上来说,曹丕还是饶了曹植。之所以一开始想除掉曹植,主要是由于曹植给自己带来的些许隐患。夺嫡,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最残酷的宫廷...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的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得以善终,为何却被乾隆厌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新皇帝的上位都代表着一次政权的变更。我们所熟知的“康乾盛世”,三位皇帝,祖孙三代,用人制度、治国手段都大有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尽管...

清朝公主在嫁人之后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没有子嗣

清朝公主在嫁人之后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没有子嗣

为何大多数清朝公主都没有子嗣?死后入殓时发现悲惨真相。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现代社会最近的王朝。作为一个由关外满族统治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清朝在许多方面都有它的独特性,比如服饰发型、皇室规矩等等。此外,清朝...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战的时候 司马懿为何要杀曹爽三族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战的时候 司马懿为何要杀曹爽三族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为何一定要将曹爽诛灭三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249年,曹爽被司马懿灭三族,曹爽大骂道:“司马懿,你这个大骗子,骗我交出兵权却要灭我三族。都怪我太过天真,悔不听桓范之言落到如此下场!”话音一落,刽子手手起刀落,曹爽瞬间身首分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