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编创出无数的故事。山海经给了我无穷无尽的相像,神话传说更是让我向往。但是我更喜欢历史名人的典故,无数的故事给了做人的启迪和智慧。其中最让我深思的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因为从司马迁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
司马迁雕塑
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位,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负责编撰历史。但他所编撰的《史记》达到了史学的更高成就,记录黄帝时期到汉武初期3000年的历史。
为求真实,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有力全国各地,包括大禹治水开会的地方、汨罗江畔屈原身陨的地方、曲阜孔子讲学的地方还有高祖在沛县起兵的地方。在交通并不如何便利的古代,司马迁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艰辛。为了收集所需资料跋涉不下万里,但司马迁仍然甘之若饴,因为这是他毕生的追求。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伴君如伴虎果然不假,由于他生性耿直,站在客观的角度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汉武帝心生不喜,将司马迁下狱处以宫刑,司马迁经历了生与死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坚持写来。最终诞生了史学记载的鸿篇巨制—《史记》。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是一个坚强坚韧的激励故事,在狱中他想到了古代先贤,于是写下千古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如今这句话仍是激励无数人强有力的话语,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仍然是激励无数人强有力的故事。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
司马迁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史官,文学家、史学家以及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成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深远。
司马迁塑像
司马迁成年之后被父亲派出去游历山河,天南海北的搜集了大量的旧识古文,这也给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司马迁尊父亲的遗愿,当上了太史,在长安为官的司马迁也因此认识到了许多当时的鸿儒大家,诸如董仲舒等人。董仲舒对司马迁的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都在日后体现在了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当中。
后来因为李陵被俘,背反汉军投降匈奴的事件,司马迁仗义直言,认为李陵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因此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后来李陵被诬告是要带兵进攻长安,司马迁也因此被判了死刑。但是司马迁因未完成父亲的遗愿,编写史书,所以选择以宫刑代替死刑苟活了下来。
侥幸活下来之后,司马迁在悲痛中站起来,用了十数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部被称为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完成了自己太史公的使命。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司马迁承受着这样的伤害和屈辱,最后还能有这样的成就,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和决心。这份毅力和决心这也是司马迁为后人所称道的原因之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一度一蹶不振,经受着身体摧残的同时也饱受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的人格侮辱,因此司马迁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轻易放弃,没有轻易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对抗生命对他的考验,司马迁也是如此,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杨之光国画人物系列之司马迁
司马迁想到了自己父亲临死交代自己的事情还未完成,想到自己的身上还担负这家族的使命,一想到自己尚未功成名就,这样死了就如同蝼蚁一般,于是司马迁选择在饱受摧残和屈辱之后活下来。
司马迁以先世贤人的事迹勉励自己,周文王被纣王拘禁在狱中推演出了《周易》,大圣人孔子一生困顿晚年才写出《春秋》著作,屈原被放楚怀王放逐汉北这才写出了《离骚》,左丘失明之后才写了《国语》,孙膑被处以膑足之刑才修兵法,吕不韦也是因为被贬才能够有《吕氏春秋》流传后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因此写了《说难》和《孤愤》。一想到这些贤人都是在自己身处困境,因满腔愤懑才写出传世的著作,司马迁就以此为鉴,发奋努力。
当时能够支撑司马迁活下的去的信念就应该是要把《史记》写完,也正是因为没有完成《史记》司马迁才能忍辱负重的活着。当然,努力的人总会有回报,司马迁花了十数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本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关入大牢,司马迁的案子分到了当时一个名声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丝毫没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对司马迁严刑拷打,司马迁就是不认罪。不久之后,公孙敖传回了李陵在匈奴训练军队,要出兵长安的的假消息。汉武帝盛怒之下,处死了李陵的家人,还给司马迁定了诬罔罪。按照汉朝当时的律法,诬罔罪是要问斩的,但是律法中还有规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万的赎金或者受宫刑就免了死刑,司马迁当着一个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万的赎金,但是为了保住性命,司马迁就选择了宫刑。
原创历史大戏《司马迁》剧照
宫刑是汉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体上的摧残,还要承受心灵上的创伤,对人格是极大的侮辱。司马迁也一度悲痛欲绝要到自杀,但是司马迁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与毅力。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于是他选择了重于泰山之死。
从《史记》后的文章《报任安书》中,后人也能知道,司马迁当时是以前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顿,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被膑脚等惨痛的经历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强大起来,完成了父亲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司马迁的名言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记》中也有许多振聋发聩的言语,被后人奉为圭臬。
司马迁小时候学写字
其中最著名的就应该是出自《报任安书》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用这样一句话,解释了他内心甘愿为自己的理想抱负饱受屈辱的决心和毅力,但是使这句话出名的还是 *** 主席,这句话曾被 *** 主席引用到《为人民服务》中,高度臧洋了张思德为人民牺牲的奉献精神。因此,这句话也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一句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追求,为道而生,为道而死,这是司马迁人生的真谛,也是后世万千人的人生的信条和准则。当然司马迁也说过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话,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所用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做人要真诚、诚实,这样就能够感动别人收获回报。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以食为天”也是司马迁所说的话,能有这样的觉悟,司马迁在今天也应该是个吃货吧。
另外我们常用的成语“兔死狗烹”也出自司马迁的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也揭露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形容有的人过河拆桥不懂回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都是出自司马迁的名言。
司马迁宫刑
宫刑是中国古代严酷的刑罚之一,历来也有很多名人曾因为一些原因遭受过宫刑。汉武帝生性残酷,在他统治的时期,许多朝中的许多大臣都曾受到过一些酷刑,其中也有司马迁、张贺、李延年等人。
司马迁
当时李陵带了五千兵马出击单于,但是行军至浚稽山的时候遭遇到了单于的突袭,结果李陵以寡击众,以五千的兵力杀敌一万多。但是单于的兵马越聚越多,而汉军的援军却迟迟未到,于是李陵就弹尽粮绝,最终投降单于成为战俘。当时群臣都声讨李陵的行为,但是司马迁却站出来说了几句真话,说李陵孝敬父母、宽仁待下,又忠于国家,可能是情急之下投降匈奴,心中却想着能够早日回朝。汉武帝听了之后大发雷霆,将司马迁给收监了。
但是后来公孙敖前去匈奴接李陵回朝未果,公孙敖没能完成任务,于是就向汉武帝造谣说是看见了李陵在匈奴练兵,准备帮助匈奴攻打大汉。汉武帝盛怒之下杀了李陵的家人,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也受到了牵连,要被处以死刑。当时法律规定,处以死刑的人如果能拿出五十万的赎金就能保命,或者降死刑为宫刑,以此求生。司马迁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完成自己的使命,于是选择接受宫刑。
出狱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史学著作《史记》,而宫刑,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司马迁来说,是他前进的动力。
司马迁与汉武帝
司马迁的一生起也汉武帝,落也因汉武帝。汉武帝时司马迁是受到汉武帝的重视的,因为汉武帝就曾将司马迁视为董仲舒、公孙弘等十五个西汉有才之士相提并论。早年的时候,汉武帝是非常器重司马迁的,公元前118年,司马迁28岁出任郎中,公元前111年,35岁成为郎中将,这些官至都是皇帝的内廷侍从。
历史剧《司马迁》中的司马迁
司马迁跟着汉武帝36年,从巡26次,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凭着自己的力量在汉武帝身边这么多年而且都是受到汉武帝的恩宠的,这在历史上很少见。司马迁还是太史令的时候是汉武帝事业的顶峰期,当时开始司马迁和汉武帝的关系就是君臣相知的关系,非常的和谐,但是直到公元前98年,司马迁48岁“李陵之祸”让司马迁和汉武帝的君臣相知走向君臣相怨。李陵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当时李陵孤军深入匈奴内部,当时汉武帝为这次的战局大为高兴,但是刚喝了庆功酒,前方就传来李陵全军覆没,投降了匈奴的消息,汉武帝内心是波涛汹涌啊,前一秒李陵还打了胜仗,但是下一秒却投降了熊木,因此满朝愤慨。汉武帝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认为李陵不会投降,只是找时机让人去救他,汉武帝采信了司马迁的言辞,并让公孙敖去营救,但是公孙敖在边境一年拿俘虏之口谎报李陵真的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李氏被灭族,司马迁因此受到株连。
但是司马迁因《史记》选择了以腐刑代替死刑,汉武帝虽生司马迁的气,但是也不想司马迁死,因此同意腐刑,但是君臣关系再也不如从前,司马迁认识到了君王的绝对威严,但认识到了汉武帝的残忍,因此司马迁从出狱后被任命为中书令默默无闻一直专心《史记》,53岁写下《报任安书》从此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