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合纵为何极少达到目的,让秦国伤筋动骨的资格都没有?
战国七雄之间无声的外交厮杀,连横与合纵,连横成功的次数远在合纵之上,目的也常常能够达到;而六国之合纵,却是极少能达到目的,连让秦国伤筋动骨的资格都没有,最成功的一次不过是将秦国堵在函谷关内十五年,不敢轻举妄动。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六国合纵抗秦联盟大约实行过八次,但均没有六国一致出兵过,最多是大家一起喊出攻秦的口号,气势上唬人,行为上缩着。我们熟悉的长平之战结束后,紧接着邯郸之战再度发生,赵、魏、楚三国联军与秦军在邯郸进行城池攻守作战。此战尾声,秦军败势已显,韩国因此参战痛打落水狗,秦军付出了近二十万士卒伤亡的惨痛代价,不仅让其长平之战的战果吐出,还让过去攻占的许多城池被韩赵魏楚四国夺回。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被退后,邯郸之战结束后,秦国接连经历的两次大战唯一的收获只有打残赵国,山东六国再无能与秦国单独掰手腕的军事强国。除开这些有实际行动的合纵抗秦行动外,还有一些没有组织唯有倡议的合纵行动,这可多了去。无论是从总体过程,还是最后结果,合纵攻秦都是失败透顶的。从合纵历史看,我们可以看出合纵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每一项都阻止了联盟攻秦的成功。
例如各国之间的不讲信义,不真诚,合作多是两面三刀,没有团结一致的行动;合纵联盟诸国自身实力的不行,合纵最积极的韩、赵、魏三小国军力实在不行;齐国、楚国和燕国都或多或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秦国起码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威胁到自己;还有六国君臣没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迫切感,只想着苟且偷安,走一步看一步,不愿意付出很大的代价去遏制秦国的发展。等等,诸如此类,都让合纵联盟的真正形成提高一个难度档次。
而在合纵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纵横家们,不是政治家,不是学者,不是军事家,而是政客,奔波诸国谋利的政客。很多人以为政治家和政客是一样的,其实不然。政治家是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握有国家权力对国家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领导人物,或者是是 *** 官僚。政客呢,其实就是以政治活动为职业,出于为自己谋利益和为自己所在利益集团进行的政治投机,玩弄权术的人物。再简单明了地说就是,政治家是对国家发展具有实际帮助的重要人物,政客则是只顾自己利益,并不会想那么多,并不能带动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战国纵横家亦是如此的政客,能言善辩、权谋高超和善于辞令手腕等,他们奔波于各国朝堂之上,靠着复杂激烈的吞并战争,进行政治和外交活动,他们从中取得自己想要的荣华富贵。他们的成功者,张仪、公孙衍、苏秦、苏代等,他们的主张是为各诸侯国不同的生存需要、战争需要、政治需要和外交需要等服务的。他们虽然在风云际会之时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作用时间十分短暂,从来没有让国家真正发展起来,更好也不过是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
他们的缺陷有很多,例如过于重视外在的帮助,过分夸大计谋的作用,忽视自身国家的强大等,他们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想过去通过改革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渠道来实现保存自己,甚至扩张领土,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只求一时一地的功效。商鞅变法为何禁止那些只凭口舌之利获得功名利禄的纵横家来秦国朝廷?其中有一目的就在此,防止他们动摇秦国的国策和法治。所以,合纵不过是一些计谋,有些连策略都算不上,自身不强大,天天想着他国帮助,怎么能成功。
有句话叫做: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家弱小,被大国欺凌或吞并,不是肯定的事吗,计谋不过是延缓这个时间,最终还是会到来的。战国纵横家,个个都是雄辩高手,秦国嫁女于燕国,燕国接受,这不是变相结盟吗?这不是违背了合纵抗秦运动吗?齐国出兵讨伐燕国,夺取十城,苏秦竟然能说服齐王把这十城还回去,理由竟然是担心与强大的秦国成为仇敌。问题是你们合纵抗秦不就是与秦国成为仇敌了吗?攻打是秦国姻亲国的燕国,就是不死不休了?齐国就要完蛋了?
不得不说,这些纵横家口才是真的了得,能把公道正义之事说成邪恶至极。和他们交流,若无强大的坚持自己的意志力,被他们说服很正常,他们嘴中是没有什么真正的对错的。古语有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苏秦等纵横家,既不满足现状进行抗争,又担心这担心那。六国合纵,这么好的机会一同出兵讨伐过秦国吗?没有。所以说,苏秦等人就是秀才,无大魄力进行实质性的合纵,做不成大事,对于国家的强大,他们的帮助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百姓。
国家强大,还是需要政治家,例如商鞅和范雎这种,纵横家这种计谋政客,还是算了,如昙花一现,迅速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