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欧阳修与范仲淹有何关系
欧阳修与范仲淹
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做滁州太守时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在其远在京城之外时,写下了不少名篇,流传至今。那么欧阳修与范仲淹是什么关系呢?
范仲淹画像
欧阳修参与范仲淹变法,受到牵连,被贬成为县令,在此期间广游名山,写下不少文章,也是北宋文学史上最早开创新一代文风的领袖,他所作散文语言简洁凝练,却又不失风骨,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此基础上革新,新的一种散文体应运而生。后人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成就不仅仅在文学上,他通晓史书,主持修撰《新唐书》,欧阳修用易懂的词语,一改当时宋代文坛生僻难懂,空话满篇的文风,使得大家都能读懂这本书;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招考了苏轼兄弟,曾巩等人,对北宋的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范仲淹也是北宋时期人,曾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力主改革,却屡遭奸人所害,数次被贬。64岁时病逝于滁州,著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虽然比欧阳修大18岁,但二人却是忘年之交,他们政见一致,兴趣相投,彼此欣赏,范仲淹仕途坎坷,几次被贬之时,受到排挤压迫的时候,欧阳修几次仗义直言,为其抱打不平。两人交情深厚,才情豪迈,同一时间写下《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著名散文,范仲淹病逝后,欧阳修悲痛难当,失去这一知己好友后,欧阳修的思想趋于保守。可见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关系非同一般。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把古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古文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后人应当记住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领导的运动。
欧阳修的画像
这场运动让文学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人说欧阳修是因为他在官场的地位才能发动这场古文运动的。但是无论怎样,这样运动让我们知道学习文字是要让大家看懂,而不是追求生僻让别人看不懂。写文章更不是追求表明的奢华,重在文章的实质意义。从韩愈开始的早一批文人已经看出了这一弊端,但是到了唐宋时期又开始追求浮华的文学,这才出现欧阳修又一次领导这场古文运动。
参与这场运动的人数很多,参与的人数还包括著名的黄庭坚、苏轼、苏辙等一大批名士和文人。他们也都一致认为进行文学创新的同时,还应当讲究其实质内容。这一重要思想欧阳修在早期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一种趋势。据说他在做官的时候审批一个学子的文章,那个学子的文章写的非常的好,只不过出现了一些生僻的字。原本出色的文章被他拒绝,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一直注重文章简单易懂。他认为:文字是拿出来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追求让人看不懂。他倡导的这一股风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后期才能看到很多简单易懂的文章。
从欧阳修领导的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这一生过的认真、过得充实,并积极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欧阳修被贬
欧阳修被贬的故事通过他的诗句被后人深深地记住,表达了一代诗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的心情,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被贬。
欧阳修的画像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他三次被贬,但是三次都顽强的度过。他非常赏识范仲淹的才学和政治观点,主动写信与其交流。而范仲淹看到他的书信后便有惺惺相惜之感,此后两人便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官场人多耳杂,他们互相通信的事情被大家看在眼里。后来范仲淹升官被重用,大家都认为欧阳修会因此平步青云。可是范仲淹并没有提拔过欧阳修,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提拔他做很小的官都被欧阳修推辞了。可见,他们之间是真的英雄所见略同,并不是想攀关系。
之一次被贬是由于范仲淹直言宰相任用亲信,然而遭到宰相的反诬,结果范仲淹被贬到边疆。他因为支持范仲淹也被贬,凑巧的是他的叔父去世,他承受被贬的不幸的同时,还要面对叔父死去的消息。后来经过5个月的艰苦水路,终于赶到夷陵,而这个贫瘠之地却让他变得更加顽强。
第二次被贬是由于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当范倒台被贬的时候,欧阳修也没有躲过这次被其他人弹劾的机会,他被贬到了滁州。滁州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不过他没有过多的与当地的商贾来往,反而是致力于开拓旅游的发展。
似乎他的命中就有三次被贬之事,皇帝去世所有官员都得穿朴素的丧服,他因为一时疏忽穿了紫色的衣服而再次被贬。假如欧阳修没有这三次被贬,也不会看出他坚毅和正直的为官之风,他的这种行为使我们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
欧阳修世称
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澈、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在政治上也有所成就,官至翰林学士,领导北宋变法运动,死后欧阳修世称“阳文忠公”,谥号文忠。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开创了散文文体的新风,语言简洁流畅,文章创造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新风格。他所写的《醉翁亭记》中,语言简短凝练,经营秀润,其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被后世广为流传,传诵至今。开创了北宋文坛新的一代文风,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也是苏轼等人的良师益友,在各类学术领域中都有所涉猎,“唐宋八大家”,宋代的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从中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欧阳修早年与范仲淹是忘年之交,当时北宋朝廷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范仲淹主张改革,欧阳修也赞成他的意见,于是参与了范仲淹领导的改革变法运动,只是变法损害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也牵涉其中。后来欧阳修被召回京,又与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在守旧派的阻挠下,又一次被贬,欧阳修仕途坎坷。直到皇佑元年,他被封为翰林学士,主持修著了《新唐书》,一改往日史书生僻难懂之风,在宋代的文坛上掀起了一阵波澜,而后,主考礼部,录取了苏轼兄弟等人,为北宋的文坛培养了不少人才。晚年以太子师的身份辞职,六十六岁在家中逝世,获赐谥号“文忠”,欧阳修世称“阳文忠公”。
评价欧阳修
没有人是完美的,欧阳修也不例外,他有好的一面,不过也有不好的一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我们是如何评价欧阳修的。
欧阳修的石像
他领导的古文运动把文字的意义推向 *** ,但是由于当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导致了文官看不起武官的局面。武官保家卫国付出巨大牺牲而不被统治者待见。欧阳修的骨子里也带有这么一丝想法,他弹劾狄青致他被罢官,我们都知道欧阳修对待贫民有宽大处理的一面,而狄青根本就没有错,他的弹劾给人的感觉有些无事生非,想突出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在评价欧阳修时,虽然有这么一点不足之处,但是他敢于谏言、不攀附权贵导致两次被贬,他这种品行是所有当官的楷模。
我们知道他两次被贬,不过第三次被贬是他自己的过错。皇帝死了,所有官员都要求素服,但是他没有注意自己的穿着,在送葬当天穿着一件紫色的内衣且露了出来,这无疑是对过世皇帝的不敬,有些藐视皇权之意。我认为这种错是不该犯的,他这种行为给人的感觉是根本不把当官当回事,而我们追求的是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到极致,他疏忽了,美中不足之处。
我们在评价欧阳修时,他好的地方多于不足之处,为官清廉,不追求名利,时刻为他人着想,能宽大处理的绝不苛刻要求。注重办实事,倡导的古文运动形成了一种风气,使大家写文章重在价值而不是只追求文字的浮华。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大文豪,生性喜欢喝酒,因此自号醉翁。他的表字是永叔,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文章登北宋文坛巅峰。他为人正直,学生众多,其中不乏王安石这种文坛政坛都非常了得的人。鉴于他在文学上突出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图片
历史上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不少,其中还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比较多,也比较出名。有故事说他是之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他除了在文学方面听得进意见之外,他还喜欢琢磨文字。说到对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学严谨。他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也有人送走了。欧阳修回头细想,琢磨不对,就快马策鞭将文章追了回来,只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个而字,可见他严谨的态度。
欧阳修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体现出的他的性情,也可以反映出欧阳修对文学的态度,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求教,写作上严谨认真,积极向上。
欧阳修简介
说到欧阳修简介,很多人对他的《醉翁亭记》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关于他坎坷的一生,了解的不多。欧阳修别名醉翁,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
欧阳修雕像
于是他的成长几乎都是母亲一个人陪伴的,幸运的是还有个亲戚可以依靠一下,即便不是很富裕,但基本的生活还是可以维持下来。因为从小家庭就是比较贫穷,所以欧阳修很努力也很勤奋,加上母亲的教育,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欧阳修从小就喜欢广泛读书,十分刻苦加上天生的聪明才智,从小作的文章就比其他人强很多。
于是家人更加用心的培养他的文学才能,他是家人未来的希望。欧阳修果然没有辜负家人殷切的嘱托,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路途上即便是满路的荆棘但也没有阻挡他前进的心,即便最后没有拿到状元,但也考的不错,顺利进入官场并担任了职位。在长大后欧阳修成为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文学方面颇有一番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学的新局面。他领导了北宋的文学改革与创新,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他又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入到新领域。因此他成为了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的八个散文大家之一。他的醉翁亭记便是他文学作品的一个典范。欧阳修还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在官场,他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并与同伴着手进行改革,可是最终抵不过那些官宦的内部操纵,最后被降低了官职。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到他作诗的风格,他仍然比较豁达,面对生活的磨练也很乐观。
从欧阳修的简介来看,他一生虽然坎坷,但是依旧乐观。实在是令人佩服。
欧阳修诲学
欧阳修的《诲学》是一首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大概的内容就是说一个人就是要不断的阅读,通过书籍里学到的优良的观点和好的内容,来不断的提升自我的素质,面对事物的行为养性与自身的不足,人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以此来修身养性,从而完善自己。
欧阳修雕像
《诲学》大概的内容就是说一个人就是要不断的阅读,通过书籍里学到的优良的观点和好的内容,来不断的提升自我的素质,面对事物的行为养性与自身的不足,人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以此来修身养性,从而完善自己。告诉人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有不断的进步。从而,也告诫了我们另外一个道理,人只有经过不停的磨练以及生活上的各种雕琢,才能够有所突破、有所作为。社会环境是强大的,人在环境的面前相比那是是渺小的,所以人,最容易因为外在的环境而有所影响,如果意志不够坚定的话,很容易被环境而改变,人们可以去适应环境,不可以盲目的去适应,要适当的保持理智。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上,如果不能够时时刻刻警醒自己,磨练自己,提高大脑的知识和自身的修养,以及思想上品德上的高境界内涵,那就是自己甘愿放弃做君子的机会,去选择做小人的行为。
欧阳修的《诲学说》在现在的很多的语文课本里面都出现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欧阳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诗人,能在生活中不断的琢磨,参悟,得出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诗人欧阳修是一个在生活上很细心,很严谨的人,善于发现,善于改变,自我的思想境界颇高。
欧阳修图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图片,是苏州石刻像的拓本。
欧阳修苏州石刻图
可能因为是石刻像,所以对于刻画欧阳修肖像的时候,用的是极其简单的线条。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可以看出石刻者高超的技术,他仅用了寥寥几笔,就把欧阳修的外貌和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画中的欧阳修头戴官帽,神态自然。石刻者又在他的脸部加了几笔,让欧阳修的脸部有了凹凸感,给人的感官更为立体和直接。可能作者是想刻画欧阳修中老年时期的面貌,所以脸部的线条表现出了他的皱纹。胡子被设计成为微微卷曲状,在平面的石刻上,显得更为生动,仿佛呼之欲出。
在图片的右上角,用文字写明了画像人物的身份。“宋参知政事太子少师谥文忠欧阳公修”十五个大字。“宋”标明了欧阳修生活的年代在宋朝。“参知政事”是一个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的权力。“太子少师”也是一个官职名,是古时候负责对皇太子的教育引导的一种职务。这标明了欧阳修的双重身份,地位显赫。“谥文忠”指的是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是在欧阳修死后,皇帝赐予的。所以我们在前面提到,这块石刻画是在欧阳修去世以后刻成的。接下来就是欧阳修的名字了,其中“公”是古时候对别人的尊称。
从这幅欧阳修的图片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十六个小字“论道议事,追韩继陆,归田集古,学问淹博”。石刻者仅有短短的几个字,就把欧阳修的一生功绩全部概括了。前四个字,标明了欧阳修政治上的成就。追韩继陆,这里的韩指的是唐代的韩愈,陆指的是陆机。这两个人都是名噪一时的大文学家。后面两句,指的是欧阳修晚年编修《新唐书》的事情,赞扬他他学问渊博,博古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