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

历史文化2年前 (2022-09-24)240

夏朝,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之一个在中原地区实行世袭制的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夏朝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但,有人提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这侧面又证明了夏朝的存在,那么,猗顿故城是否真的是夏朝遗址呢?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

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

西省临猗县城南六公里,一座古城遗址赫然出现田野上。路边有块标识碑,上书猗顿故城。传说,猗顿得陶朱公致富之术后,十年速富。按猗顿陵园内《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里的说法,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可见其牧场疆域之大,范围之广。置疑:猗顿究竞以何而富?他与范蠡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城是不是西汉时建的?废弃城墙究竟是何人何年为何而建?城墙内为什么有累累白骨?

古诚的传说与地方志记载

猗顿(公元前480年?)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人,一介寒士,祖辈以耕读为业。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猗顿原籍鲁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生活着。

正当他为生活一筹莫展的时候,请教赵王勾践的谋臣范蠡(陶朱公)。因为范蠡在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便弃官经商,遂辗转至当时的定陶(今山东定陶),治产积居,与时逐,获金巨万,遂成大富。猗顿羡慕不已,试着前去请教。

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与密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陶朱公是根据猗顿当时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便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浙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

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广阔,尤其是猗氏县南 20里处的对面是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畜牧的理想场所。猗顿最初就在这里放牧。

传说猗顿致富后乐善好施,赊济于民,远近百姓都愿意归依他,所以在今牛杜镇铁匠营村东逐渐形成一个居民区。据《晋书地理志》载,古称猗顿城。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在此置县,命其县为猗氏。此城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公元559年)猗氏县北移后,该城依旧,老百姓仍安居乐业。

唐贞元中(公元785年至公元805年)河东节度使马燧平李怀光叛乱于猗氏,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改朝换代,岁月变迁,后人逐渐淡忘了猗顿城。

据《临猗县志》记载:城高两丈许,四垣八门,遗址犹然。从残垣断壁上,我们仍可看出当年猗顿城的规模。城墙最厚处21米,最薄处也有19米,比周围高出23米,总长8086米,城内总面积162万平方米。城周长10里。

笔者曾多次上此城墙,城墙上城墙最厚处21米处仍可并行十多辆汽车。城墙夯土内有尸骨。牛杜镇铁匠营村许多居民见过更多的人头骨。为何城墙夯土内有尸骨?建城时,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关键是,城墙是何时建的?只要对城墙内人骨做个碳14鉴定,就清楚何年建的了。遗憾的是,没有鉴定。城是西汉时建的吗?查遍资料没有结果。

关于猗顿及范蠡的关系

猗顿,不是其真姓名,是其号。意为畜奇兽临时停顿过的地方。推测其姓王,传说其有三子,即现在古城外围的三个村庄:王景,王寮,王鉴。以其三个儿子姓名为村名。当地传言是其三个儿子攻破了郇阳城。说明猗顿来此之前这里还有一个郇阳城。

猗顿(公元前480年?)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人,一介寒士,祖辈以耕读为业。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在他生计艰难之际,问富于越国范蠡。一介寒士问富于己经很富的范蠡?当时的范蠡与猗顿是什么关系?特别是陶朱公为何指示猗顿迁徙西河?令人不解。能放牧的地方很多,何必去西河?西河(山西南部)有什么?

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

范蠡何许人也?

范蠡「Fà;n Lǐ」(前517-前448年) 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猗顿与范蠡小37岁,受范蠡指点是有可能的。但俩人是什么关系就不得而知了。从传授致富秘诀只能推测二人关系较为密切。问题是:养畜为什么非要千里迢迢来山西南部?这地方是草原吗?这里当时是郇国的城池。距魏国的都城--安邑只有几十公里。这一带不宜大规模放牧。他为何选择这一地区?进一步说,这里当时除草地和盐地外还什么宝贝?

猗顿究竟靠什么致富?

记载和传言是靠养牛羊及贩盐在短短的十年内致富。但美化猗顿后面,还有一段记载:。

《尸子治天下篇》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说明猗顿对珠宝有着相当高的鉴赏能力,以致可以与伯乐相马相提并沦。一个放牧羊的,很快转型鉴赏古玩,令人费解。

再看《淮南子汜论训》云: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有些特别贵重的宝玉,如结绿、玄黎等,离开陶朱公和猗顿,便不能进行交易。无怪乎《抱朴子擢才》篇感叹道: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

由此可以推测,猗顿在此曾贩卖珠宝,并且与范蠡有关。现不难明白猗顿为何在范蠡指示下来山西南部了。

置疑:靠养畜十年成天下大富,难!贩盐到山东或西域一带,不可信!山东、西域也有盐。古玩暴富,古今常有且隐秘难察。

猗顿的珠宝又从何而来?

可能从西域购来,也有可能从本地收购,有没有可能从地下自挖?反正珠宝(文物)不是从天上吊下来的。猗顿的珠宝从何而来呢?我们只好顺历史再往远古寻找。猗顿未来此地时,这里还有一个郇国的都城--郇阳城。郇阳城呢?传说是让猗顿后代人攻破了。郇之前是商代,此地又称瑕地。瑕,又是什么意思呢?能不能理解为废城墟呢?瑕与废玉有关吗?瑕之前,是夏朝。

夏朝的都城呢?此地距禹王城均在涑水河边,相距不到50公里。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都呢?史书记载商汤灭夏时曾毁其都城,将城内房屋全烧毁,并复为耕地。但城墙及夏朝的坟墓呢?未必能全毁。商朝时,这里称瑕。不得不令人深思。

据牛杜镇铁匠营村许多居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社员在城墙上取土时,常见大量(成堆)的人头骨。至今仍能发现人骨 *** 其外。置疑:西汉时建城时有埋人头骨习俗?史书记载夏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猗顿死后近200年,汉皇帝想到猗顿,在此设了个猗氏县。后司马迁(太史公)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之谓乎!又称赞他其财能聚,又复能散。出身凡民的刘邦建立的西汉纪念猗顿是在情理之中。司马迁为汉朝写史也反映了汉政权思想。但猗氏县的设立,使更古的历史失去真实面貌。

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

夏朝与此地的关系

夏朝 (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 中国史书记载的之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在钧台(是在今河南禹州还是山西的夏县禹王城?未定)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之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夏朝都城几经变更。有学者认为: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但是,如果夏的中心在山西南部,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禹在确立王权后先在夏县禹王城,后迁临猗的郇阳城一带。

夏代末年,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鸣条也在山西运城境内),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

目前,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

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对山西南部的夏未进行全面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汉设置猗氏县同时,在其西30公里处设了一个解县。解,黄帝战胜蚩尤后,支解蚩尤的地方。现解古城遗址轮廓宛然。也在临猗县境内。

因此,有必要及时对此二古城考古研究。对郇阳城(猗氏故城)城墙内人骨做碳14鉴定后此城是否是夏代的就会大白于天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209/464295.html

“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吕夷简是个什么样的人?评价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吕夷简是个什么样的人?评价如何

吕夷简,字坦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于宋仁宗时期任职宰相。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一)临危受命担重任1022年宋真宗因病去世,年幼的宋仁宗继位,由刘太后执掌朝政。刘太后德不配位,不懂朝廷事务且又性格刚愎,作为丞相的吕夷简既要殚精竭虑处理好纷繁的政务,在关系到国家的大...

古代妃子进宫之后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不能生育

古代妃子进宫之后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不能生育

还不知道:古代妃子生育问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古代很多嫔妃都无法生育?在古代的封建文化社会中,传宗接代是一个女人一生最重大的任务,在古代社会,女性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一切都以自己的丈夫为主,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思想在那些朝代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皇帝是古代拥有...

在文学方面,王粲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在文学方面,王粲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粲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司徒想征辟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选择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但未受到刘...

历史上真实的刘暠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有何作为?

历史上真实的刘暠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有何作为?

后汉,五代十国时期由刘暠建立的王朝,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刘暠,原名叫作刘知远,并非汉人,而是突厥分支沙陀部族人,唐昭宗乾宁二年,出生于山西太原。他从小不爱说话,表情十分严肃,面色紫红,别人都认为他是个很有威严的人。成年之后,跟在同为沙陀老乡的唐明宗李嗣源身边做偏将。当时著名的后晋高祖...

历史上刘备要杀刘峰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刘备要杀刘峰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刘备,即汉昭烈帝,字玄德,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对于刘备的儿子们,人们最为熟悉的便是扶不起的阿斗了,在此人的领导下,蜀国走上了亡国之路。最为无奈的是,面对着国仇家恨,刘禅毫无悲痛之心,沉溺在酒色之中乐不思蜀...

历史上真实的金屋藏娇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有何真相

历史上真实的金屋藏娇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有何真相

金屋藏娇的典故出自汉武帝刘彻与其皇后陈阿娇的故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在研究历史多年的时间里,从第一天翻阅五千年开始,就告知自己,要用一颗平常心,却看那些尘封的往事。尽量让自己以一个外人的角度,不去评判里面的人物,只看发生过的事情。可是人非草木,哪...

李世民和魏征号称是君臣相得的典范 真实历史又是什么样的

李世民和魏征号称是君臣相得的典范 真实历史又是什么样的

还不了解:李世民与魏徵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的李世民与魏徵真的是君臣相得的典范吗?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叫作“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而这个可以当作镜子来照人得失的大臣就是魏徵,后世也多将李世民与魏徵二人赞为君臣相得的典范...

关羽和张飞死后都能被封神 赵云死后为什么没有封神

关羽和张飞死后都能被封神 赵云死后为什么没有封神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赵云不能封神,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关羽、张飞能死后封神,为何赵云不行?《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在我国是家喻户晓了。但是因为罗贯中在这本书当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拥刘贬曹”,所以大家对于刘备的蜀汉阵营里面的人物大都印象深刻,并且评价极高。其中民间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