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趣闻:窦宪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更大的人?

中国历史7年前 (2017-07-10)80

窦宪,字伯度,是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窦融的曾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事迹。

在中国历史上,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更大的人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 *** ,而是东汉将领窦宪。

历史趣闻:窦宪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

*** 配图

窦宪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西迁,引发了连锁反应。匈奴人打不过窦宪,但打欧亚各民族绰绰有余,在匈奴人的驱赶下,欧亚各民族几乎全部西迁,从中亚到东欧,从东欧到中欧,从中欧到西欧,盎格鲁萨克森人迁到了英伦三岛,汪达尔人迁到了北非,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土崩瓦解,西方世界被搅得翻天覆地。偌大一场风暴都来源于窦宪这只蝴蝶在中国北部煽动了一下翅膀。

窦宪,字伯度,是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窦融的曾孙。窦融并非光武帝旧将,他是后来归顺刘秀的,所以他在世的时候对窦家子弟要求非常严格,生怕触犯东汉刑律。但事实上窦氏家族心中总有一种胡作非为的冲动,窦宪的祖父窦穆和父亲窦勋都是因罪被杀的,但窦宪的妹妹当了汉章帝的皇后,窦宪的人生得以改变。

汉章帝时期,窦宪官拜侍中、虎贲中郎将,弟弟窦笃是黄门侍郎,兄弟二人并侍宫省,赏赐颇丰,荣宠日盛。窦宪属于那种小人乍富、有了权力立马作恶的人,他看中了沁水公主的一块田园,依仗权势低价强买,沁水公主不敢得罪窦宪,只好卖给了他。汉章帝出游,看到了这片田园,就询问此事,窦宪恐吓左右不许回答。汉章帝大怒,切责窦宪,说:“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最后还是窦皇后出面,才免了窦宪的罪,但再也不委以重任了。

窦宪不学无术,性情急躁,做事果敢,睚眦必报,不计后果,头脑中基本上没有权威观念,尤其看不起这群谨言慎行的皇亲国戚。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掌握了东汉王朝的权力。窦宪是侍中,做事比较高效,他内干机密,出宣诰命。窦宪还是比较看中有才德的人的,他推崇有义让的邓彪和为人谦和的桓郁,这样内外亲附,东汉王朝继续有效运行。

历史趣闻:窦宪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

*** 配图

东汉王朝实际上是一个正义感很强的朝代,但窦宪是个异类,在他心里任何规范都没有,很有创新精神,出事是早晚的事情。当初审理窦宪父亲窦勋的是谒者韩纡,此时韩纡已死,窦宪派刺客杀掉了韩纡的儿子,用他的首级祭奠窦勋。齐王的儿子刘畅长得高高大大,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窦太后年少新寡,看上了刘畅。窦宪倒不是认为他们不讲礼仪,而是担心瓜分自己手中的权力,又派刺客杀掉了刘畅,还诬赖刘畅的弟弟。窦太后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把窦宪囚禁在宫中。

窦宪这人很机灵,他要求出征匈奴以赎死罪,恰好赶上南匈奴请兵北伐,东汉朝中发生激烈争论,最后窦太后力排众议决定派窦宪出击北匈奴。窦太后这个决策无论如何谈不上深思熟虑,有点一脚踹屁上的感觉,但不管是窦太后还是她的哥哥窦宪,他们都是非常真实的人,他们一拍脑门的决策,尤其是这种针对战争的决策,好歹就比汉武帝那个虚伪之徒强得多。

窦宪所领兵将主要是边疆少数民族部队,和卫青、霍去病以汉军为主的部队完全不同。窦宪的作战也很有特点,他的军队就像一个刺客,详细侦查,悄悄接近,突然跃起,一刀刺心,这和汉武帝那种兴师动众千里 *** 的军事行动更不一样。稽落山一战,窦宪只出动了一万多骑兵,斩杀北匈奴一万三千人,接受了二十万人的投降,缴获牲畜一百万头。窦宪登上燕然山,也就是今天蒙古杭爱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班固专门写了铭文。

窦宪被任命为大将军,职位在三公之上,仅次于太傅,加封武阳侯,食邑两万户,窦宪坚辞不受。第二年再次册封窦宪为冠军侯,这和当年霍去病的封号是一样的,食邑还是两万户,窦宪再次推辞不受。实际上窦宪并不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他修建的府第极尽奢侈豪华,但他认为战场上主要是将士们效力,自己不能贪将士们的功劳。窦宪这人很实事求是。

历史趣闻:窦宪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

*** 配图

窦宪开始是想招降北匈奴单于的,但遭到南匈奴的反对,北匈奴被南匈奴打败势力衰弱。窦宪凶残的一面显露出来了,他决定彻底消灭北匈奴,汉军兵进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逃走,《后汉书》记载是“不知所在”,实际上是去折腾欧洲人去了。

此时,窦氏家族在朝中势力越来越大,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是大将军执掌军队,弟弟窦笃是卫尉,窦景是执金吾,窦环是侍中,朝廷各部门几乎都有窦氏的亲信,很多地方官也都和窦氏有牵连,两个尚书仆射触犯了窦氏被迫自杀。窦宪打起仗来是好手,和平时期就是捣乱分子一个,他以对待士兵的态度对待手下,结果他的宾客们“依倚形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

后来窦宪的女婿郭举与窦太后私通,又结交了很多人,图谋杀害汉和帝。汉和帝和宦官郑众策划了政变,在接见窦宪等人的时候,把窦宪的手下一举抓获,软禁了窦太后,窦宪、窦笃、窦景被迫自杀,只有谨言慎行的窦环幸免于难。窦宪这个善于端别人老窝的人也被人端了老窝。

窦宪是一个很真实的人,这在战场上很有用,战争讲的就是真实,但战争胜利后需要的是维稳,维稳就是不破面儿,大家都鞠着面子,越虚伪越好。窦宪快意恩仇睚眦必报,真实有余礼仪不足,属于不讲面子那一拨的,这势必和别人产生巨大冲突,和维稳的要求背道而驰。窦宪从事业高峰到一命呜呼只用了三四年时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教训深刻啊!

汉和帝死后,邓太后临朝称制。邓太后讲究和谐,她把窦氏一门又召回了洛阳,免除了他们的罪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07/135683.html

“历史趣闻:窦宪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更大的人?” 的相关文章

曹操想要刺杀董卓 曹操就不怕董卓身边的吕布吗

曹操想要刺杀董卓 曹操就不怕董卓身边的吕布吗

还不知道:曹操欲行刺董卓,难道不怕一直在董卓身边的吕布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重新温习一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就能够看到曹操内心的纠结和较量。曹操从王允那边拿到了那把宝刀,然后去董卓家里面玩儿,在最开始的时候,曹操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在...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说樊哙 刘邦是怎么想的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说樊哙 刘邦是怎么想的

还不知道:刘邦病重之时,为何派人诛杀大将樊哙?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邦是一手建立西汉政权的汉高祖,而在建立西汉的过程当中同乡樊哙对他的帮助也很大。并且最终汉朝成立之后刘邦封樊哙当汉朝的大将军。但是到后来刘邦年老病重的时候却派人去斩杀樊哙,主要是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

三国时期许褚手下的那支队伍战斗力如何?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时期许褚手下的那支队伍战斗力如何?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许褚是曹操手下大将,正史中记载,许褚腰大十围,勇力绝人。后来,许褚成为曹操的贴身护卫,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曹操,立下大功。许褚和典韦都是以猛著名,也都深受曹操喜爱,两人不相上下。然而,许褚手中有一支奇特的队伍,让曹操非常喜欢...

罗汝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罗汝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罗汝才,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别号曹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上半年,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的李自成,在起义军内部来了次大清洗。不少不愿意完全成为李自成部下的起义军将领被干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自号“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的罗汝才。在当时,...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时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吴末帝孙皓即位后...

诸葛亮为何说张郃有万夫不当之勇?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为何说张郃有万夫不当之勇?原因是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蜀汉建兴七年四月,诸葛亮率兵驻扎在祁山,分作三寨,等待魏兵。司马懿率兵到长安,命令郃为先锋,戴陵为副将,率十万大军到祁山,于渭水之南下寨。两军对阵,战事激烈,诸葛亮虽然取得胜利,但是张苞在这期间因追魏将跌入山谷,受了重伤。诸葛亮将...

历史上高湛禅让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高湛禅让的原因是什么?

齐武成帝高湛,北齐第四位皇帝,561年~565年在位。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北齐皇帝武成帝高湛,年纪轻轻不到30岁(29岁),就把皇位禅让给儿子高纬,自己当上太上皇,这是一件让人不太理解的事情。有人说,高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厌倦了当皇帝的生活,丢下国事,想一心一意去淫乐。不过这个说...

曹洪是什么人?他最后差点死于曹丕之手是为何?

曹洪是什么人?他最后差点死于曹丕之手是为何?

曹操有夏侯氏和曹氏两大宗亲势力,其中,曹氏宗亲的实力最为雄厚。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黄初元年(220年),曹丕成为皇帝不久,就把堂叔曹洪逮捕入狱,还判他死刑,以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恨。为何曹丕要杀死自己父亲曹操的兄弟兼救命恩人呢一,投奔曹操曹洪出身沛国曹氏,为曹操堂弟,早年担任蕲春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