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国曹魏皇帝曹髦死于何人之手

中国历史4年前 (2021-03-08)160

曹髦死于何人之手

历史人物曹髦,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四任皇帝。可惜在他年仅只有20岁的时候,他就以悲壮的结局结束了自己昙花一现的人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曹髦死于何人之手?

三国曹魏皇帝曹髦死于何人之手

曹髦人物图像

根据历史资料中的记载,皇帝曹髦是被司马昭的阴谋所害死的,但是确切的说,他真正的死是死于司马昭心腹贾充手下的武士成济的手里,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况就让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关于曹髦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其实是源于司马师之手。当时司马师废掉了齐王曹芳之后,为了寻找一个新的靠山,才拥立了曹髦为新一任皇上。即便是这样,登上皇位的曹髦并不感激,他反倒是对司马氏兄弟几人的行径早有不满,于是想方设法将司马氏打败。记得在公元255年的时候,发生了文钦之战,其中由司马师进行征讨。在几次的大战中,司马师的一个眼球被文钦之子文鸯惊得掉落了下来,生命垂危最终死了,这个消息传到宫中的时候,曹髦很是高兴。后来为了夺取司马昭手中的大权制造了一起宫变,可惜这个计谋被司马昭识破,使曹髦的计划落了空,只好接受事实。从此司马昭掌握大权。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

后来在公元260年的时候,皇帝曹髦与诸位大臣商量并达成一致目标,讨伐司马家族。可是这一消息很快就被司马昭知道了,于是在心腹手下贾充的教唆指使下,曹髦最终被武士成济所弑,当时的年龄只有20岁。

曹髦是个好皇帝吗

曹髦算是一位天上掉下来的皇帝。他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死,有一个人难脱关系,那就是臭名昭著的司马昭。虽然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但是他在后人眼里还是有一定的美名的。

三国曹魏皇帝曹髦死于何人之手

曹髦剧照

曹髦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业早成,给郭太后留下很好的温文尔雅的印象。当然这也成就了他走上傀儡皇帝的小路,导致了他悲惨的命运。但是初登皇位的他,显得比较谨慎和小心翼翼,还曾下诏表明自己要治理好国家的决心。还引用《书经》上的话“君王对百姓施以恩泽,百姓是会深深感激难以忘怀的”,以此来大赦天下,还改了年号,削减了天子的车马服饰和后宫一些费用,还罢除了宫廷及官府中的没有用的东西。

在他登基以后的时间里,经常派身边侍从官员到国内各地进行巡视,代表天子去了解各地人情世故,还顺便慰问了地方官员和百姓,与此同时还着手调查有无冤案和官员失职的情况。随后还将授予大将军司马师统领全国兵马及京师内外诸军的权力,还免去了他拜朝时的一些礼节。并且命礼官评定在废立天子过程中出谋献策的公卿朝臣们的功劳,并且按功绩大小给予不同程度的奖赏。

虽然当皇帝的时间不长,但是从他这些行为中就能够看的出来,他有为国家尽心尽力,算是一位好皇帝。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但是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样的结局,可惜终归没有摆脱小人的杀害,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曹髦后人

历史上的曹髦的确是个热血男儿。可惜虽然英武,却无人辅佐,被乱贼斩於街市。但是在政治 *** 和死亡事物双重威胁下,曹髦并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

三国曹魏皇帝曹髦死于何人之手

曹髦后裔曹雪芹画像

关于他的后裔,据记载有曹霸、曹雪芹、曹祖义等人。

曹霸,曹髦后人,唐玄宗时期画家,能文善画,官至左武卫将军,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画艺的赞叹。他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画家,是魏武王曹操后代、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后人,也是官左武卫将军。他能文善画,时人甚至以其祖先“三曹”比之,还有有“文如植、武如操、字画抵丕风流”之美誉。擅画马,与其门生韩干最著名,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

曹雪芹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也是曹操六十四代孙。他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

曹祖义,是曹操的第七十代孙,生于1953年。他是在曹操墓发现后取样了DNA,并且家中还有其相关的族谱,才得以证明他是曹操后人。曹祖义是曹操曹丕曹霖曹髦的后裔,因曹髦20岁时被司马昭所害,所以其家谱联范字20代一修。见第三个谱联后部分和第四个谱联的家谱。

曹髦诗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但是其中有一位却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皇帝,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他就是皇帝曹髦。

三国曹魏皇帝曹髦死于何人之手

曹髦剧照

虽然政治上由于时间短暂没有太多的作为,但是在艺术方面却有诸多作品,比如他的名画有《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等,关于他的诗词就有《伤魂赋》、《潜龙诗》两首,其中著名一点的就是《潜龙诗》了。

关于《潜龙诗》,据说在宁陵的井中看见了一条黄龙,众大臣以为吉祥之气,于是纷纷上表祝贺。然而曹髦却不以为然:“非祥瑞也。龙者君象,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居于井,是幽困之兆也。”他联想到了自己现在的处境,面对司马昭的专横,很是忌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所以才作了《潜龙诗》一首来发泄自己对司马昭的不满。

这首诗的本身大意是:“我(曹髦)是一条黄龙,本应身在大海,如今却身困井中,受到泥鳅欺负。”这首诗暗喻了曹魏之政已归司马氏,且时受司马氏摆布欺凌之愤然哀叹之情。本以为是曹髦身处危难凶险之时才写下这样的话语,可是实际上是这句话却促进了司马昭弑君篡位的进程。自他做了这首诗之后,没过几天,曹髦就被杀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103/366776.html

“三国曹魏皇帝曹髦死于何人之手” 的相关文章

来俊臣之死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来俊臣之死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来俊臣是武则天创建的武周时期著名的酷吏之一,他以告密起家,成为武则天打击政敌的左右手。在武周朝的酷吏政治时期,来俊臣大肆诬告朝臣和李唐宗室,采取残酷的刑讯手段,为武则天坐稳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自古酷吏的下场一般都不...

和峤:曹魏至西晋时期官员,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

和峤:曹魏至西晋时期官员,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

和峤(?—公元292年),字长舆,汝南西平人。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曹魏太常和洽之孙,吏部尚书和逌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峤少有风格,常仰慕舅舅夏侯玄的为人,珍重自爱,有盛名于世,袭父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太傅从事...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斩杀了三位蜀汉大臣,分别是哪些人?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斩杀了三位蜀汉大臣,分别是哪些人?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说起刘禅,你也许会联想到两个俗语:“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这一刻板的印象,似乎已经延续了千年。正史上的阿斗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不可否认,蜀汉的灭亡,宠幸宦官,排斥忠良等,的确让刘...

樊哙打仗还不如刘邦 鸿门宴上为何还敢对项羽吹胡子瞪眼

樊哙打仗还不如刘邦 鸿门宴上为何还敢对项羽吹胡子瞪眼

对论领兵打仗的本事,樊哙远不如刘邦,为何敢在鸿门宴朝项羽瞪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樊哙知名度很高,鸿门宴上朝项羽吹胡子瞪眼,是樊哙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但实际上,樊哙领兵打仗的本事,在汉初名将中,并不突出,且不说完全没法跟淮阴侯韩信比,也没法跟英布、彭越、卢绾、刘贾等...

曹操历史上为何没有将吕布收为己用?

曹操历史上为何没有将吕布收为己用?

吕布,字奉先,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三国志》裴注的《曹瞒传》:“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可简单理解为,吕布为非常优秀的人才,甚至可以说是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诚然,吕布确实武艺高强,但他也是一个满身污点、背主弃义之人。吕布也绝不像...

长孙皇后被李世民喜爱是因为什么?

长孙皇后被李世民喜爱是因为什么?

说到长孙皇后,很多人应该有所耳闻,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唐太宗十分伤心,哀叹自己丧失了一位贤内助。长孙皇后作为历史上的著名贤后,如何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一,出身名门大隋仁寿元年(601年),长孙氏出生于长安的一个世家大族。她的父亲是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

士燮执政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士燮执政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士燮(xiè)(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和十四阿哥是亲兄弟,为何却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康熙十三子,也是被大清为数不多被工作“累死”的铁帽子王爷之一,而雍正明明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亲兄弟,但一辈子中却是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十三阿哥正是爱新觉罗·胤祥,清朝的第一任怡亲王。其实...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