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朱宸濠拥有铁索连船,为何还会败给文人将军王阳明?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阳明和朱宸濠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江西有时会被网友调侃为最容易被人遗忘的省份。
在明朝历史上,江西确是一个傲娇的存在。不仅是因为明朝前期的政坛几乎被江西籍的高官“垄断”,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两场大水战,也都发生在鄱阳湖。
一次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对战陈友谅,火烧了陈友谅的铁索连船;另一次则是文人将军王阳明对战朱宸濠,火烧了朱宸濠的铁索连船。
一、动静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在自己的寿宴上杀了孙都御史、许副使和都司一干人,绑了不服从的大小官员,正式称乱。
消息没有传到北京,而是先传到了正奉命赶往福建处理谋反的王阳明耳中。
王阳明当时就给朝廷写了一封奏疏,叫作《飞报宁王谋反疏》。一方面是通知北方做好应敌的准备,另一方面则是请求朝廷赶紧派军镇压。
那时候通讯不比现在发达,但在王阳明之前,朝廷并不是没有听到江西方面的一点动静。
王阳明奏疏被送达前,宁王谋反的消息没能传到北京。大小官员深谙明哲保身的官场道理,送去北京的奏疏里只提到江西有变、南昌有变。
武宗皇帝朱厚照在朝时期,各地大小匪患屡屡出现,所以这种类型的奏疏就很有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意思。
瞒报皇帝是掉脑袋的事,而敢明面上和宁王作对,肯定是立即掉脑袋的事——这在十四日宁府的寿宴上已经由孙都御史等同行身体力行。
官员们的奏疏上确确实实有提江西南昌有变,所以瞒报谈不上。武宗皇帝事后要追究,一来是有奏疏,二来牵涉的朝廷官员众多,最后肯定不了了之。
这是一种结果。
另一种结果是宁王造反成功了,那自然该官员间额手称庆,甚至胆子大的,面见宁王,直言曾上书有打掩护的意思,求得加官进爵。
那个时候,偏向于后一种结果的官员应该要更多一些。
这不意味着宁王贤明,而是宁王手上有号称十八万的雄兵,仅凭其中的两支偏师,就取下了南康和九江,其中,九江是重镇,足可见其骁勇。
而远在北方的朝廷,则全无防备。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高下似乎就顿时可见了。
大明江山姓朱,无论朱宸濠还是朱厚照,都是朱姓后裔,再者,有朱棣夺侄儿朱允炆帝位的靖难之役先例在前,谁当皇帝,对官员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何况此时的朱厚照荒唐无度,百官中早有怨言。
所以大部分的官员只是在观望。
而这种观望的状态,随着王阳明的到来而被打破。
所以,王阳明遭到了朱宸濠的追杀。
二、 较量
王阳明与朱宸濠的之一次较量,双方没有打照面,可以说是王阳明主动出击。
掌握先机是很重要的。
此时的王阳明逃到了吉安,身边没有一兵一卒。但他并不是慌不择路、逃到哪里就是哪里。
时任吉安知府的伍文定,原本是王阳明南赣平匪患中手下的一员得力大将,很敬重王阳明。不过自从南赣匪患被平之后,由于发不出军饷,队伍早就解散了。
所以伍文定也没有一兵一卒。
这场较量,不是军事上的较量。王阳明到达吉安后,发下兵部咨文,声称要调集江西、浙江、湖南、福建、两广、南直隶(江苏、安徽)各省勤王兵马总共二十四万。
兵部咨文里还详尽交代了战略 *** ,甚至安排好了各个军队的驻扎地,命令他们等宁王从南昌出发后,再用口袋阵包围剿灭。
同时,王阳明写了密信,分别是给宁王的谋士刘养正、李士实,主要将领凌十一、吴十三等人的。信中提到在宁王身边做卧底不易,朝廷知晓他们一片忠心,要他们待时机擒拿宁王。
写完这一切,王阳明就分别派了人将兵部咨文和密信送出去。
这些公文、密信自然走不出江西,王阳明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朱宸濠在查看了公文和密信后,果然就盘踞在南昌,任谋士刘、李二人苦劝,坚决不出兵。
公文内提到的勤王之师,尚且不易察觉真伪,但密信中提到卧底的事情,宁王也并不是傻子,肯定不会全然相信。
虽然不全相信,可是已经在心里播下了怀疑的种子,这就有了顾虑。
有了顾虑,面对毫不知情的刘养正和李士实竭力劝说出南昌攻打北京或南京,就更加怀疑,怀疑他俩会不会与王阳明里应外合,就更加要考虑考虑。
这一考虑,就贻误了战机,就与原定的计划——北上、或取南京,背道而驰。
刘养正、李士实作为宁王的谋士,原先给定的这两个计划正是王阳明担心的上策和中策。
王阳明在和伍文定交谈时提到宁王的三条路:一是直接北上,攻打北京,北京方面定然没有防范,这是上策;二是向南方,占领南京,南京是当年太祖皇帝得天下的根基所在,宁王攻占了南京,自然可以和远在北方的武宗皇帝一南一北相抗衡,再图天下,这是中策;至于下策,则是坐镇南昌,坚守不出,等朝廷派来的军队一到,大势已然去了。
用人不疑,偏偏朱宸濠犯了兵家大忌,不仅患得患失,还给了对手喘息的时机。
三、 斗气
在朱宸濠发现中计后,距离他起兵叛乱已经又过了将近二十天,白白耽误了大好的战机。
大军出南昌已经是七月二日了,朱宸濠留下了一万人驻守南昌,率领其他人沿着长江而下,准备去攻打南京,气势很盛。
要取南京,万全之策是将沿线的重镇都拿下,来压缩南京城的转圜空间。
宁王的军队在先前就已经拿下了南康和九江,不费吹灰之力,所以,在到达安庆时,朱宸濠以为安庆知府也会和先前的南康、九江知府一样望风而逃。
他就派了人在城门下劝降。
然而,安庆知府张文锦,不仅不肯开城门投降,反而带领着手底下的几千人站在城门上痛骂宁王。
宁王就很生气。
生气的后果,双方开打。但安庆城易守难攻,而且张文锦在收到宁王军队沿长江而下的消息后就组织兵马、城中做足了准备。因此,宁王的部队几次进军,都没能更进一步。
而这段时间,王阳明在江西境内已经搜罗组织起七八万人的散兵游勇,秉着“兵贵精不贵多”的原则,又是一番筛选,最后留下了包括正式官兵在内的两万多人。
王阳明带着这两万多人,要去打南昌。
伍文定认为南昌是宁王老巢,未必好打,应该去支援安庆。毕竟,如果让宁王拿下了安庆,那么南京城就危险了,如果宁王再顺势拿下了南京,那么,分江而治的局面也就成为必然,到时候就真正的回天乏术了。
王阳明并不赞同他的观点。
他们手上只有临时组建的两万人之师,不仅数目上远远不能和宁王的军队抗衡,又都是些散兵游勇,是打不了持久战的。
一旦去支援安庆,到时臣服于宁王的南康、九江只需要封住他们的退路,前面就是宁王的军队,这两万多人反而会被包围。
但南昌毕竟是宁王的分封地,朱宸濠又在这里密谋叛乱密谋了十年,肯定是没那么容易就打下的。
王阳明只能智取,依旧还是攻心战。
先是派人秘密潜入南昌城内,到处张贴海报,称几十万勤王之师来攻打南昌,宁王大势已去,从而搅得整个南昌城内的人人心惶惶;其次又以旗帜擂鼓等,造出浩大声势,和宁王留守在南昌城外的驻军打了一仗。
这一仗打得声势惊人,王阳明两万多人的游兵散勇以绝对优势获胜。
城外这一仗,让城里的守军惶恐不安,又听到逃回城内的士兵们夸张地描述勤王之师怎么骁勇,想到主力都跟着宁王去打南京了,这留下的一万多人怎么可能抵得住二三十万的勤王之师?
所以,在面对王阳明趁着天还没亮时发起的攻城行动,南昌守军意思意思抵抗了一下,就都跑了。
南昌城破的消息很快传到朱宸濠耳里,朱宸濠要回军去重新夺回南昌。
刘养正、李士实反复劝说,一定不能回兵南昌,而应该继续向南。
拿安庆、再取南京是万全之策,但如果绕过安庆,直接去攻打南京也不是不可行。在朱宸濠久久不能拿下安庆之时,刘养正有提议直接去攻打南京,而凭借朱宸濠的兵力,当时一定是可以拿下南京的。
只是朱宸濠非要和张文锦斗气,非要拿下安庆、再取南京。
张文锦只有一两千人,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而朱宸濠这时只需要再等上几天,也不是不能拿下安庆的。但也正是在这时,他又收到了被截获的密信。
密信上让刘、李两人只管放心,称他们在南昌城的家眷被照顾得好好的。
密信自然还是王阳明写的。这一次,面对刘养正和李士实劝说的不可回兵,朱宸濠勃然大怒。
四、 鄱阳湖
与其自困孤城,不如主动出击,先声夺人。
7月25日,王阳明的游兵散勇与宁王的部队在鄱阳湖上正式交手。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殊死决战。朱宸濠这时已经没有了退路,而王阳明更清楚,如果不能在这次的两军交锋中取得胜利,南昌城一旦回到宁王的手中,宁王肯定会迅速出击,到时就不会只是江西,而是整个大明都将被卷入战火之中。
朱宸濠所率部队先前连小小的安庆都没能取下,而王阳明所带领的散兵游勇出奇制胜地拿下了南昌城,两方军队在士气上是一丧一昂的。
宁王这边拿珠宝犒赏三军,求得重赏之下的勇夫;王阳明那边下了军令,临阵脱逃的立斩。
两边都在较劲。
朱宸濠与王阳明麾下伍文定之一次交手时,因为求胜心切,所以乘坐的主舰很靠前。
伍文定就找到了这个主舰,动用了葡萄牙人发明的火器佛朗机铳,引燃了副舰。
副舰上堆放的也都是火器火药,于是发生了爆炸,把紧挨着它的主舰给引燃了,朱宸濠当下弃舰后退。
当时江面上一片混乱,混战中的宁王部下只见主舰燃烧,看不见宁王,下意识就觉得宁王出事了。
群龙无首,军心大动。
“擒贼先擒王”与“临阵换将,兵家大忌”,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统帅不能轻易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除非是出于稳定军心和鼓舞士气的特殊考量,而朱宸濠显然不明白这点,又或者自恃兵力,小觑了王阳明,以至于这次两军对阵,宁王损失惨重,大败逃到黄石矶。
到了黄石矶的朱宸濠又做了一件错事。他对这里不熟悉,就问身边的人到哪了,身边一人以南方口音答他,听起来很像“王死去”,朱宸濠认为很不吉利,把那人砍了。
一行人奔逃至此,本就惊魂未定,前面吃了两三次败仗,又见朱宸濠这样的举动,当下就有很多人计划着要逃。
人心凉了,方寸乱了,队伍也就散了。
等宁王残部退到了樵舍安定下来,朱宸濠问计刘、李二人。刘分析说是王阳明那些船都是小船,很灵活,而己方都是大船,这就给了那些小船到处穿插捣乱的机会,所以应该把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不给那些小船可乘之机。
铁索连船的事,《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有记载,曹军被火烧了赤壁;就明朝,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叫板洪武帝朱元璋也是用的这个法子,结果火烧鄱阳湖。即便有前车之鉴,朱宸濠还是赞同了刘养正的看法。
刘养正不至于出卖朱宸濠,先前虽然有过误会,但他毕竟不是朱宸濠手下的一员微不足道的小将,而是心腹谋士,朱宸濠的命运与他是休戚相关的。刘养正这时如果不帮着朱宸濠,那等到朱宸濠被擒,他的下场也绝不会太好。
可见铁索连船确实有一定的好处。
然而不幸的是,历史再三上演。第二日的凌晨,两军再次对垒,伍文定依旧动用佛朗,恰好鄱阳湖上起了风,火借着风势,将锁成一片的战船点燃。
又一次火烧鄱阳湖。
在这次交战前,王阳明事先命人造了万面免死木牌,投入湖中。火光里,宁王的军士们看见浮在湖面上的木牌,上面题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彻底没了斗志,只求保全性命。
至此,宁王的军队彻底散了。
军队散,但青山还在,就还有机会。所以朱宸濠趁乱搭上小船逃生。
后面是紧紧追赶着的王阳明的人,朱宸濠和几个心腹进了芦苇荡,恰好看见一条渔船。
宁王的船目标过于明显,因此,朱宸濠告知渔民身份,要求搭渔船登岸,说是金银珠宝都给这些渔民。
渔民们就问,真的是宁王?
宁王是宁王,渔民却不是渔民。王阳明早在鄱阳湖周围安排好了一些人,这些人都作百姓打扮,就是为了防止朱宸濠逃走。
万安知县王冕就这样生擒了朱宸濠。大明宁王之乱至此彻底终结。
五、结语
大明最后一位宁王朱宸濠,从起义到被擒,前后不过四十多天。而王阳明自讨伐叛逆,到鄱阳湖决战全歼叛军,总共不过十天,这正是“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
《明史》载,“宸濠喜,时时诇中朝事,闻谤言辄喜。或言帝明圣,朝廷治,即怒”。后世人常以此作为朱宸濠庸碌之辈的论断,深不以为然。
朱宸濠十年谋划,这需要相当的隐忍;发难时先灭孙燧,后追杀王阳明,知谁能为己用而谁又不能为己所用,说明有一定的识人眼力;散布武宗是民间野种,而非大明血脉,知道造舆论与用钱上下打点,又有一定的手段。
然而他的对手是千古一人的王阳明,王阳明精准地把握着他多疑、意气用事、患得患失的弱点,可以说是开了上帝视角,一切的进展都在掌控之中。
这不是兵力的较量,也不是手段的较量,而是心智上的一较高下。
与心学大师在心智上做计较,落入必败境地,理所当然。
也诚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其说朱宸濠败给了王阳明,不如说他是败给了自己,是关心则乱。
而娄妃深明大义,多次苦劝宁王不得。临近尘埃落定,散尽了财力叮嘱亲信士兵逃命去,自己则投江自尽。
娄氏一门皆受牵连,王阳明恩师、大儒娄亮专著尽数被毁,未能流传后世,是一大遗憾。
鄱阳寻宗不系舟,浅雨如霞血腥风。
船行将尽,一任浮沉风波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