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体现在哪方面?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曹丕称帝之后紧追其后的是刘备,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继曹魏蜀汉称帝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由于三国时期是历史的分裂期,各国文化因政治影响受到震动,那么,三国时期的文化是怎样发展的呢?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体现在哪方面?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的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三国时期,一方面由于战乱频 仍,民不聊生,文化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出现了典籍散乱、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刘表、曹氏父子、诸葛亮及孙权等人的极力提 倡,经学、史学、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文化部门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这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致中断,同时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为后代人 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与这种发展相辅相成的是中华优秀文化向边远地区及外域的传播与幅射,而通过这种播射又促进了更广大地区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 的发展,并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体现在哪方面?
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晋。当时政治黑暗,知识份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因晋武帝为王肃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郑申王,使王学成为宗主。
艺术方面,三国在艺术方面,东吴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有吴范、刘惇、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东汉末期动乱不堪,许多画作被破坏或遗失,造成损失。佛教的发展,开始出现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国之前,绘画主要属于百工之苑的技术性职业,尚未艺术化,在本时期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内容,亦是由礼教宣传过祖,作品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等。
书法艺术兴起于东汉末期。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碑文书体方正、气度庄严,少有生趣。孙吴的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发神谶碑》以圆驭方,势险局宽,气势雄伟奇恣。本时期主要的书法家有张芝、张昶、韦诞、钟繇及皇象等人。张芝擅章草,并创新出今草。出名的作品有《冠军帖》、《今欲归帖》等。张昶为张芝季弟,擅长章草与隶书。韦诞总结书法经验,著有《笔经》。其中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作品为楷书经典之作。皇象擅小篆、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
kk历史网相关推荐:
汉朝服饰文化:汉朝的下层人民的服饰是怎样的?
商朝文化:商朝配饰的有趣之处原来是这些(组图)
论商周中原文化陶器对古代长江流域社会文明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