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包拯与其嫂娘之间有怎样的故事
包拯嫂娘
名剧《赤桑镇》是一部为人津津乐道的名剧,其中“包拯劝嫂娘”的前端一直被迷恋京剧的人所追捧。当然这离不开京剧演员声情并茂的演技以及炉火纯青的腔调。这部剧讲的是包拯在小的时候就是去了父母,由自己的嫂子吴妙贞抚养长大。
包拯
吴妙贞的儿子包勉在任职期间贪赃枉法,包拯不念亲情将其判死。吴妙贞责备包拯忘恩负义,包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话语句句落在嫂娘的心中,使其感悟。从此包拯与嫂子和好如初。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包拯并不是嫂娘养大的。他在幼小的时候,是由其父母养大,父母对包拯的的谆谆教导让包拯懂得了百事孝为先的道理。包拯一直到了二十九岁才考上进士。按照当时规定,考取了进士是要做官上任的,但是包拯考虑到年迈的父母,包拯还是辞掉了官职回家陪父母。直到双亲去世,包拯才回到安徽做知县。
刚开始做知县的包拯并不是闻名遐迩的,后来又在肇庆做知州,那里盛产端砚,常常被官员拿刀朝廷上进供。但是当地的官府 *** ,端砚的盛产并没有给当地百姓带来什么利润,反而才成为百姓的负担。于是包拯以身作责要求各级官吏不准克扣端砚,甚至在离职以后,一个端砚也没有带走。于是包拯的清廉便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后来包拯被调到开封任职,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个接触上级讨好上级的好机会,然而包拯却不会向上级拍马屁,只是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事。包拯的盛名就是在他的正直不阿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包拯简介
包拯是北宋时期政治家,宋仁宗时期号称是北宋的盛世,但并非是我们认为的那样,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严重,看似平静的社会下,暗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包拯剧照
庆历年间,新政失败后,要求改革的一派势力大增,包拯就是一位推崇改革的人,他主张在选拔官员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加强官员选拔的审核条件,做到在选官做到择优录取。
他主张对于那些贪官污吏,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员,要及时制裁他们。对于一些老官员应该强制让他们退位,将官位留给新生力量,绝不能让冗官现象出现在当今社会。
包拯还建议停止征兵,,对于军队的管理也要严格要求,对于年纪大的,或者服兵役时间很长的人,可以让他们退伍,避免冗兵问题的发生。在对军队的训练上也要适当加大强度,训练士兵镇守边疆,保证领土 *** 不被侵犯。
在对贵族和宦官的管理上,包拯主张轻徭薄赋,节省国库开支,把这部分财力用到国家建设中去。
至和三年的时候包拯在开封府断案,他执法严明,明朝秋毫,严刑峻法,他不害怕权贵,也不被私情所困扰,清正廉洁,铁面无私。 *** 了民间很多冤假错案,深受百姓喜爱,当时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并且亲切的称呼他“包待制”。
包拯在六十四岁的时候病逝,他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大清官,关于包拯的小故事层出不穷,充分说明包拯给人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包拯的父亲
包令仪是包拯的父亲,字肃之,是北宋时期庐州人,也就是今天安徽合肥人,包令仪小时候认真刻苦,饱读诗书,并在24岁的时候考中进。
包拯的父亲包令仪
在宋真宗年间,担任福建惠安县的知县,后来担任过朝廷的虞部员外郎,掌管铁、茶、盐的生产,曾经还在陪都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当过留守。在天圣八年的时候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刑部侍郎的职位。
包令仪的父亲包士通是农民,平常的生活就是耕耕地什么的,曾经在私塾里当过一段时间老师,他的母亲也是世代务农。包令仪曾经更随丈夫在私塾里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包令仪考中进士后,就留在京城,在京城中任职。
包令仪曾经被朝廷派到福建惠安担任知县,干了三年后,又被朝廷召回京城,被授予朝散大夫,行尚书,南京,留守等职,晚年的时候在合肥城内居住,包令仪死后朝廷追封他为刑部尚书,以表示他在为官的时候对朝廷做出的突出贡献。
近年来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父亲的神道牌,碑上有刻着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显而易见,这是包拯留下来的的珍贵的遗物,是他尽自己的孝道的体现。
包拯在年少的时候,拼命念书,学习知识,包拯曾因为要侍奉年迈的父母拒绝做官,因为自己的父母想念的缘故,包拯知道双亲离开人世,自己的守丧期满才离开故乡,朝廷做官。这样的尽孝道,被家乡的人称赞,被传为佳话,影响着故乡的父老乡亲们。
历史上的包拯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的公正廉洁是众所周知的。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清廉、刚正不阿,并且非常英勇果断,勇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同邪恶的势力进行抗争,因此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称呼,后来人们又将他作为神明来进行崇拜,有人觉得他是文曲星的转世。
周杰饰演包拯
包拯出生在咸平年间,在天圣五年的时候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但是由于双亲年迈不愿出远门,包拯选择辞官奉养双亲。几年之后,双亲相继离世,包拯在墓旁筑起了草庐,迟迟不愿离去,同乡父老多次来劝慰。很久之后,他才接受了吏部的调选,去担任了天长的知县。
庆历元年,包拯又被晋升为端州的知府,后来又升任了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许多官吏权贵趁着进贡的期间来敛取砚台。包拯下令要求制造砚台的数量只要满足进贡就好,他在任职的期间没有拿一方砚台。不久之后,有被封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仗着自己的侄女是贵妃便有很多的职位,包拯认为他应该辞去其中的职务。在包拯再三的轻奏下,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的职位。包拯还曾经出使到契丹,与典客进行了交谈,最后使得典客竟然无言以对。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判官,转运使等职务,后来又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向皇帝谏言,请求皇帝免去由内廷施舍的恩赐。
包拯的品质
包拯的品质不用多说想必世人也是知道的。他的品质可以用范仲淹的一句话来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忠君爱国,以人为本,刚直不阿,清廉不屈,以身作责,不怕权势的威胁。真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让后世之热所缅怀。他从来不会阿谀奉承,拍上级的马屁,也不会动用小心思骗取上级的的欢心,更不会为了一己利益而骗取百姓的金钱。对于这样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主张要罢掉他的官,革掉他的职,让他永远远离朝廷。
包拯画像
包拯的忠君爱国体现在他向皇上呈上的奏折里,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包拯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愿望,比如愿陛下遵而行之等句子。他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心思融在每一个奏折里,想必皇上也能够明鉴。在包拯的心中除了国家,还有百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没错,包拯正是将这句话付诸行动的实践者,所谓从理论到实践,正是这个道理。北宋中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吏贪污的时间屡见不鲜。老百姓被官吏压迫得生活不能自持。包拯把这个问题看在眼里,于是直接上奏皇上,请求薄赋税,改盐法等。他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深的同情。至少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做到尽力而为了。
有着刚直不阿品质的他不害怕权贵。他写过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先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大致的意思也就是做官的话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不好的方面,被世人唾弃。这也是伴随包拯一生的座右铭。
包拯诗词
包拯,后世称之为包青天,只因他在做官时刚正不阿,清廉为民的事迹而被当时和后世所称颂。他出生于官僚家族,做官时不 *** ,也不避亲属,在他心中只有法这个字,民间也有信仰,说包公在阴间也是审判官。关于包拯自己写过的诗词并不多,但是后世人为包拯写过的诗词却不在少数。
包拯剧照
包拯在世时写过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先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整首诗的意思大概是说:清心是治理自己的根治所在,正直不阿是为人处世的要诀。弱小笔直的树干以后一定长成国家的栋梁,千锤百炼的钢铁一定不能做成弯钩。仓库里要是堆满了粮食,老鼠和麻雀一定会喜欢,田里要是一根草也不生长,兔子和狐狸也会忧愁自己没有粮食吃。史书上会记载着古人很多名言诗词,做官的话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不好的方面,被世人唾弃。这也是包拯为官的座右铭。他写的这首诗不仅劝告为官之人要清廉,也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名垂千古的好官。显然,看后世对包拯的称赞就足以证明包拯做到了。
宋朝有一首无名氏写的诗词,他赞颂包拯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心中只有百姓和国家。尽心尽心,从来没有向任何势力低头。这样的盛名值得永存历史,永远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