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要称帝的时候 秦国为什么还要拉着齐国一起
对战国中期秦国要称帝,为何非得拉着齐国一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国当时之所以要拉着齐国一起称帝,主要是因为齐国确实有这个实力。
而且,按照当时秦国的政策,秦国其实是想拉拢齐国,一起瓜分整个中原,彻底平分天下。只不过后来齐国仔细一盘算,觉得称帝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并不大,所以很快就取消了所谓的‘帝号’,不再称帝了。
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简单来回顾一下,齐秦两国称帝之前的战国历史。看过这段历史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当时的齐秦两国,在当时那个时代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战国初期,随着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田氏篡取了齐国,战国七雄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和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不太一样。之一,当时除了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之外,其实还有十多个国家。而且这十多个国家里面,还有越国这样的一流强国。
作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越国虽然当时有点衰落了,但是影响力还在。而除了越国之外,其他十多个国家当中的宋国鲁国,实力其实也不弱。
所以,如果真要把战国初期的国家,论实力排座次的话,未必是战国七雄排前七。尤其是越国,虽然不是七雄之一,但是却一定能排入前七。
第二,战国七雄诞生之后,并不是马上就开始混战的。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当时摆在各国面前,其实还有一个首要的难题。
这个难题,叫做变法。
简单来说,在春秋中后期以及战国初期的这段时间,冶铁技术成熟了。在这之后,平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哪怕不再耕种奴隶主贵族的土地,靠着自己开荒也能生活。所以接下来,贵族和国家的土地,就开始逐渐没人耕种了,税也收不上来。
对于农业文明来说,土地永远是社会的基础。所以这种情况出现了之后,以往旧有的社会制度就开始逐渐崩溃了。生产力的进步,开始倒逼社会体制进行改革。
对此,当时几大诸侯国的高层,其实都心知肚明。但问题是,改革就一定会伤及旧贵族的利益。所以想要改革的话,势必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不过,相对来说,战国七雄当中的韩赵魏三国,以及齐国这四家,阻力其实相对小一些。因为韩赵魏三家本来就是新国家,齐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刚刚发生了田氏代齐事件,简单来说就是齐国内部改朝换代了。如此一来,这四个国家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改革自然要容易一些。
所以,战国时代之一个进行变法的,就是三晋之中的魏国。
而魏国进行了变法之后,瞬间就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所以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其实才是真正的霸主。完全可以吊打秦齐楚燕这些传统大国。
另外,相比这几个新兴国家来说,秦国应该是变法阻力更大的。因为秦国历史很长,导致秦国内部的旧有势力极强。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秦国明明想要变法,却要经过两代人的缓慢积累之后,才真正有变法的能力。
战国七雄当中,首先变法的是魏国。然后接下来,魏国因为内部问题,赶走了顶级牛人吴起,导致吴起去了楚国。所以接下来,楚国成了战国七雄中第二个变法的大国。
但同时,因为吴起到楚国七年之后,老楚王病逝,楚国旧贵族在老楚王葬礼上袭杀了武器。导致吴起在楚国掌权的时间比较短,变法进行得也不彻底。吴起进行变法的时候,更多地进行的是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改革,没怎么动土地问题。而吴起被杀之后,楚国内部又是谈变法色变。
所以,楚国的变法,是一场不彻底的变法。
但即便如此,楚国接下来还是靠着这场不彻底的变法,瞬间强大了起来,开始逐渐在战场上和魏国平分秋色。在变法之前,楚国基本上都是被魏国压着打。而变法之后,楚国却能迎头赶上。这让其他几大强国,瞬间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
所以,楚国变法之后,几大强国开始同时把变法的事情,提上了日程。接下来唯一一个没有进行变法的大国,就是越国。因为越国当时正在进行内乱,所以错过了变法的时机。所以到了战国中期的时候,曾经在春秋末期称霸一时的越国,直接被楚国和齐国联手瓜分了。
吴起变法之后,大概过了二十年之后,其他几个国家变法的条件也成熟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秦国、韩国、齐国,几乎是同时开始进行变法。秦国这边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韩国是申不害变法,而齐国则是以邹忌为首进行变法。
齐国这边的邹忌变法,虽然没有商鞅变法那么有名,但是却同样成功。而且,当时齐国不光照抄了之前魏国和楚国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加上了不少齐国的内容。
所以,在战国中期的时候,经过变法之后,齐国和秦国,几乎是同时强大了起来。
齐秦两国起来之后,自然要对外扩张。而两国针对的首要敌人,就是原本强大的魏国。当时魏国已经衰落了不少,但是老底子还在。而接下来,齐国和魏国打了两场大仗,分别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次大仗之后,魏国的魏武卒老底子,几乎全部被打光了。
与此同时,秦国又从西边发力,继续进攻魏国,占领了魏国的河西地区。如此一来,魏国被齐秦两大强国,同时在东西两个方向夹击,瞬间就衰落下去了。
和魏国一起衰落下去的,还是同样处于中原腹地的韩国。韩国虽然也是刚刚变法成功,但奈何地盘太小,而且处于四战之地。面对几个大国的围攻,同样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魏国衰落下去之后,没过多久,韩国也开始不行了。
而在马陵之战结束十年之后,东南的越国,因为决策失误再加上内乱,逐渐被齐国和楚国瓜分。至于秦国这边,则是开始逐渐解决身后的义渠,以及四川地区的巴蜀。
到了这个阶段,原本的霸主魏国,彻底被打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齐秦楚这三个大国,开始争夺之一霸主的位置。
接下来,当楚国消化了吞并越国的战果之后,国力达到了巅峰期。但问题是,之前楚国进行的变法不彻底,所以导致楚国面对齐秦两家的时候,在制度上要落后于秦国。这种制度上的落后,直接导致楚国在对外战争方面,开始逐渐处于下风。
所以,三家混战了一圈之后,最终,楚国逐渐落了下风。后来楚国这边,在位的楚怀王,又被秦国骗去咸阳囚禁了起来。自此之后,楚国也开始逐渐衰落下去了。
楚国衰落下去之后,北方的赵国,虽然通过一场赵武灵王主持的胡服骑射运动,逐渐强大了起来。但是赵国进行的这场变法,更多的是在军事领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所以赵国在制度上,其实也要落后于齐国和秦国。
所以,楚国被打趴下之后,基本上就是齐国和秦国争霸的时代了。齐国和秦国的斗争结果,将会直接决定,未来谁才是战国所有诸侯国当中,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老实说,当时齐国和秦国双方,都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把对方干趴下。
当时的齐国,到底有多强呢?简单来说,当时齐国的gdp位列之一,因为靠着海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远比其他国家有钱;在军事方面,齐国有常备军队六十万,秦国只有五十多万,魏国三十万,赵国四十万,楚国六十万。单论军队数量,只有楚国能和齐国比肩,但楚国制度又不太行,所以战斗力还是比不过齐国。
在制度上,齐国刚刚进行了变法,正处于上下一心,渴望对外扩张的状态。在高层权力方面,当时齐国也有不少出色的人才,比如田忌、孙膑之类的猛人,在位的齐王也算是明君。
总之,当时齐国这边的阵容,丝毫不逊色于秦国那边。
所以,楚国趴下之后,基本上楚国就处于暂时中立的状态。而接下来,战国其他诸侯国,就开始围绕着齐秦两大强国,纷纷站队,逐渐形成了两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后来,楚国加入了齐国阵营,赵国加入了秦国阵营,所以双方长时间处于平分秋色的状态。
而这个局面出现之后,秦国和齐国两国的高层,其实没有任何开心的感觉。
因为这种局面,在当年的春秋时代,曾经出现过。
当年春秋中期的时候,中原地区就曾经出现过晋楚争霸的状态。除了齐国和秦国两大强国之外,其他所有诸侯国,都要选择晋楚一方站队,然后双方打了整整八十年的时间。但是最后,不但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反倒是导致晋国内部被士大夫家族瓜分,吴越两国分别被晋楚两国扶持起来的结果。
总之,这种两大集团对抗的局面,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结果,而且最关键的是,根本就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为谁也奈何不了谁。
所以这个时候,秦国和齐国的高层,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或许,可以先由秦国和齐国联手,瓜分了整个中原,先灭了其他国家。等到两国平分天下之后,再说后面的事情。
这就是当时秦国提出,要和齐国共同称帝的原因。
对此,两国高层都知道,对方是心怀鬼胎。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避免两败俱伤的一个好方面。如果继续玩两大集团对峙的游戏,最后很有可能两国都得不到好处。反倒是两国相互约定称帝,以当时两国的体量来说,两国联手,完全有可能灭了其他所有诸侯国。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齐国接受了秦国的提议,直接称帝了。秦国称西帝,齐国称东帝。
但同时,对于这个 *** ,双方都是心怀鬼胎,都希望借助对方称帝的机会,让对方吸引其他国家的注意力,然后自己趁机得到更多的好处。
齐秦两国相互共尊为帝的背景和原因,大致就是这样。至于接下来为什么齐国很快取消了帝号,而秦国最后统一了天下,这事其实也不是特别复杂。
简单来说,就在齐秦两国称帝之后不久,齐国出现了重大外交失误。两国称帝的同时,齐国开始按照原本的约定,开始向中原腹地的韩魏等国发力,夺下了不少城池。如此一来,齐国就逐渐丧失了盟友,开始被逐渐孤立起来。
接下来,齐国吞并宋国的时候,引起了各国的一致反对。就在这个时候,齐国的老冤家燕国,趁机登高一呼,同时联合秦国和韩赵魏三国,组成了一个五国联盟,一起进攻齐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
面对五个大国的同时进攻,齐国自然支撑不住,很快就节节败退。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楚国又从背后捅了齐国一刀,从南边侵占了齐国不少地盘。就连齐国的国君,都死在了这场乱战之后。
此战之后,齐国最后虽然靠着国家的底蕴,艰难复国,避免了被灭国的下场,但是元气大伤肯定是免不了的。所以,自此之后,齐国就开始偏安一隅,再也不参与其他六国的混战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了齐国的残余,接下来几十年的历史,就成了秦国从西方彻底崛起,继而开始横推六国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