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土木堡之变为何会失败?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3-17)130

每当一提起土木堡之变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国家战略重要的转斩点。是役,明军大败。有些人不免要说,全赖宦阉王振贪图边功、怂恿明英宗亲征所引起的。阉竖王振恃宠擅政、搅乱朝纲,罪责自不待言,但在这个时候,明英宗朱祁镇已坐朝15载,是个23岁的老资格皇帝了。

要知道,大明自朱元璋立国伊始,便废除宰相制,推行内阁辅政。利用宦官系统的司礼监,来制衡文官的士绅系统,而皇帝则居中取利、用以治国。历史证明,在这套治国系统之中,皇帝即便是深居后宫,也不可能大权旁落。所以,不要再说王振这个阉人专权了,要专权也是英宗娇宠、任人唯近所致,怨不了别人。

土木堡之变为何会失败?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复盘此役,朱祁镇用于出动20万大军的准备工作,竟只需区区的二天。即使是在强大的现代科技支撑下的美军,征战前的准备工作,没个半年数月,也不敢轻启战端。何况是在明朝那个以农业为支撑的封建帝国,那种简陋的条件之下。粮粖不足、指挥混乱,一定会像个幽灵,如影随形的盘旋在这支出征的军队的上空。

还有,随之亲征的许多才华横溢的文臣、将星耀眼的武官,不可能没瞧出个中的毛病,也决不会集体昧着良心不去劝谏朱祁镇。最终,都被他所娇宠的王太监,给厉言叱止住了。

可见这两货已压仰不住,对亲建边功的激动和向往。这种对大型战争理论和实践的无知和盲目,导致了英宗在决定煌煌国事上的轻率与武断。

在对回京行军路线的企划上,又是朝令夕改、随心所欲。一会儿王振想英宗率军“驾幸其第”,经过王的家乡蔚州,以荣耀其门楣;

一会儿又怕大军所过,踩坏了他的田园庄稼,然后从紫荆关的快速路线,改绕远路跑到宣府、居庸关那边去了,这么玩弄遮山蔽路的20万大军,终致一国之君坐等受俘。

蒙古的瓦刺史有记,当也先的骑兵部队,快速移动到土木堡地域之前,沿线的三个最强的军堡独石城、马营、云州受到了瓦刺骑兵的攻击,守军苦战不过,均弃城而逃。而比这更早一些,英宗派出的吴忠、朱勇二路计5万人的军队,又在鹞儿岭,被也先的骑兵所伏全歼。

土木堡之变为何会失败?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此等军情变化,劳师远征、一无所获而回京的亲征军,对此竟一无所知,继续莽撞地向居庸关靠近,进入了抢在明英宗亲征军的前头,在土木堡以逸待劳的瓦刺骑兵,所编织成的包围圈里。

待英宗部的15万人,一头撞进土木堡的陷阱之后,也先的五万骑兵开始陆续冲击明军。训练有素的明军,除用一部抵住进攻外,其余当即挖壕扎寨就地抵抗。

毕竟明军人多势众,也先见久攻不下,就命骑兵勒马牵缰,不再攻击明军,远远的守住水源,徐徐围之三天后。明军饥渴交加,又逢掘井无水,这时,也先派出的使者诈为求和,英宗竟幼稚地答应了也先的求和。

待也先的骑兵消失在视野之外后,明军拨营移向河边饮水。突然,蒙古人凭马快人壮快速回击,漫山遍野的也先骑兵,挥舞着闪闪的蒙古骑刀,呐喊着“解甲投刃者不杀”的狂啸,海潮般的冲向移向水源的的明军队伍,大批分散出击的蒙古骑兵小队,象无数把尖刀,刺向又饥又渴,正在蠕动中的巨龙。

魂飞魄散、饥渴交加,又士气低落的亲征军很快就互相践踏、死伤过半,不问方向便夺路狂奔。

此间,明英宗因御林军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他索性与两个太监,坐在地上不走了。一小队的瓦刺骑兵靠近了他们,要求他们仨脱甲投刃投降。

很快,英宗的铠甲和大监的裝束,引起骑兵们的兴趣。当他们知道,这就是瓦刺部所朝贡日久的大明国皇帝,顿时高兴得花枝乱颤,连马都坐不稳了,五百万大奖和晋升的官职,仿佛就在他们的眼前晃动。

一个骑兵军官醒过来最早,立即下令小队不再作战(还作啥战哪,五百万都到手了,都全军的NO。1了,保护胜利果实要紧),小队迅即在英宗的周围围成一圈,充当起英宗的御林军,来提防英宗被箭矢或乱军所伤(大佬就是好,即使投降也比小兵的待遇高,投降的小兵,早被蒙古人踹个狗吃屎了)。

土木堡之变为何会失败?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当然,骑兵也不再逼英宗脱衣服了,因为怕他冻着,呵呵。威武无比的历代大明天子,所许下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诺言,就是这么被英宗所用的?

后来,正统帝为保住性命,领着瓦刺丞相也先在宣大路一线,到处叫门赚关,令大明王朝蒙羞不已。同时,正统帝所率正统朝的60多个文武精英,也被瓦刺部团灭,连四朝元老,永乐朝平定交趾的老将、英国公张辅也殒命于此。

更使大明对北方蛮夷的政策,由原来正确的战略防御、战术进攻,被迫转入了遗害深远的战略、战术的双双防御。

由于农耕国家受困于土地的牵绊,受制于后勤不能长距供应的短板,一旦定国安邦后,对于偏远的蛮夷荒芜之地,往往会采取一种战略防御的稳妥举措;

土木堡之变为何会失败?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但在战术上,伟大的帝皇如刘彻、朱元璋、朱棣,会时不时地以攻代守,四处征讨、主动出击,驱逐袭扰的游牧民族,以在中国的周边,扫出一片应对游牧民族袭扰的缓冲之地。当然,明长城也是一种拒止措施。

但是,这一切自土木堡之变的大败之后,都变了。即便是后来,于谦在顺天府(北京)的保卫战打得再好,大明王朝的这口气,从土木堡这里一上不来,后边即便是使劲地吃药疗伤,也没用了。

身体便开始隐隐的衰弱下去。虽还不至于致命,但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上说,对外的免疫力已呈现低下之状,免不了就无法抵挡风寒的侵蚀。

虽然,朱元璋的军事举措——卫所制,在明末的崩溃有很多原因。但在土木堡之变后,京师三大营被灭,无疑是在卫所制的身上,狠狠得踹上了一脚,以致于后来,张居正施行的“万历中兴”的经济复兴,也不得不因之,化为帝国回光反照的灿烂,而不是成为王朝上升期的发动机。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3/241981.html

“土木堡之变为何会失败?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的相关文章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句著名的谚语,通常被用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周伯仁出身汝南周氏,为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因此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人谦逊有礼,很有才华,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项羽死后刘邦是如何对待他的那些亲属的?

项羽死后刘邦是如何对待他的那些亲属的?

刘邦是秦末不可多得的枭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

同样都是令妃生的女儿 姐姐和妹妹级别为何一高一低

同样都是令妃生的女儿 姐姐和妹妹级别为何一高一低

还不知道:乾隆七公主和九公主都是令妃所生,为何姐姐却比妹妹高一个品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总是比故事还要有趣得多,历史上令妃确实是个奇女子,出身低微,汉人血统,她却能成为乾隆最宠爱的女人,权力冠绝后宫。令妃一生有四子两女,后嘉庆皇帝就是她的儿子,她所生的两女...

汉中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被刘备打败 曹操就没有兵力优势吗

汉中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被刘备打败 曹操就没有兵力优势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兵力在汉中之战中有没有优势?为什么还是被刘备打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代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在陕西汉中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汉中之战。这场战斗以刘备获得胜利、占据汉中而结束。但是,这场战争给历史留下了很多悬念,让人们至今津津乐道。比...

庞统临死前为什么说刘备被诸葛亮骗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庞统临死前为什么说刘备被诸葛亮骗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庞统临死前,为何说刘备说是被诸葛亮给骗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刘备爱才,除了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的手下还有其他厉害的谋士,其中一个能与诸葛亮比肩的,当属庞统。庞统与诸葛亮一个称为“凤雏”,一个称为卧龙,同在刘备麾下拜为中郎将。可惜庞统...

衣带诏事件之后,张飞是如何从曹魏八名大将中的围剿中脱困的?

衣带诏事件之后,张飞是如何从曹魏八名大将中的围剿中脱困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刘备与董承等人参与“衣带诏”泄密之后,曹操杀掉了董承和董贵妃,然后东征,进攻刘备。刘备派孙乾向袁绍求救,袁绍以小儿子身患疥疮,命已垂绝为由,不肯发兵相救。无奈之下,张飞建议刘备趁夜偷袭曹操营寨,刘备采纳了张飞的建议。然而,刘备的劫营计划被曹操...

曹丕篡位是心腹力挺而成的 司马氏篡位为何能顺利成功

曹丕篡位是心腹力挺而成的 司马氏篡位为何能顺利成功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丕篡政是大臣的拥护,为何还能被司马氏代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十八路诸侯互相征伐,直到曹刘孙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死后曹丕篡夺江山,自立魏国,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孙权建立吴国。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成立。可令人怪就怪在,曹丕篡夺江山之后,司马氏继承了他的...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

对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要嘴含七粒米,死前嘴里含米有何用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一生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知道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努力,到死都还在规划着蜀国的未来,电视剧三国演义把诸葛亮之死这一段拍的也是非常有神秘色彩,在诸葛亮最后一次讨伐魏国未能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