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刘禅真如三国演义中那样昏庸无能吗?
说起刘禅,也是一个比较悲催的人,小时候几经遭难。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抛弃老婆和儿子逃走,襁褓之中的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之下得以幸免。建安十七年,刘禅被继母孙夫人携返东吴,差点成为东吴人质,幸好被张飞和赵云发现截下。
作为蜀汉的接班人,刘备对刘禅的教育也是颇为严格的,不仅让他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让他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而且还让其学习武艺。这么看来,刘禅也算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并不像影视剧上所说的那么不学无术。
*** 配图
章武三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刘禅也遵照父亲的遗言“以父事之”。但身为臣子的诸葛亮确一直把持朝政,迟迟不肯归还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任然把22岁的刘禅当孩子,派心自己的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如果刘禅知道后来14岁就可以亲政的康熙皇帝,一定会说:“宝宝心里苦,可是宝宝不说”
对于北伐这个问题,其实刘禅也有自己的想法。东汉末年一直到到三国鼎立,整个社会都处在战火纷飞之中,民众得不到生养休息,人丁也锐减。古代战争打的是什么?钱粮和人口。而北伐战争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一旦战争开始,必定是造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缺失,且 *** 还会加税加役,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老百姓。但诸葛亮对此仍然坚持己见,尽管如此,北伐一开始刘禅也尽全力支持。虽然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着些许不和谐,但是刘禅却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克制,顾全大局。诸葛亮用人失误,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
*** 配图
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又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后,刘禅十分伤心,以至于不能上朝。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由此可见,刘禅也是有一定的度量。为了防止再出现自己权利被架空的局面,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从而使得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尽管如此,刘禅在邓艾一支偏师突入蜀境,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刘禅却轻而易举就投降。就得使刘禅成为了历史的反面人物。但我们换一种角度看,刘禅的这种做法,保全了蜀汉百姓,使他们免遭涂炭。刘禅作为国家领导人能注重蜀汉百姓的现实利益,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
*** 配图
投降后的刘禅再一次宴会上,司马昭特意让人奏起了蜀地音乐,来考察刘禅。蜀汉旧臣听后个个都“蓝瘦香菇”,只有刘禅一人乐呵呵的,用现在的话说活脱脱是一个缺心眼。司马昭也十分纳闷,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于是司马昭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从此后就多了“乐不思蜀”这么个成语。刘禅也彻底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人人口诛笔伐。
但这也正是刘禅聪敏的体现,作为亡国之君,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是蜀汉的百姓的幸福都完全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不装疯卖傻又能怎样,自己性命是小,可要是因为自己而牵连了蜀汉的百姓何尝不是得不偿失呢?
在这个“成王败寇”的追逐名利的年代,我们只看到了成功者头上闪耀的光环,认为只有成吉思汗这类天之骄子才配得上英雄。可是他们成功的背后,哪个人手中不是沾染了成千上万百姓的鲜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