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成功的路上发生过什么趣事?他的母亲为他做了什么?
说到陶侃,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陶侃曾是东晋时期的权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颇有才干功绩的军事家。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陶侃又位列武庙七十二将。陶侃的发迹之路极为艰难,他四十多岁时仍一事无成,后来仅在边远地方当个县令。今天就来说说,这位护国名将发迹路上的一段趣事。
陶侃,字士行,原籍鄱阳,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他出身于公元259年,司马氏尚未篡魏,还是司马昭执政时期。彼时的江南社会,门阀风气已颇为严重,寒门学子入仕困难重重。陶侃家境贫寒,又是江南少数民族,相貌与 *** 很不同,常被人歧视,被人称作“溪狗”。陶侃父亲陶丹曾是孙吴时期的基层军官,没什么地位,而且陶丹死得早,导致陶侃家境“酷贫”。所以陶侃早年,身处的社会阶层已是极低的底层。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个极为要强的女人。湛氏明白,要想让儿子出人头地,只有读书这一条路。所以湛氏对陶侃管理极为严格,她省吃俭用,靠纺织丝绸供陶侃读书,并竭尽全力资助儿子结交朋友,拓宽人脉。
公元280年,东吴被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所灭,中国南北方重归一统。陶侃是年二十一岁,见证了亡国的过程。整个江南的人被中原人称为“亡国之余”。这个称呼含有鄙视的意味。江南上层士族在政治上受到中原上层士族的排挤。如此一来,在江南尚且没有地位的陶侃,想去北方入仕有所作为,就更加困难了。后来,陶侃终于凭借才学,且在县功曹周访的推荐之下,当上了本县主簿,这才摆脱了充当贱役的命运。
西晋统一南北后,江南豪门大族,以及才学之士掀起一股北上都城洛阳,求取功名的风气。陶侃也想北上都城,寻求发迹,但他身份寒微,苦于没有门路,直到鄱阳郡孝廉范逵北上都城,路过陶侃家时,陶侃终于等来了机会。
范逵路过陶侃家的时候,随从和马匹很多。陶侃和母亲湛氏都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拼尽全力。当时是冬天,冰雪覆盖路面多日,陶侃家一时没有东西招待范逵。
湛氏对陶侃说:“你去应酬客人,其他的事我想办法。”陶侃便在屋里应酬客人。而湛氏则剪掉自己的头发,去外面换了钱,买了些粮食。湛氏又将家里的几根房梁拆了,以生火做饭,还将床铺下的枯草抽出来当饲料,喂养范逵的马匹。
另一边,陶侃应酬范逵时,范逵很赞叹陶侃的口才。到了晚上,湛氏已准备好了精美的食物。范逵对陶侃一家的深情厚谊很过意不去。第二天范逵离开时,陶侃追随相送,送了很远也不肯回来。范逵几番道谢,请陶侃回去,陶侃就是不肯。
直到范逵说:“我到了都城洛阳之后,一定在上级面前替你美言。”陶侃得了这话,心里的石头放下,才返回家中。
陶侃对机遇执著不懈的追求,终于收获了回报。范逵到洛阳后,在向羊晫、顾荣等人面前极力赞扬陶侃,陶侃于是都城获得了极好的名声。公元296年左右,三十五岁的陶侃终于离开家乡县城,来到了都城,去迎接他人生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