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简介资料_黄巢起义是怎么回事_黄巢杀人八百万的传说
黄巢墓
黄巢在兵败狼虎谷之后死于泰山,他的头颅献给了成都的天子,天子就将其进行就地掩埋。但是在国内疑似他的坟墓竟然多达五处。据史料记载,黄巢的坟墓位于武侯祠的旁边。另一处位于泰山脚下的一个村中。还有其他三个地方分别在九顶山、宁波雪窦寺和湖北英山。
黄巢墓
之一种说法是黄巢墓在狼虎谷。根据《唐书》的记载,黄巢确实死在狼虎谷。于是,大唐的官员们在他的死处立了一块墓碑,以此来警醒世人。
第二种说法是黄巢没有死在狼虎谷而是在泰山。所以他的墓在泰山。清代的学者在《泰山道里记》中明确记载了黄巢墓在泰山,而且还记载了坟墓的高、长、宽。这个地方跟狼虎谷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如果真是黄巢尸骨埋葬的地方,就能证明黄巢没有死在狼虎谷。
第三种说法是黄巢死后他的头颅被献给了成都天子,他的尸体丢弃在了荒野,为了防止党羽为他建造坟墓,于是便把他的首级埋在了诸葛武侯祠的旁边。但是由于常年没人祭祀管理,再加上统治者的破坏,已经荡然无存了。
第四种说法是黄巢在泰山兵败之后并没有死掉,而是用部下作为替身逃过了一劫,并率领军队逃亡大别山,黄巢死后他的兵员将他葬在黄巢庙中。
第五种说法黄巢墓在宁波雪窦寺,所以雪窦寺也称为黄巢墓,并且还有他的儿子黄文明的后代和黄氏族谱为证。
黄巢之死
千年来,人们对于黄巢的死众说纷纭,更令人困惑的是,在正史的记载上对黄巢的死也有截然不同的。一个说是黄巢是自杀而死,另外一个说黄巢是被他人所杀而死。那么,史料中到底是如何记载黄巢的死的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黄巢像
《新唐书》对于黄巢的死是这样说的:黄巢的军队战败于狼虎谷,黄巢让他的外甥林言把自己的首级献给唐朝,那样他的外甥就可以获享荣华富贵。但是他的外甥不忍心杀死黄巢,于是黄巢便选择自刎。我们来看一下《新唐书》的真实性,《新唐书》是在宋代时候所写的,后世为了区分,把五代时候写的称为《旧唐书》,把宋代写的称为《新唐书》,《新唐书》撰写的时候国家比较安宁,因此许多史料在那个时期进行了整理和收集。
但在《旧唐书》中称黄巢是被外甥林言所杀害的,不仅如此,除了《旧唐书》以外,《资治通鉴》、《桂苑笔耕录》等书籍也有同样的记载。
另外,敦煌文献上有称黄巢是被自己的贴身大将所杀害,在敦煌文书中的《肃州报告》对黄巢的死有所记载。但是,黄巢被贴身大将尚让在混战之中所杀害这一说法,迄今为止在史料中也只发现了一处,因此并没有多大的真实度。
不管黄巢的死是自杀还是他杀,他的死亡结束了对百姓的屠杀,同时也为他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
黄巢是哪个朝代的
黄巢,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出生于一个贩盐的富裕家庭,他所领导的黄巢起义推翻了封建统治的制度,动摇了唐朝的根基,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导致唐朝国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黄巢像
干符二年,王仙芝等人发动起义,黄巢与众人在之后进行响应。接着黄、王一同作战,东面攻占沂州没有成功,于是就转战洛阳地区。唐军进行夹击,于是王、黄到了河南地区,之后在河南、湖南等地进行活动,多次与敌人进行交战。干符五年,王战死在黄梅,剩余军队与黄会合,推选黄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从此,黄成了起义军的领袖。两军进行会合之后,黄的实力更加壮大。黄再度北上,攻克了沂﹑濮等州,东进无望便引兵南下,从浙江一直到了福建。
经过两个月的修顿,黄又决定北上,自号义军都统,宣布即将打入关中。当时他怒斥朝廷的腐败深得百姓的拥护,义军的数量非常庞大。于是,他从桂林出发,攻克了潭州,又到了江陵,在途中又招募了义军,多达百万人,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第二年唐军进行反攻但是之后又将唐军驱逐。
但大齐政权还不稳定,又陷入了缺粮的困境,黄被进行东撤,围攻陈州。但是陈州守将顽固,义军久久未攻下来,后来唐军又得到支援,义军撤离陈州,又遇到节度使的阻击,最后退至狼虎谷,在六月义军兵败黄巢自杀。
黄巢的诗描写了什么
黄巢的诗
目前关于黄巢流传较广的诗有三首,分别为《题菊花》、《不第后赋菊》和《自题像》。这三首诗在时间上有递进的关系,从黄巢的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描写了黄巢在不同时期的心境的变化。
黄巢画像
《题菊花》是在他在青年的时候写的一首诗,这时候的他豪情万丈、雄心勃勃,彰显出他青年时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是他之一首为菊花写的诗句,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菊花,对菊花的命运的不公表示同情,又想要帮助菊花摆脱这种命运。
《不第后赋菊》是在他生活遭遇很大变故之后写的诗句,自己的屡试不第,生意遭到破产,生活颠沛流离等各种变故,使他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将自己比喻成一朵菊花,想要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想要跟命运进行对抗。之后唐朝末年便有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搏杀,血雨腥风遍布了整个大地,黄巢开始了他的起义之路。这句诗中的我花,套用现代版本的理解就是广大农民群众。黄巢抛弃了富家子弟和知识分子的头衔,他成为了农民群众起义的领袖人物,他浑身充满杀气,并且蔑视一切,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也就随之横空出世了。这场农民起义长达十年之久,建立了农民的政权,多历史的推进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自题像》是他晚年所写的诗句,诗中表现出一种淡定自若的儒家风范,虽然也有人怀疑不是他亲手写的。
黄巢 咏菊
《咏菊》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科举失意后所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他现在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菊花高贵的品格来衬托出农民起义军的伟大的人格。
黄巢画像
之一句中九月八是指重阳节的前一天,但是时间还未来到,诗人就写诗盼望它的到来。待到这两个词语具有激进、迸发的感觉。诗人在诗中没有写九月九而是写九月八,这不仅仅只是为了简单的押韵,而是透露出诗人迫不及待的心情,呼唤起义的快点来临。第二句的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透露出菊花的傲然挺立与百花的凋零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着等到农民起义军的到来,唐朝肯定会像百花一样凋谢。第三句与第四句体现了诗人对革命的美好憧憬。第三句中的冲天体现了菊花的非凡的气势,香阵又体现出菊花的香味并不只有一朵有香味,是全部菊花的香气,凸显了群众的力量。第四句中的满字和尽字体现了菊花夺得天下人赏识的情景,菊花在长安城盛开,整个长安城被菊花所弥漫,也寓意着农民的革命推翻了旧统治,成为了新的主宰的美好愿望。
菊花向来都是诗人比较喜欢描写的一种植物,黄巢通过对菊花的顽强坚韧、刚劲雄迈的气格的描写来衬托出自己气冲霄汉的英雄人物形象。
黄巢菊花诗
在人们的印象中黄巢是一个唐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是一个武夫,似乎跟诗人沾不到边。其实,黄巢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所写的诗至今还流传甚广,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尤其是他写的两首关于菊花的诗句,分别为《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
黄巢画像
先来赏析一下前一首诗《题菊花》,这首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黄巢在青年的时候创作这首诗,那时候的他豪情万丈,一身正气。诗的前面两句是描写与叙事,后面两句则是议论与抒情。一二两句是对菊花的描写,展现了萧瑟的环境中菊花开遍满园,尽管花香飘散,但是由于寒冷的气候使得蝴蝶都不愿意靠近菊花。这两句话说明了菊花开的季节不好,也表达了作者对菊花命运的不公的同情与惋惜。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豪情,他盼望自己能有一天成为花神,让菊花与桃花一样在春季中开放。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同时又托物言志,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显现出自己的力量来施展宏伟的抱负。
后一首诗《不第后赋菊》是黄巢在参加科举考试后落榜后所写,在他名落孙山后他并没有感到气馁,而是激起了他满腔的热血。诗歌前面两句显得比较平淡,只是介绍了菊花的开放的季节也是百花凋零的季节。后面两句表现非常有劲,菊花开放的时候要让整个长安城都弥漫着菊花的芳香,菊花占据整个长安城。除了最明显的一层意思以外,他要表达的是他想要掌握国家的命运,国家由他来操控的雄伟壮言。
黄巢吃人事件是真实的吗
黄巢吃人
据传,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为了解决军队的军粮问题,曾将活人放进石磨中磨成肉酱来供军队充饥,攻占到哪儿就把那儿的百姓全部杀死充当军粮,那么这件事情是否属实呢?是否真的有历史依据呢?
黄巢画像
黄巢在中和三年被唐军赶出了长安之后,率兵攻入了商洛山,又重新把战火烧到了这片土地上。之后,又派兵攻占了蔡州,随即又调兵攻打陈州。当时的陈州由赵犨所掌管,多次围剿过黄巢的起义,可以说是齐军的宿敌。当齐军刚进入陈州境内,赵犨趁着齐军还是整顿之时,果断出击,将齐军杀的七零八落,赵犨同时还把孟楷进行斩首,这使得黄巢十分愤怒。黄巢见自己带着几十万的大军却攻不下一座小小的陈州,他当然非常气愤,决定在陈州城下按营扎寨不走了,大有要与陈州抵抗下去的意思。
随着时间不断的消耗,黄巢在陈州遇到的更大问题不是与唐军僵持不下,而是军粮的短缺。手上这么多军队,兵要吃饭马要吃草,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粮食,这使得黄巢非常苦恼,于是他想出了吃人的办法。他把陈州的百姓抓来,放入机器中把人碾成肉泥,用这个来填满士兵的肚子。在围攻陈州的日子里,黄巢将陈州周围大批的农民抓来,不分男女老少,全部碾成肉泥。等到陈州四周的百姓吃光了,他用选择去临近的数十个州抓百姓当军粮,手段及其残忍。
黄巢是哪个朝代的
黄巢,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出生于一个贩盐的富裕家庭,他所领导的黄巢起义推翻了封建统治的制度,动摇了唐朝的根基,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导致唐朝国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黄巢像
干符二年,王仙芝等人发动起义,黄巢与众人在之后进行响应。接着黄、王一同作战,东面攻占沂州没有成功,于是就转战洛阳地区。唐军进行夹击,于是王、黄到了河南地区,之后在河南、湖南等地进行活动,多次与敌人进行交战。干符五年,王战死在黄梅,剩余军队与黄会合,推选黄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从此,黄成了起义军的领袖。两军进行会合之后,黄的实力更加壮大。黄再度北上,攻克了沂﹑濮等州,东进无望便引兵南下,从浙江一直到了福建。
经过两个月的修顿,黄又决定北上,自号义军都统,宣布即将打入关中。当时他怒斥朝廷的腐败深得百姓的拥护,义军的数量非常庞大。于是,他从桂林出发,攻克了潭州,又到了江陵,在途中又招募了义军,多达百万人,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第二年唐军进行反攻但是之后又将唐军驱逐。
但大齐政权还不稳定,又陷入了缺粮的困境,黄被进行东撤,围攻陈州。但是陈州守将顽固,义军久久未攻下来,后来唐军又得到支援,义军撤离陈州,又遇到节度使的阻击,最后退至狼虎谷,在六月义军兵败黄巢自杀。
黄巢起义吃了多少人
在众多的苦难之中更大的人间悲剧就是吃人,而在历史上发生这种人间悲剧的事情却经常发生,尤其是唐末年间黄巢所带领的农民起义军,由于当时军队粮食的匮乏导致了人吃人的人间惨剧。
黄巢像
以黄巢为首的起义军,在起义失败的前夕在围攻陈州近一年的时间里,为了维持兵队的战斗力,采用过机械化的方式将人磨成肉酱来充当军队的粮食,同时也创造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吃人记录。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可怕的事情,是中国之最,同时也是世界之最。按照历史的教科书上来看,黄巢是农民兵起义的领袖人物,他的起义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促进了时代的进步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事物的探讨应该需要用全面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因为他推进了时代的进步而忽略了他本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这位伟大的起义军领袖,在对普通老百姓的杀害方式上来看是许多历史上的人物所望尘莫及的,他的食人手段太过于残暴。
到底黄巢在围攻陈州的期间,吃了多少人历史中并没有明确地记载,也已经无法进行统计。但是有据古书记载,在黄巢围攻陈州的一年的时间里,黄巢军队俘虏陈州周边的百姓来当做食物,每天杀掉的百姓有好几千人,他们把抓来的百姓放入石臼中,然后用巨碓把人碾成肉泥,合着百姓的骨头一同吃掉。一天时间内就要杀掉好几千的百姓,再粗略地计算一下一年的时间里要杀掉的百姓数量,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敢笑黄巢不丈夫诗句的由来
敢笑黄巢不丈夫
人们把黄巢和宋江这两个争议人物联系在一起,是源自于宋江在酒后所著的一首诗。诗中写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其中,这首诗歌中的敢笑黄巢不丈夫表达了宋江对黄巢的蔑视,认为黄巢不是大丈夫,自己才是大丈夫。
黄巢起义
不过,这两人还是有共同之处的。两人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都发生在朝代盛世的末年。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的末年,导致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的阶段。宋江的起义是发生在宋朝的末年,但是影响却远不及黄巢起义。抛开历史的偏见,黄巢的影响是远远超过宋江的,黄巢在义军的拥护下称王,自号冲天大将军,建立了大齐的政权,是历史上相当了不起的人物。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由于他过人的胆识和勇猛的性格,在王仙芝之后他便成为了起义军的更高的领袖人物,辗转于各个地方,最后进军长安称王,直到他战死在沙场之上。宋江是《水浒传》里面的传奇人物之一,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的领导人物,原是押司,在托塔天王晁盖死后他便成为了梁山的领袖,极大主张让好汉们接受朝廷的招安,并且在招安之后替宋朝攻打起义军,但不久后被奸臣毒害。
两个人物在历史中并不属于改朝换代的大人物,而是许多农民起义中的一些点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留下了几笔。但是,两人的南征北战,战功显赫,在历史上留下了短暂的一页。
黄巢的诗
目前关于黄巢流传较广的诗有三首,分别为《题菊花》、《不第后赋菊》和《自题像》。这三首诗在时间上有递进的关系,从黄巢的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描写了黄巢在不同时期的心境的变化。
黄巢画像
《题菊花》是在他在青年的时候写的一首诗,这时候的他豪情万丈、雄心勃勃,彰显出他青年时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是他之一首为菊花写的诗句,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菊花,对菊花的命运的不公表示同情,又想要帮助菊花摆脱这种命运。
《不第后赋菊》是在他生活遭遇很大变故之后写的诗句,自己的屡试不第,生意遭到破产,生活颠沛流离等各种变故,使他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将自己比喻成一朵菊花,想要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想要跟命运进行对抗。之后唐朝末年便有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搏杀,血雨腥风遍布了整个大地,黄巢开始了他的起义之路。这句诗中的我花,套用现代版本的理解就是广大农民群众。黄巢抛弃了富家子弟和知识分子的头衔,他成为了农民群众起义的领袖人物,他浑身充满杀气,并且蔑视一切,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也就随之横空出世了。这场农民起义长达十年之久,建立了农民的政权,多历史的推进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自题像》是他晚年所写的诗句,诗中表现出一种淡定自若的儒家风范,虽然也有人怀疑不是他亲手写的。
黄巢题菊花
《题菊花》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记录在《全唐诗》中。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想要主宰社会的伟大抱负。下面让我们对这首诗进行比较完整地赏析。
黄巢画像
诗的之一句是写菊花在萧萧的秋风中尽情开放但又变得摇摇欲坠。西风点明了节气,来引出下面一句诗。说菊花栽而不是说菊花开,为了避免与诗最后一句重叠,同时栽又有一种傲然挺立的感觉。之一句写菊花在寒风中迎着风霜竞相开放,这种在许多诗人咏菊的诗中都能见到。但是满院又区别于其他的诗人,许多描写菊花孤傲的性格的句子基本都脱离不了孤这个词语,但是作者却用了满院,因为在作者眼中菊花是代表劳苦的大众的形象。
第二句是写了菊花开放但是没有蝴蝶前来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菊花在寒冷的季节开放,虽然有花香,但是因为气候的缘故,不像在春天开放的百花,因此蝴蝶也很难前来。这句话表现了他为菊花的开放季节不适宜也感到可惜和不平。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前面感情的升华,揭示了命运的不公,作者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做了春帝,就让菊花与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思想,也同时表达了他的宏伟抱负。
黄巢杀人八百万是真是假
黄巢杀人八百万
多年来,在教科书上都称赞了黄巢是一位伟大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起义推进了历史的前进。但也有人说黄巢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将繁华的长安变成了一座死城,那么,到底黄巢是农民起义领袖还是杀人狂魔呢?黄巢杀人八百万是真的吗?
黄巢画像
黄巢出身于一个叛卖食盐谋取暴利的富有家庭,黄巢自小立志要进入官场,可惜却屡次遭到落榜。公元875年,王仙芝起兵造反,黄巢开始响应王仙芝,成为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发起人之一,在王仙芝死后,他成了农民起义的领袖。从一介书生到农民起义的领袖再到杀人狂魔,实属一言难尽。
开始起义的时候,黄巢和他的农民军与农民的关系非常号,甚至还被农民冠上率土大将军的美称,当时在长安城黄巢的军队很受人民的欢迎。但是这种情形也只维持到了他攻陷长安的那一刻。在黄巢称帝之后,他们的性质就变了,黄巢变得不思进取,他的起义军开始在长安街杀人放火,强抢民女,跟强盗没什么两样。
有人题诗讽刺了昏庸的黄巢,他命人去查结果没有查出作者,于是便把杀尽了长安城三千多的儒生。之后,长安城又被唐军所占领,黄巢大怒,将城中八万多的男子都全部杀光。后来,他被赶出了长安城,走投无路的军队开始攻打陈州。很快,他又发现了军粮不足的现象,竟将活生生的百姓磨成肉酱供应部队。陈州的百姓吃光了,他又转战攻打其他州,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军粮。
黄巢杀人是否有八百万已无法进行统计了,但是他这种杀人不眨眼的行为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黄巢吃人
据传,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为了解决军队的军粮问题,曾将活人放进石磨中磨成肉酱来供军队充饥,攻占到哪儿就把那儿的百姓全部杀死充当军粮,那么这件事情是否属实呢?是否真的有历史依据呢?
黄巢画像
黄巢在中和三年被唐军赶出了长安之后,率兵攻入了商洛山,又重新把战火烧到了这片土地上。之后,又派兵攻占了蔡州,随即又调兵攻打陈州。当时的陈州由赵犨所掌管,多次围剿过黄巢的起义,可以说是齐军的宿敌。当齐军刚进入陈州境内,赵犨趁着齐军还是整顿之时,果断出击,将齐军杀的七零八落,赵犨同时还把孟楷进行斩首,这使得黄巢十分愤怒。黄巢见自己带着几十万的大军却攻不下一座小小的陈州,他当然非常气愤,决定在陈州城下按营扎寨不走了,大有要与陈州抵抗下去的意思。
随着时间不断的消耗,黄巢在陈州遇到的更大问题不是与唐军僵持不下,而是军粮的短缺。手上这么多军队,兵要吃饭马要吃草,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粮食,这使得黄巢非常苦恼,于是他想出了吃人的办法。他把陈州的百姓抓来,放入机器中把人碾成肉泥,用这个来填满士兵的肚子。在围攻陈州的日子里,黄巢将陈州周围大批的农民抓来,不分男女老少,全部碾成肉泥。等到陈州四周的百姓吃光了,他用选择去临近的数十个州抓百姓当军粮,手段及其残忍。
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近年来也有人称之为黄巢民变,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中规模更大,历经时间最长,起义面积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动乱。黄巢之乱动摇了唐朝的半壁江山,其中死亡人数多达八百多万,导致了唐朝的快速灭亡。
黄巢起义
黄巢出生于贩盐的家庭,擅长骑马射箭,在他科举没中之后便开始卖盐走私,结果与朝廷发生多次冲突。乾符二年,王仙芝起兵,黄巢等八人随即进行响应。王仙芝等人攻占山东、河南等地,又杀掉唐将,俘获刺史。之后,朝廷诱降王仙芝,王仙芝愿意接受招安,使得王黄两人关系破裂,于是黄巢引兵北上。乾符五年,王仙芝兵败被斩杀,众兵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自称冲天大将军。
三月,黄巢率 *** 战江南,与旧部相呼应,攻下江南众多地方,后又进入福州,转入广东。由于江南气候湿热,军队多患疾病,于是黄巢决定再次北上,进逼江陵,黄巢挥兵力战,唐军数十万人死于黄巢的兵下,黄巢随即占领江陵。
中和元年黄巢进入长安,黄巢军队给百姓分发财物,受到百姓的欢迎。广明元年,建立了大齐政权。不久他的部署在长安城杀人无数,没收百姓的家产使得百姓不能正常工作。第二年,唐军反攻长安,齐军当夜反攻将唐军赶出城外。黄巢认为城民帮助唐军反攻,于是率兵屠杀满城,血流成河,使得长安城变成了一座空城。
唐朝黄巢是什么转世
黄巢是什么转世
据民间的传说中称黄巢是目楗连罗汉的投胎转世,因此才有了黄巢杀人八百万的俗语。但是无论他是什么转世,他屠杀百姓这件事情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黄巢画像
黄巢在起义最开始的时候他非常关爱百姓,百姓也对他十分敬爱。但是在他攻陷长安,当上黄帝之后,便开始了他强盗一样的生活。黄巢所率领的起义军,在长安城内大肆抢劫杀戮,老百姓脸正常的工作都无法进行。
当听说有人写诗来讽刺他的残暴,他便派人进行查找但是没有找到,便把长安城内的儒生都杀光了。唐军进行反攻占领了长安城,但是没过几天又被黄巢夺回,黄巢把这次的失利怪在了长安平民的头上,便把城内的男子全部杀尽。之后,黄巢军队被赶出了长安城,黄巢决定攻打陈州,但他又发现军粮不足,于是把陈州的老百姓捉来当军队的军粮。陈州的百姓吃光了,他们又转账临近的许、邓、徐等州。据保守的估计,黄巢军队在这期间内吃掉了多达30万人的百姓。
但也有民间传说,说黄巢是孝子目楗连罗汉的转世,目楗连罗汉是为了救出他的母亲,他不惜放出了地狱中的八百万的恶鬼,因此被佛祖贬入了人间转世成黄巢,让他将自己放出的八百万恶鬼给全部召回去,于是就有了一句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的俗语。但是,如果将一个杀人恶魔与大孝子划上等号,是一件令人十分可笑的事情。
黄巢食人事件纯是杜撰
在新、旧《唐书》中都有记载齐军在围攻陈州的期间,因为军粮的严重不足,黄巢为了能使自己的军队有战斗力便干脆命令士兵把人抓来当作食物。他们因此 *** 了一个石臼,把活人扔到石臼中连骨头一起磨成肉酱。这种食人记录令人毛骨悚然,也成为历史上食人的更高记录。
黄巢之乱事件
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史书是如何记载这个吃人事件的。在《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致的意思是义军包围陈州三天,关东仍然没有人耕种。义军抓人而食,一天杀数千人,还有工具将人磨碎再吃。在《新唐书》中也有差不多的记载,说在围攻陈州的时候,把其他十州的百姓俘虏来吃。
但是,近日《冲天英雄传》的作者李耀华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认为食人事件纯是史料杜撰出来的,而且加上到底吃了多少人也没有明确的记载。食人事件那么大规模,为什么不把人数记载进去呢,这是疑惑之一。之二就是根据现在的科学判断,按七人人一天吃一具尸体来算,每天要吃点将近两万人,那么一年就要吃掉六百多万人,这个数据远超过当时的人口数。第三点,黄巢吃人事件来源于《旧唐书》的记载,此书的作者是司徒张昭远,他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去看待农民起义,落笔处处都在诋毁农民起义,所以这样的事件有可能是他抹黑农民起义之词。
由此来看,对于黄巢食人事件还是有很多探讨的地方,不能根据几本史书就妄下定论。
黄巢杀人八百万
多年来,在教科书上都称赞了黄巢是一位伟大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起义推进了历史的前进。但也有人说黄巢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将繁华的长安变成了一座死城,那么,到底黄巢是农民起义领袖还是杀人狂魔呢?黄巢杀人八百万是真的吗?
黄巢画像
黄巢出身于一个叛卖食盐谋取暴利的富有家庭,黄巢自小立志要进入官场,可惜却屡次遭到落榜。公元875年,王仙芝起兵造反,黄巢开始响应王仙芝,成为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发起人之一,在王仙芝死后,他成了农民起义的领袖。从一介书生到农民起义的领袖再到杀人狂魔,实属一言难尽。
开始起义的时候,黄巢和他的农民军与农民的关系非常号,甚至还被农民冠上率土大将军的美称,当时在长安城黄巢的军队很受人民的欢迎。但是这种情形也只维持到了他攻陷长安的那一刻。在黄巢称帝之后,他们的性质就变了,黄巢变得不思进取,他的起义军开始在长安街杀人放火,强抢民女,跟强盗没什么两样。
有人题诗讽刺了昏庸的黄巢,他命人去查结果没有查出作者,于是便把杀尽了长安城三千多的儒生。之后,长安城又被唐军所占领,黄巢大怒,将城中八万多的男子都全部杀光。后来,他被赶出了长安城,走投无路的军队开始攻打陈州。很快,他又发现了军粮不足的现象,竟将活生生的百姓磨成肉酱供应部队。陈州的百姓吃光了,他又转战攻打其他州,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军粮。
黄巢杀人是否有八百万已无法进行统计了,但是他这种杀人不眨眼的行为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黄巢题菊花原文剖析
黄巢题菊花
《题菊花》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记录在《全唐诗》中。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想要主宰社会的伟大抱负。下面让我们对这首诗进行比较完整地赏析。
黄巢画像
诗的之一句是写菊花在萧萧的秋风中尽情开放但又变得摇摇欲坠。西风点明了节气,来引出下面一句诗。说菊花栽而不是说菊花开,为了避免与诗最后一句重叠,同时栽又有一种傲然挺立的感觉。之一句写菊花在寒风中迎着风霜竞相开放,这种在许多诗人咏菊的诗中都能见到。但是满院又区别于其他的诗人,许多描写菊花孤傲的性格的句子基本都脱离不了孤这个词语,但是作者却用了满院,因为在作者眼中菊花是代表劳苦的大众的形象。
第二句是写了菊花开放但是没有蝴蝶前来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菊花在寒冷的季节开放,虽然有花香,但是因为气候的缘故,不像在春天开放的百花,因此蝴蝶也很难前来。这句话表现了他为菊花的开放季节不适宜也感到可惜和不平。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前面感情的升华,揭示了命运的不公,作者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做了春帝,就让菊花与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思想,也同时表达了他的宏伟抱负。
黄巢 咏菊
《咏菊》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科举失意后所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他现在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菊花高贵的品格来衬托出农民起义军的伟大的人格。
黄巢画像
之一句中九月八是指重阳节的前一天,但是时间还未来到,诗人就写诗盼望它的到来。待到这两个词语具有激进、迸发的感觉。诗人在诗中没有写九月九而是写九月八,这不仅仅只是为了简单的押韵,而是透露出诗人迫不及待的心情,呼唤起义的快点来临。第二句的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透露出菊花的傲然挺立与百花的凋零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着等到农民起义军的到来,唐朝肯定会像百花一样凋谢。第三句与第四句体现了诗人对革命的美好憧憬。第三句中的冲天体现了菊花的非凡的气势,香阵又体现出菊花的香味并不只有一朵有香味,是全部菊花的香气,凸显了群众的力量。第四句中的满字和尽字体现了菊花夺得天下人赏识的情景,菊花在长安城盛开,整个长安城被菊花所弥漫,也寓意着农民的革命推翻了旧统治,成为了新的主宰的美好愿望。
菊花向来都是诗人比较喜欢描写的一种植物,黄巢通过对菊花的顽强坚韧、刚劲雄迈的气格的描写来衬托出自己气冲霄汉的英雄人物形象。
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近年来也有人称之为黄巢民变,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中规模更大,历经时间最长,起义面积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动乱。黄巢之乱动摇了唐朝的半壁江山,其中死亡人数多达八百多万,导致了唐朝的快速灭亡。
黄巢起义
黄巢出生于贩盐的家庭,擅长骑马射箭,在他科举没中之后便开始卖盐走私,结果与朝廷发生多次冲突。乾符二年,王仙芝起兵,黄巢等八人随即进行响应。王仙芝等人攻占山东、河南等地,又杀掉唐将,俘获刺史。之后,朝廷诱降王仙芝,王仙芝愿意接受招安,使得王黄两人关系破裂,于是黄巢引兵北上。乾符五年,王仙芝兵败被斩杀,众兵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自称冲天大将军。
三月,黄巢率 *** 战江南,与旧部相呼应,攻下江南众多地方,后又进入福州,转入广东。由于江南气候湿热,军队多患疾病,于是黄巢决定再次北上,进逼江陵,黄巢挥兵力战,唐军数十万人死于黄巢的兵下,黄巢随即占领江陵。
中和元年黄巢进入长安,黄巢军队给百姓分发财物,受到百姓的欢迎。广明元年,建立了大齐政权。不久他的部署在长安城杀人无数,没收百姓的家产使得百姓不能正常工作。第二年,唐军反攻长安,齐军当夜反攻将唐军赶出城外。黄巢认为城民帮助唐军反攻,于是率兵屠杀满城,血流成河,使得长安城变成了一座空城。
黄巢诗作菊花诗赏析
黄巢菊花诗
在人们的印象中黄巢是一个唐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是一个武夫,似乎跟诗人沾不到边。其实,黄巢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所写的诗至今还流传甚广,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尤其是他写的两首关于菊花的诗句,分别为《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
黄巢画像
先来赏析一下前一首诗《题菊花》,这首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黄巢在青年的时候创作这首诗,那时候的他豪情万丈,一身正气。诗的前面两句是描写与叙事,后面两句则是议论与抒情。一二两句是对菊花的描写,展现了萧瑟的环境中菊花开遍满园,尽管花香飘散,但是由于寒冷的气候使得蝴蝶都不愿意靠近菊花。这两句话说明了菊花开的季节不好,也表达了作者对菊花命运的不公的同情与惋惜。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豪情,他盼望自己能有一天成为花神,让菊花与桃花一样在春季中开放。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同时又托物言志,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显现出自己的力量来施展宏伟的抱负。
后一首诗《不第后赋菊》是黄巢在参加科举考试后落榜后所写,在他名落孙山后他并没有感到气馁,而是激起了他满腔的热血。诗歌前面两句显得比较平淡,只是介绍了菊花的开放的季节也是百花凋零的季节。后面两句表现非常有劲,菊花开放的时候要让整个长安城都弥漫着菊花的芳香,菊花占据整个长安城。除了最明显的一层意思以外,他要表达的是他想要掌握国家的命运,国家由他来操控的雄伟壮言。
黄巢的诗
目前关于黄巢流传较广的诗有三首,分别为《题菊花》、《不第后赋菊》和《自题像》。这三首诗在时间上有递进的关系,从黄巢的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描写了黄巢在不同时期的心境的变化。
黄巢画像
《题菊花》是在他在青年的时候写的一首诗,这时候的他豪情万丈、雄心勃勃,彰显出他青年时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是他之一首为菊花写的诗句,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菊花,对菊花的命运的不公表示同情,又想要帮助菊花摆脱这种命运。
《不第后赋菊》是在他生活遭遇很大变故之后写的诗句,自己的屡试不第,生意遭到破产,生活颠沛流离等各种变故,使他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将自己比喻成一朵菊花,想要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想要跟命运进行对抗。之后唐朝末年便有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搏杀,血雨腥风遍布了整个大地,黄巢开始了他的起义之路。这句诗中的我花,套用现代版本的理解就是广大农民群众。黄巢抛弃了富家子弟和知识分子的头衔,他成为了农民群众起义的领袖人物,他浑身充满杀气,并且蔑视一切,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也就随之横空出世了。这场农民起义长达十年之久,建立了农民的政权,多历史的推进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自题像》是他晚年所写的诗句,诗中表现出一种淡定自若的儒家风范,虽然也有人怀疑不是他亲手写的。
黄巢是哪个朝代的
黄巢,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出生于一个贩盐的富裕家庭,他所领导的黄巢起义推翻了封建统治的制度,动摇了唐朝的根基,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导致唐朝国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黄巢像
干符二年,王仙芝等人发动起义,黄巢与众人在之后进行响应。接着黄、王一同作战,东面攻占沂州没有成功,于是就转战洛阳地区。唐军进行夹击,于是王、黄到了河南地区,之后在河南、湖南等地进行活动,多次与敌人进行交战。干符五年,王战死在黄梅,剩余军队与黄会合,推选黄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从此,黄成了起义军的领袖。两军进行会合之后,黄的实力更加壮大。黄再度北上,攻克了沂﹑濮等州,东进无望便引兵南下,从浙江一直到了福建。
经过两个月的修顿,黄又决定北上,自号义军都统,宣布即将打入关中。当时他怒斥朝廷的腐败深得百姓的拥护,义军的数量非常庞大。于是,他从桂林出发,攻克了潭州,又到了江陵,在途中又招募了义军,多达百万人,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第二年唐军进行反攻但是之后又将唐军驱逐。
但大齐政权还不稳定,又陷入了缺粮的困境,黄被进行东撤,围攻陈州。但是陈州守将顽固,义军久久未攻下来,后来唐军又得到支援,义军撤离陈州,又遇到节度使的阻击,最后退至狼虎谷,在六月义军兵败黄巢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