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时主要有什么特点

世界历史3年前 (2021-09-17)260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对于苏俄来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那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呢?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时主要有什么特点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照片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它用固定的粮食税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在交纳了固定的粮食税之后,有多余的粮食农民便可以自由在市场进行交换,这也是体现了新经济政策不再限制自由贸易,恢复了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自由贸易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自由地使用土地和出租土地、雇佣工人,但是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必须在苏维埃的监督之下。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之下,部分的国有企业可以用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成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它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允许租让和租借企业,但是除了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之外,承租者还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并且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如果合同到期便要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除此之外,在苏联国内还实行了货币改革,将苏维埃纸币取消,代之以货币切尔文卢布,来确保货币能够更加稳定地发行。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相比较的话还是有一些相同之处的。它们都是在面对着国内的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政策。虽然两国二的体质不同但在经济政策上却能找到相似之处。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时主要有什么特点

罗斯福照片

新经济政策是在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连日常用品都感觉到非常的紧缺,生活的非常窘迫。1921年时波罗的海舰队发生兵变,是恶劣的经济环境与形式逼迫着这些人发起兵变,岁偶然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不能改变的是苏维埃 *** 仍旧困难的局面。列宁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1921年3月召开十大,正式开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而罗斯福新政是在美国金融界全面崩溃股市 *** 后罗斯福上任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旨在消除经济危机的调整措施。虽然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所处背景事件不同,但都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出台的政策。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还巩固了彼此的政权。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别且为别的国家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在具体政策中都非常注意运用各自经济制度中的长处。还有就是在农业政策上都注重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分配与干预。已达到提高积极性,提高效率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国民经济。

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

在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之后,苏俄采取了新经济政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时主要有什么特点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照片

实际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是在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所实行的。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呢?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苏俄国情,国内社会动荡,经济困难。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十年“文革”之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让当时的中国社会一片动荡不安,国内经济频临崩溃。因此,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都是在社会混乱、经济萎靡的背景之下实行的。

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都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而改革开放则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都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本国经营,中国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大力向外国招商引资,发展市场经济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得苏俄工农业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稳固。而改革开放使得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两者都是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而实行的,改革开放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前身的新经济政策在战后的苏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什么呢?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时主要有什么特点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照片

战时共产主义是希望使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新经济政策则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表明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放弃了,他们选择了从当时的国情出发,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达到扩大生产的目的,从而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其次,新的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使得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工农业的生产开始渐渐恢复。而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苏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最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实际上是列宁对于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俄国是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的实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原因和经验又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便是借鉴的苏俄的十月革命和新经济政策。同时,新经济政策也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109/399963.html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时主要有什么特点” 的相关文章

石香姑,中国第一名女海盗,曾打败英国、葡萄牙联合舰队

石香姑,中国第一名女海盗,曾打败英国、葡萄牙联合舰队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石香姑的故事。1809年,一名叫格拉斯普尔的英国富商经过广东沿海时,被一队海盗绑架,成为一张“肉票”,与海盗们生活了几个月。几个月后,格拉斯普尔被朋友以7654西班牙银元的价格赎出来,得以逃出生天,回到...

她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皇后,竟然还把寺庙改成青楼

她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皇后,竟然还把寺庙改成青楼

朝鲜王室,曾先后出现过著名的三大“妖女”,分别是肃宗时期的张禧嫔、中宗时期的郑兰贞,还有成宗时期的张绿水,相信很多人对此基本没什么了解,今天历史网小编就来讲一讲“三大妖女”之一的张绿水。朝鲜王朝在对待阶级关系以及嫡庶问题的层面上来说,与中国封建王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倘若小...

禁烟之后英国发动攻击,林则徐是怎么抗敌的?

禁烟之后英国发动攻击,林则徐是怎么抗敌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林则徐是怎么抗敌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林则徐这个人物在清朝末期的历史上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的,在当年的那个时代里,林则徐也算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清朝大臣了,而他所做的最为有名的事情,就是1839年的虎门销烟了,不过,我们今天不说林大人销烟的事,而讲一下他是如何在销烟之后,面...

清朝一无名小官麟桂,法国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马路

清朝一无名小官麟桂,法国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马路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麟桂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麟桂这个名字,熟悉的人不多。他是清朝晚期的一个小官,曾经担任道台一职。道台在清朝算是正四品,这个官位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手里是有些实权的。史书上对麟桂没有过多的记载,因为他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利国利民,足以令他千古流芳的大好事。但对于法...

唐朝文官王玄策出使印度被袭击 一怒之下带兵干掉了整个国家

还不知道:唐朝文官王玄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历来不缺少猛人,而下面说的这位猛人却猛的有点过了头,带领三十人的团队到国外转悠,结果被人打了蒙棍,而后凭能力,不找后台老大要人马,凭一己之力灭了这个国家。唐朝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朝代,文人墨客出门都佩戴宝剑,比如李白,...

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军队不多为何能打到欧洲呢

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军队不多为何能打到欧洲呢

成吉思汗军队不多为什么能打到欧洲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成吉思汗可谓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甚至还有诗句是夸赞成吉思汗的英雄事迹,看来他的伟大事迹已经千古留名。能让成吉思汗名垂千史的还当数他的卓越功绩,可谓是草原上的一代枭雄,其实成吉思汗手下的战士...

成吉思汗征服大半个世界,为什么不攻打印度?

成吉思汗征服大半个世界,为什么不攻打印度?

对成吉思汗,一直攻打到欧洲,征服大半个世界,却为何不打印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成吉思汗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统治者,他不仅是蒙古的皇帝,还是大汗。大汗,是各国对他 尊称,表示承认他是各国联盟的首领,愿意臣服于他的统治。成吉思汗一辈子都在征战杀伐中度过,多次对外发动战争...

宇喜多秀家:丰臣秀吉统治时代的五大老之一

宇喜多秀家:丰臣秀吉统治时代的五大老之一

生平履历宇喜多 秀家(うきた ひでいえ)7岁时因宇喜多家臣服于织田家而成为羽柴秀吉的养子,并被送到安土城作为宇喜多家的人质,受到信长的厚待。1581年,在他8岁的时候,生父宇喜多直家病逝。翌年,在织田信长的安排下,重回宇喜多家继承家督。元服时取羽柴秀吉的“秀”字命名为“秀家”。在本能寺之变前后,协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