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 中国历朝历代统治时间表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0-13)270

中国历史朝代,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赵政称皇帝始,到1916年洪宪皇帝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共经历了352名皇帝,其中统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时期的皇帝有206名。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 中国历朝历代统治时间表

中国古代的全部王朝包括每个朝代的的时间:

1。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4。春秋:前770年前475年。

5。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6。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7。西楚:前206年-前202年。

8。汉朝:前202年-263年。

9。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10。曹魏:220年-265年。

11。蜀汉:221年-263年。

12。孙吴:222年-280年。

13。晋朝:265年-420年。

14。南北朝:386年-589年。

15。南朝:420年-589年。

16。刘宋:420年-479年。

17。南齐:479年-502年。

18。南梁:502年-557年。

19。南陈:557年-589年。

20。北朝:386年-589年。

21。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

22。东魏:534年-550年。

23。西魏:532年-556年。

24。北齐:550年-577年。

25。北周:557年-581年。

26。隋朝:581年-618年。

27。唐朝:618年-690年;705年-907年。

28。武周:690年-705年。

29。五代:907年-960年

39。后梁:907年-923年。

40。后唐:923年-936年。

41。后晋:936年-947年。

42。后汉:947年-950年。

43。后周:951年-960年。

44。十国:907年-979年。

45。契丹:916年-1125年。

46。宋朝:960年-1279年。

47。西夏:1038-1227年。

48。金朝:1115年-1234年。

49。元朝:1271年-1368年。

50。明朝:1368年-1644年。

51。后金:1616年-1636年。

52。大顺:1644年-1644年。

53。清朝:1636年-1912年。

54。 *** :1915年-1916年。

55。伪满洲:1932年-1945年。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 中国历朝历代统治时间表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弱阶段!

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夏朝的起止年代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根据资料推算,大约是从公元前二一零零年到公元前一七六零年,共存在四百多年。

商朝的起止年代也没有搞清楚,大约是公元前一七六零年到公元前一一二零年,共存在六百多年。

周朝分好几个阶段。开始一段叫西周,从公元前一一二零年至公元前七七一年,共约三百五十年。接着是东周,从公元前七七零年至公元前二四九年,共有五百二十二年。其中前三百六十年诸侯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后一百八十年七国争雄,称为战国时代(战国最后的二十八年东周已经灭亡)。

秦朝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中国起,到公元前二零七年灭亡止,只存在十五年。

汉朝的前期称西汉,从公元前二零六年至公元八年,共二百一十四年。后期称东汉,自公元二十五年至二二零年,共一百九十六年(西汉、东汉之间有王莽称帝等)。

东汉以后,西晋统一前,我国历史上出现分裂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称为三国时代,从公元二二零年到二八零年,共六十一年。

晋朝也分为西普、东晋两个阶段。西普从二六五年到三一六年,共五十二年。东晋从三一七年到四二零年,共一百零四年。

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这一段时期,历史上叫南北朝时代,全长一百七十年。

隋朝从五三九年统一中国起到六一八年止,全长三十年。

唐朝从六一八年起到九零七年止,共二百九十年。

唐朝以后,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了分裂局面,这个时期叫做五代十国时期,从九零七年到九七九年,共七下三年。

宋朝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称北宋,从九六零年到一一二七年,共一百六十八年。后一个阶段称南宋,从一一二七年到一二七九年,共一百五十三年。

元朝从一二七九年灭南宋起到一三六八年止,共九十年。

明朝从一三六八年起,到一 *** 四年止,共二百七十七年。

清朝从一 *** 四年入关算起,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被推翻止,全长共二百六十八年。

中华民国(1912年到1949年),计三十七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10/341521.html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 中国历朝历代统治时间表” 的相关文章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句著名的谚语,通常被用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周伯仁出身汝南周氏,为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因此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人谦逊有礼,很有才华,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朱棣称帝后梅殷是什么下场?为何会被杀?

朱棣称帝后梅殷是什么下场?为何会被杀?

梅殷是朱元璋女婿,并且被安排辅佐建文帝朱允炆。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朱元璋去世前,为了巩固孙子朱允炆的皇位,曾下令让自己的女婿梅殷暗中帮助朱允炆。朱允炆上台,“靖难之役”打响后,朱允炆命令梅殷率大军镇守淮安。不过,梅殷镇守淮安的时候,却并没有积极地帮朱允炆打仗。虽然朱棣南下进攻南京前,梅殷...

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

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

董厥,字龚袭,义阳郡平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镇北将军魏延同乡。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开府治事,以为丞相府令史,迁相府主簿,赞为“良士”。累迁尚书仆射,封南乡侯。尚书令陈祗去世后,继任尚书令。景耀四年(261年),迁任辅国大将军,与卫将军诸葛瞻并为平尚书事,连同侍...

演义中刘备哭哭啼啼的 正史上的刘备军事能力如何

演义中刘备哭哭啼啼的 正史上的刘备军事能力如何

对三国演义中只会哭的刘备,历史上,他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中,刘备除了在平黄巾军表现还算可以外,后来打仗几乎是屡战屡败,直到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有所改观。所以很多人对刘备的感觉,就是除了会哭之外没什么大本事,甚至有人还戏称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多次保护孙权安危,屡立战功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多次保护孙权安危,屡立战功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三国时期孙吴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对为何当初派关羽去守荆州?如果换成赵云结果会不同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关羽在镇守荆州时败走麦城,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失败的原因,多半归结于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孤傲性格。然而作为蜀汉政权的一把手,也是关羽的大哥,刘备自然了解自家兄弟,那为啥仍然让关羽守荆...

武惠妃是什么 武惠妃真的是被吓死的吗

武惠妃是什么 武惠妃真的是被吓死的吗

对武惠妃除掉三王后,为什么就被吓死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故事想必没有几个人是不知道的,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杨贵妃并不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早在杨贵妃之前,还有一个最得李隆基宠爱的武惠妃,说起来杨玉环能进宫成为李隆基的妃子还和武惠妃有千丝...

曹冲作为曹操最小的儿子 曹冲到底是怎么死的

曹冲作为曹操最小的儿子 曹冲到底是怎么死的

还不知道:历史上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是怎么死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3岁的曹冲突患急病,缠绵病榻八日后,突然口鼻鲜血直涌,撒手人寰。曹操悲痛不已,自责说: “是我害了你!”对此司马懿表示:曹冲太蠢。曹冲的母亲是曹操的妾室环夫人,身份低贱。曹冲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