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7-07)180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极擅诗词,在她的判词中,才会有一句“堪怜咏絮才”,将林妹妹比作谢道韫,是对其诗词能力的肯定。那么她为何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香菱入住大观园,更是直接拜在她的名下学诗,从她对香菱可圈可点的教育来看,黛玉腹中诗歌的底蕴是不少的。

只是,这样的她,似乎对诗人李商隐有偏见,所以对于他的诗,林妹妹一向不喜欢。但有一句却是例外:留得残荷听雨声。

《红楼梦》的四十回,在贾母的带领下,众人游玩了一天大观园。期间,当她们坐船前往藕香榭的时候,遇到了一片枯败残破的荷叶。

贾宝玉见到这样一幅衰败的景象,指责下人懒惰,连这样的残荷都没有收拾。只是林妹妹,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

宝玉听了,也忍不住叫好,是以,这片残破的荷叶,才得以幸存。

“留得残荷听雨声”,其实是作者杜撰的,因为在李义山的诗中,原文是“留得枯荷听雨声”。

为了更好理解这句诗的意思,我们有必要,先来看一看李义山这首诗的原貌。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诗,是李商隐寄居在骆氏家,夜晚因思念崔雍、崔兖两兄弟而难以入眠,所以来到了骆氏家的亭谢之中,面对此情此景而有感而发的抒情诗。

或许,明白了这首诗的意味,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黛玉喜欢这句诗的原因。归纳起来而言,原因有三点。

之一:林妹妹喜欢这句诗,同她真实的生活有关。

林黛玉父母双亡,在这个世界上早已没了亲人。因为,她所喜欢这句诗的意味,自然不是如李义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在《红楼梦》中,林妹妹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长期失眠。在贾府中秋节的时候,她与史湘云躺在潇湘馆的床上,二人聊天,便明确提到了这一点。

谁知湘云有择席之病,虽在枕上,只是睡不着。黛玉又是个心血不足,常常失眠的,今日又错过困头,自然也是睡不着。二人在枕上翻来覆去。

黛玉因问道:“怎么你还没睡着?”

湘云笑道:“我有择席的病,况且走了困,只好躺躺罢。你怎么也睡不着?”

黛玉叹道:“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了,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

而对于长期失眠的人而言,最难熬的,莫过于寂静的长夜。只是庆幸有一天晚上,林妹妹意外听见了雨水滴答在残荷之上的声音,这对于寂寞苦闷的她而言,未必不是一种意外之喜。

而在 “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中,其中的“留得”原本也蕴含着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

想来,在大观园中,也唯有长期失眠的林妹妹,才能享受到、才能感受到,李义山所做的这句诗的真意和美好的意境。

第二:林妹妹纯真善良,即便对残荷也具有一种同情心。

在《红楼梦》中,林妹妹为何讨人喜欢?其实最难得的,是她对人对物所流露出来的真善。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

面对讽刺、诋毁她的袭人、史湘云,她选择了包容,从不计较;面对被风雨打落的桃花,她会拿着香锄、香囊,将它们埋在花冢之中。

林妹妹不仅与人相处和善,对动物也依然倾心,所以在潇湘馆里的鹦鹉,才会显得如此活泼、如此可爱。

一面想,一面只管走,不防廊上的鹦哥儿见林黛玉来了,“嘎”的一声扑了下来,倒吓了一跳,因说道:“作死的,又扇了我一头的灰。”

那鹦哥仍飞上架去,便叫:“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

黛玉便止住步,以手扣架笑道:“添了食水不曾?”。

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紫鹃听了都笑起来。

因此,面对这一片残荷,黛玉才会生出怜悯之心,借用一句李义山的诗,打消众人对它的厌恶。

第三:“留得残荷听雨声”,是黛玉后文生活的写照。

在《红楼梦》中,作者最常用的写作手法,就是在诗词、戏曲中,隐含人物的命运写照。

同样,林妹妹所喜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也有这一种预示。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两处细节预示了贾宝玉会离开贾府。

1、林黛玉的无心之语。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因为宝玉在宝钗的故意挑拨下,没有同宝玉一同前往贾母这里吃饭,并说了一句:理她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导致林妹妹再一次生气了。宝玉在王夫人这里吃过饭后,忙忙地来到贾母这里,正讨好林妹妹的时候,却被小厮叫了出去,

黛玉见她离开,转头对着门外说道:

宝玉听了,忙撤身出来。黛玉向外头说道:“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

2、宝玉与探春合作的柳絮词。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

《红楼梦》第七十回,因为史湘云写了一首柳絮词的小调,引起了众人的兴趣,随后,大观园诗社便举办了以柳絮为题的诗社活动。

只是,当梦甜香燃尽的时候,探春仅写了上半首,宝玉看了,有感而发,写下了下半首。

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李纨笑道:“这却也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输,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是: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而当宝玉离开贾府的时间里,想来,寄居在贾府的林妹妹,会更真实的感受李义山所写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真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207/450763.html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 的相关文章

毕士安:北宋初年宰相、诗人,曾在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决策

毕士安:北宋初年宰相、诗人,曾在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决策

毕士安(938年-1005年),本名毕士元,字仁叟,小字舜举,代州云中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毕士安进士及第。宋太宗即位后,拜监察御史,出知乾州。入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宋真宗即位后,累迁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

裴宣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七位

裴宣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七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裴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宣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铁面孔目,京兆府人氏,曾任六案孔目,因刚正不阿,受到官府迫害,只得上饮马川落草,...

宇文士及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著有《妆台记》六卷

宇文士及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著有《妆台记》六卷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宇文士及(?-642...

张嘉贞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

张嘉贞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嘉贞(665年-7...

南宋宰相魏杞简介:著有《山房集》、《魏文节遗书》

南宋宰相魏杞简介:著有《山房集》、《魏文节遗书》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名将孟宗政简介:位列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

南宋名将孟宗政简介:位列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官员陆睿简介:存词三首,代表作为《瑞鹤仙梅》

南宋官员陆睿简介:存词三首,代表作为《瑞鹤仙梅》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