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汉代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中国历史4年前 (2021-02-12)120

察举制的弊端

两汉时期,举贤思想很好地付诸实践,形成了系统化的察举选官制度。在汉武帝的大力提倡下,察举制逐步确立和发展,成为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当时更是出现了“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文化思想盛世局面。

汉代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汉代绘画

但凡事都有利弊,察举制虽然在当时的官制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进步意义,但也被封建社会的弊病所限制,因而其本身包含了利弊两方面。

一、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制科目众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众多,朝廷的耳目有限,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其一生都未得重用,造成了人才的流逝与浪费。更为严重的是,众多贤能不及之人,通过投机倒把的途经,贿赂或者攀附关系使自己成为被察举的对象,而这一类人,因私情走上仕途,必定对其察举者抱有伯乐之恩,并为之效命,如此地方势力便会形成宗派行为,成为虎踞一盘的地方集团。

二、察举制最为重要的标准是以贤德作为更高标准的,但这并非是具体化的表现,不易作出明确的判断。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其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而且所观察到的言行也有可能是表面功夫,实则暗藏祸心,抑或是在今后走上仕途的道路中意志不够坚定,沽名钓誉,同流合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察举制的广泛推行,在地方出现了评议之风,市井之人对他人妄加评论,清议之士好品评藏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这类清议现象到了魏晋时期尤为严重,清议名士中有许多都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艺,以就声价”者,清议成了这些伪君子攫取名利、捞取政治好处的资本。

四、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愈演愈烈。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无遗。

汉代察举制

刘邦称帝后,选拔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维护新兴封建统治级的官吏变成了当务之急。天下初定,他一边忙着除去对自己有威胁的旧臣,一边着手选拔新的人才。

汉代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汉武帝剧照

高祖十一年,刘邦颁布《求贤诏》,在这一诏书中,刘邦提出选拔治国的贤士智能必得运用国家的力量,选拔的具体程序是由上而下,对入选者的品行、仪表、年龄等一律实行严格考察。这便是西汉察举制度的开端。

到了汉文帝时期,文帝颁布诏令,推行举贤良的法令,不仅明确规定了察举的科目而且而且还规定了对策应试,这标志着察举制度正在向制度化发展。文帝十五年,举办了由文帝主持的察举,当时的察举选拔出了后来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但是在西汉初期这种察举制度还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下诏举行,并未形成定期的,有固定的规章制度。

察举制的完备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以儒术取士的察举。这时期的举茂才、孝廉、贤良方正等,都明确以儒家细想为指导,儒学艺术、伦理道德成为察举的基本标准,并未中央和地方所遵循。至此,汉代察举制制度正式形成。

察举制度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不能简单的予以肯定或否定,作为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界的讨论与评判,对于当今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和完善,却有着历史借鉴意义。

察举制的特点

在西汉长达四百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出现过多种不同的管理选拔 *** ,大多昙花一现,被历史所淘汰,而察举制却是其中最为重要且影响最为深远的选官方式,代秦而起的两汉成为中国历史上之一个强盛统一,且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封建朝代,可见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玄关制度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汉代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汉代讲学之风

察举制度是根据更高统治者的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吏负责考察和推荐人才给朝廷,以满足 *** 对补充官员的需要。这项制度的实行对两汉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察举制度相较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与隋唐时期之后的科举制,更大的特点在于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核、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级,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汉代的察举科目可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常科及岁科,包括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特科则分为常见特科与一般特科。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特科则以贤良方正最为重要。可见察举制的推荐标准以仁德为先,但此标准并非具体化的表现,故而在察举制的推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迟,这种弊病愈演愈烈。因而察举制退出历史舞台是发展中的必然。

察举制内涵是什么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以“对策”为形式的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汉代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德行为先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 *** 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其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即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汉文帝在位期间,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时期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作者是阎步克,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他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

汉代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封面图

阎步克从察举制八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历程为角度,深刻剖析了自两汉以来直至隋唐时期演变为科举制的选官制度的封建政体。《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的研究对象为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书中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利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由此出发,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

该书对察举制的产生、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阎先生在书中旁征博引,其阅读量之大,考证之细致, *** 之精妙,着实是一部历史巨作。这本书和其另一部著作《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一样,都用了功能结构主义的分析 *** 来看待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大概就是“用了西方的 *** 论来解读中国的史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102/362478.html

“汉代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孝文帝要是不改革汉化的话 北魏就不会失去皇权吗

孝文帝要是不改革汉化的话 北魏就不会失去皇权吗

对孝文帝不汉化改革,北魏皇帝不会失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国家。在击败慕容垂创建的后燕后,北魏统一北方,成为与南朝对立的北朝。与五胡十六国中大多数统一北方的政权如后赵和前秦,所不同的是,北魏并没有短时间内灭亡,这其中有北魏几代皇...

张辽和张郃都投降曹操 两人的官职为何完全不同

张辽和张郃都投降曹操 两人的官职为何完全不同

张辽投降曹操,只被封为中郎将,张郃为何被封为偏将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武将投降之后享受的待遇,跟武将投降前的名气,武将投降后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张辽和张郃在投降曹操之前,分别是吕布和袁绍帐下的大将,因此张辽和张郃在投降曹操之后,都受到了曹操的...

王浑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浑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吏,高平陵政变后,循例免官,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王朝建立后,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 崇祯有挽救明朝的机会吗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 崇祯有挽救明朝的机会吗

还不知道:明末内忧外患,崇祯皇帝到底有没有机会挽救明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许多种说法。有抱怨天气的,如明亡于小冰期;有抱怨党争的,如东林党排除异己;还有抱怨祖宗的,如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可事实上这些说法都过于片面。像明朝这种...

王浑:西晋时期名臣,曾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东吴

王浑:西晋时期名臣,曾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东吴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吏,高平陵政变后,循例免官,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王朝建立后,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豫州刺史等职,积...

都说刘备皇叔的身份是假的 三国时期就没有人怀疑吗

都说刘备皇叔的身份是假的 三国时期就没有人怀疑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的皇叔有没有可能是假的,难道没人怀疑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刘备在面见汉献帝时说道:“在下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然后汉献帝命令手底下的人去查看族谱意外的发现论辈分刘备竟然还是自己的叔叔,从此“刘皇叔”这个...

曹丕有年在受阻放过曹植吗 曹植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

曹丕有年在受阻放过曹植吗 曹植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

还不知道:曹植的后半生是如何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虽然曹丕是曹操之后魏国的正统接班人,可是在后世很多人的眼中,曹丕的名声似乎还没有曹植那么好,同时曹丕背负的还大多都是骂名,尤其是当人们看了曹植写的《七步诗》之后,对曹丕的看法就...

汉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为何只嫁不娶

汉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为何只嫁不娶

对汉朝与匈奴和亲的过程中,为何汉朝只是出嫁公主而不娶匈奴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与匈奴人和亲制度始于汉朝汉高祖刘邦时期,但是好奇的人会发现在历史上汉朝与匈奴和亲的过程中,都是汉朝一直在给匈奴出嫁公主,却不见汉朝皇帝娶匈奴公主为妻,这和后来的清朝推行的满蒙和亲政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