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卷二十九神仙二十七仙具体内容是什么?怎么翻译呢?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之一部总集,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作者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平广记·卷二十九·二十七仙
【原文】
唐开元中,玄宗皇帝昼景宴居,昏然思寐,梦二十七仙人云:“我等二十八宿也,一人寓直,在天不下。我等寄罗底间三年矣,与陛下镇护国界,不令戎虏侵边。众仙每易形混迹游处耳。”既寤,敕天下山川郡县,有‘罗底’字处访之,竟不能得。他夕又梦云:“有音乐处是也。”再(“再”字原缺,据明抄本、陈校本补。)诏访焉。于宁州东南五里,有地名罗川,川上有县,县以川名。有罗州山,相传有洞穴,而翳荟不通。樵牧者闻音乐之声。诏使寻之,久而不见。忽有白兔出于林中,径入崖下。寻所入而得嵌窦焉。石室宽博,中有石像二十七真,得之以进。乃于内殿设位,晨夕焚香,躬自瞻谒。命夹紵工作二十七像,送于本洞。于其处置通圣观,改县为真宁以旌之。赐宝香及炉,炉今犹在。乡里之人言:“昔年有底老者,不知所来,庞眉皓发,异于他叟。或出或处,乡俗咸敬之。于山下卖酒,常有异人来饮。或药童樵父,来往其家。一旦众人谓底老曰:“加其酝,更一饮,不复来矣。”如其言,加酿以待焉。酿熟,群仙果至,饮酣,居下者一人,与坐云:“我请刻众仙之形,以留于世。”乃取石二十七片。刻成二十七人。俄顷之间,备得众仙真容,置于洞中,依饮时列坐。皆志仙之名氏于其背。安讫而散去。底老亦不复知所之。时人咸谓仙举也。底老者,疑其氐宿耳。后著作郎东门诰,为赞序以纪之。(出《神仙感遇传》)
【翻译】
唐朝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在白天宴居昏昏欲睡,梦见二十七位仙人对他说:“我们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一个人因为值班,在天上不能下来。我们寄住在罗底间三年了,一直给陛下镇护国界,不让外寇侵扰边疆。众神仙常常改换形貌混迹在人群中到处游玩。”醒了之后,他就下令全国,寻找那个叫“罗底”的地方,到底也没找到。改天的夜里又梦见二十八宿对他说,“罗底”在一个有音乐的地方。于是他就又下令寻找。在宁州东南五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叫罗川,川中有县,县是以川名命名的。还有个罗州山,相传山中有洞穴,而且草木荫翳不通,打柴的放牧的听到里边有音乐之声。唐玄宗下令派人寻找这个地方,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忽然有一只白兔从林中跑出来,直接跑进一座山崖下边,寻找兔子跑入的地方找到了一个洞口。进洞一看,这是一个宽敞的石室,里边有二十七尊石像。于是就把这二十七尊石像运进宫中,在殿内为它们设了位置,早晚烧香。皇帝还亲自来瞻仰拜谒。皇帝又让夹印花工仿制了二十七尊神像,送回原来的洞里,在那地方盖起了通圣观,改罗川县为真宁县,用来表彰这个地方。又赐了宝香和香炉,香炉至今还在。本地的人说,往年有一位底老人,不知他从什么地方来。他眉毛花白,头发雪白,与其他老头不同,有时外出,有时静处,乡里人都敬重他。他在山下卖酒,常常有些跟普通人不同的人来喝酒。有的药童和樵夫,也来往于他家。一天早晨众异人对他说:“加酒啊,再喝一回,以后不再来了!”像他们说的那样,他加酒招待他们。酒烫好之后,群仙果然来了。喝到酣畅的时候,在下边的一个人来到座间说:“我要刻下众仙人的像留于后世。”于是他取出二十七块石片,刻成了二十七个人,顷刻之间,完全刻出了众仙人的逼真容貌,放在洞中,按照喝酒时的座次排列,全都在后面记上他们的名字,安放完了便散去。底老也不知去了哪里,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成仙飞升了。底老,人们怀疑他是二十八宿中的氐宿,后来著作郎东门诰,写了赞序记下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