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如果白起和赵括互换阵营 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
对白起和赵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所引发的长平之战相信很多都不会陌生,这场战役是先秦时期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更大的一场战役,两军参战人数达一百五十多万之多,光是赵军失败后被活埋的人数就达数十万,可想而知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和规模。《孟子●离娄》中曾这样描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可见这场战争的残酷并不是空穴来风。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局面似乎也在意料之中,秦国不仅总体力量要强于赵国,双方的战略部署也有着巨大的差别,此外秦国的白起军事才能十分高超,相比之下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这样的对比下,赵军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长平之战
我们不妨假设,假如白起和赵括互换东家,让军事才能高超的白起带领实力较弱的秦军,而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带领实力雄厚的秦军,那么战争的结果会不会有所改变呢?在此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秦赵两国各个领域的实力。
白起
首先是军事实力,秦国“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而且秦国在地理位置上靠近西北,民风剽悍爱斗,马匹健硕,被人们称为“虎狼之师”,在过往的战斗中,秦军所向披靡,让敌人闻风丧胆。而赵国“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国士兵虽然没有秦国那般勇猛,但是赵国建兵早,经验丰富,骑兵是优势。这样对比下,秦赵两国的军事实力难分伯仲。
其次是经济实力,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不管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秦国国强民富,而且交通水利发达,农田广袤,物资丰富,而且在地理位置上,秦国西靠胡宛,南近巴蜀,东临潼关,这样的先天性优势让秦国在经济发展上让其他各国难以望其项背。而赵国,农业资源薄弱,后国内又发生沙丘政变、赵国内乱,使得经济发展一度滞后,而且赵国农商并重,使得国内的战略储备不足,故而如果长期战乱是根本吃不消的。所经济实力秦国要更高一筹。
最后是战略部署,赵国的廉颇采用消极防御的策略,这个战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是比较有利的,面对秦军强大的进攻优势,根据险要关口的地形来布置防线也不是不可取,但是秦军强大的经济后盾面前,这样的战略就不是长远之计了。而且,赵国不与周围交好,不懂团结魏、楚两国。最后赵王听信谗言,弃廉颇用赵括,赵括军事能力不够,造成赵军误中秦军诱敌深入的计策,最后惨败。而秦国白起本来就是个军事天才,用兵如神,得到秦王的重用。相比较之下,赵国在战略上是毫无还手之力的。
长平之战遗址
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之下,让白起和赵括互换会发生什么呢?小编认为赢的依然是秦军。我们先了解一下白起其人,白起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军事家、秦国名将,更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他还指挥过很多场战役,大大小小七十多场从无败绩,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而赵括是赵奢之子,他自小熟读兵书,自认为对天下的军事谋略了然于胸,但是他缺乏实战的经验,明面上赵括和白起是无法相比的,堪称以卵击石。但是秦国毕竟实力强大底子厚,《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可见战略相持之下,赵国根本无法维系数十万士兵的消耗,也就是说,秦军哪怕不攻,赵国也撑不了多久。此外,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秦、赵两国的国君,秦王选贤举能,懂得用人才,而反观赵国,从听信秦国间谍的片面之词就盲目使用没有经验的赵括,假如两人相换,赵括这样的货色未必会得到秦王的重用,而白起虽然高超,但是主子不会用人,还急于求成,最主要的是赵国先天条件就不够,白起就算再厉害也是有心无力了。所以小编觉得,这样的情况发生的话,秦军还是会获胜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从历史可以看出,一场战役的背后,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体现,战略布局的妥当与否也时刻影响着战局的走向。
长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