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中国历史3年前 (2021-04-29)240

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孟子谏邹穆公》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穆公是邹国的国君,因孟子是邹国人,所以邹穆公才找到他,开始了一下这段谈话内容。

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孟子的画像

这段对话发生下邹国和鲁国交战的背景下,邹穆公说:“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人,而那些老百姓,却没有一个愿意为了战事而死的。我真想杀了他们,可是百姓又有那么多人,杀也杀不完;不杀他们,我实在恨不过,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却不去救他们。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你的那些百姓,年老体弱的人死了,尸体都被丢弃在山沟里;身强力壮的,到处逃亡,这样的人好歹都有几千人吧。大王你的仓库里藏满了粮食,堆满了金银财宝,但是你的官员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样的情况,这都是那些官吏残害老百姓的结果啊。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小心啊,你如何对待别人,同样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现在你的人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这都是你的人民在报复他们。你还是不要再怪罪他们了。只要你从今以后开始施行仁政,你的人民自然会尊敬他们的官吏,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心甘情愿为了官吏去牺牲了。”

这一段对话,和孟子见梁惠王一样,他向邹穆公阐述了推行仁政的必要性。强调了王道的重要性,主张德治,要求君王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这个名字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其仁义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伟大的圣人,一生在他的身上发生过很多不平凡的故事,当然更先令我们想到的,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这也是对孟子后来成就有深远意义的一个故事。

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孟子画像

孟母三迁是关于对孩子教育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孟母对孟子的学业的重视,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三次搬家为孟子提供适合学习的生活环境的事情,并对孟子严格的要求。

另外,还有一些故事,如孟子受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讲的就是孟母教授孟子做人做事都要有最基本礼仪的故事,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自己家人都要讲基本的礼仪;还有断织喻学的故事典故,主要讲得内容就是对自己的学业一定要持之以恒,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的故事,这个断织喻学的故事对孟子以后成为儒学大师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孟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杀豚不欺子,孟子少时诵等都是非常经典的故事典故,还有大家朗朗上口的成语故事如“始作俑者”,“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这些故事都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做人,做事的一些真理,是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孟子的切身言行,他都用一言一行来教育我们后人如何做人和做事才是正确的。

孟子的成就有哪些

孟子被尊称为儒家的“亚圣”,是儒家学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孟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以及文学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孟子的成就很大

孟子首先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升格为政治领域内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张,不再单纯的只是思想领域内的学术团体,而是将儒家学派及其弟子作为一个政治集团而存在,后来的读书人为了科举高中,读书做官都要学习儒家经典,都是儒家的传人,可以说儒家学派已经成为中国政坛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个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当人类社会还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孟子就已经有了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当时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大国兼并小国,是强者称霸的时期,人人都想着如何战胜别人,奴役别人,并把这些当做是成就的标志,根本就不会想着如何为百姓造福。所以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不被采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渐渐证明了孟子的正确,所以后来统治者为了安抚人心,巩固统治,纷纷推出各种举措来减轻人们的负担,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君为水,民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

此外孟子还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范围,他创造出很多成语和名言,至今还在被我们所用,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俗语。

关于孟子语录的相关介绍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的核心。其后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孟子认为,君王和国家都是可以被更替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人民。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老百姓的地位,比国家和君主更为重要。他认为,国君当政,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则国家就不会强盛。

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孟子画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对于义利观的核心思想。他对于“义”和“利”假设了一个鲜明的冲突和矛盾,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但是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完全否定利的价值。只是把义的价值置于在利的上面。

仁者无敌。此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同样是孟子对于“王道”和“仁政”的核心辩论思想。孟子认为的“仁”,分成为三个方面,之一,是减轻刑罚。第二,是减轻赋税。第三,是鼓励人民种田,发展农业。只有做到了这三点,人民才会甘心情愿来归附。而人民归附了,国家的实力才会强大,才能做到真正的“无敌”。在孟子认为,想要在战乱不听的战国时期称雄,唯一的办法,就是施行仁政。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这也是孟子对于“仁政”思想的一种阐述,是孟子“法先王”的一种理论。他认为,在推行仁政的时候,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人民根据着法律法规行事,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关于孟子去齐的故事

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着如下一段对话。

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孟子碑刻像

当时孟子离开齐国,半路上充虞就问他说:老师你看上去好像有些不愉快的样子,我记得以前您曾跟我说过,君子不应该怨天尤人的。孟子说:当时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在华夏的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就一定会有一个圣君出现,而且伴随着他的出现,肯定还会有一个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到现在,算算年头也有差不多七百年了,这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照这形势来看,这圣人也差不多该出现了。只是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上天让天下太平,像现在这样的形势,那个圣人除了我还会有谁呢?我怎么会不愉快呢?

这个故事,虽然短,但名言却很多。如“此一时彼一时”、“舍我其谁”、“怨天尤人”等。这段话表现出孟子当时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告老还乡之意,又有治理天下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

当孟子的学生用孟子的名言来安慰孟子的时候,孟子很坦率地承认,事情是“此一时彼一时”,但是真正面临事情的时候,抱怨的情绪又有谁可以理解呢?当孟子说道天下大势的时候,也向学生解释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当孟子与齐宣王对话的时候,齐宣王不肯实施孟子的哪一套“王天下”的理论,孟子一下子就变得怨天由人了。然后又说五百年出圣人的推论,如果没有圣人出现,那就只能由自己来担任这个圣人了。孟子对天下有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慷慨激愤的。

孟子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辩论高手,他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读《孟子》常常被里面生动的故事,严谨的思维逻辑所折服,这也是《孟子》区别于《论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论语》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和门生之间的对话,文学性不强。所以孟子还被后人誉为中国之一位文学家、散文家。

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孟子的成语

《孟子》一书文采斐然,言辞流畅,善于运用大段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

有关孟子的成语非常多,他自己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在他的文章中,他创造了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专心致志、缘木求鱼、一曝十寒、夜以继日、左右逢源、绰绰有余、不言而喻、同流合污、揠苗助长、明察秋毫、出类拔萃、出尔反尔等等,简直数不胜数,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甚至成为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俗语了,我们甚至都不觉察到这是个成语,可见孟子的语言功力的深厚,他简直就是个语言学的大师,这些成语穿越了两千多年,到今天依然非常实用,非常顽强,一点也不觉得艰涩难懂,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也是孟子的贡献。

孟子为丰富我们中国人的言语类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他超越孔子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些成语的运用,那么我们今天的语言绝不会这么丰富,我们恐怕常常会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们要描述的事物而着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要感谢孟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104/375649.html

“孟子谏邹穆公的故事”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