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宝钗写的那首诗是什么内容?出现在元春归省之宴上
宝玉为宝钗写的那首诗是什么内容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贾宝玉写过一首以蘅芜苑为主题的诗,蘅芜苑为薛宝钗居所,无论是蘅芜苑建筑的格局还是院中室内布置,都是为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服务的。
所以,写蘅芜苑就是写薛宝钗,这首诗出现在元春归省之宴上,元春考察宝玉的学业,命他以“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处为题分别题诗四首,于是写“蘅芜苑”的这首《蘅芷清芬》流淌于宝玉的笔端。
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蘅芜苑是有股香气的,这也和薛宝钗吃冷香丸散发出来的冷森森幽香相呼应。所以题目中用“清芬”就是此意。
蘅芜、萝薛,还有院中的其它奇草异藤,曹雪芹直接照搬了屈原的《山鬼》。之所以蘅芜苑里单有这些个奇草异藤,而无一株乔木,更无一株桃杏之树,作者的用意有三:
一是为衬托薛宝钗心性之冰冷
蘅芜苑大气的建筑和繁盛的草木,包括室内,都在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冷”。比如四十回贾母两宴大观园,众人刚到花淑萝港,就感到“阴森透骨”之冷。薛宝钗说到底不过一个闺阁少女,曹雪芹为写她的冷也算是超常发挥了,对她多少有些刻薄之嫌。
二是说薛宝钗依附的本质
藤本植物更大的特点就是攀附和蔓延。具体到薛家及薛宝钗,正是他们常常为人所诟病的死活赖在亲戚家许多年的厚脸皮行为。这本质上就是攀附,薛宝钗更直言“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要借贾府的东风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这个理想和价值就是贾薛联姻,以图挽救将要没落的薛家,也实现她薛宝钗进宫不成退而求其次上位国公府少奶奶的理想。只是贾府也摇摇欲坠,整个统治高层都烂到根上了,她看不见,看见了也装看不见,在这点上,她在众多红楼人物里有一个真正的同道者,就是贾雨村:“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二人简直异曲同工。
三是说薛宝钗和她的那套东西终究没有希望
围绕薛宝钗,她身上所有的故事,说到底都是空的,虚的,她处心积虑,她长袖善舞,她努力表演,最后都成了笑话和泡影,亲表姐王熙凤否定她,好闺蜜史湘云否定她,宝玉黛玉更不说了,前有灰溜溜搬出大观园,后有被丈夫遗弃成了望门寡。
薛宝钗是那个社会对于女性德操标准要求的典范,这个典范活得如此克制和虚伪,最后的结局如此可悲可怜,这正是曹雪芹想要表达的,那个社会所谓的主流,所谓的正统,所谓的榜样,不过是个笑话,完全没有希望。
说回宝玉写宝钗的诗,其中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轻烟,形容藤蔓纤柔,夹缠萦绕,感觉上就像轻烟一般,挺美妙的,实则芜杂盘绕,解不开理不乱,让人心烦。
冷翠,取自王维《山行》一诗: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说清晨行走在山上,原本并没有下雨,可是衣裳却被露水打湿了。曹雪芹取“翠”却加一“冷”字,是为了更贴合薛宝钗心性,在合适的环境里,这露水不仅仅打湿衣裳这么充满诗情画意,它传递的,还是一个“冷”。更重要的,这露水再冷,太阳一出来,它也是无处循形的。它有它的力量,但终究也还是要消亡。
这首诗美则美矣,表面上的赞美,遮掩不住的,是作者本质上要作否定的表达。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这是引了一个典故,谢灵运有《登池上楼》,说“池塘生春草”,据说这样的好句是梦中所得。他谢灵运能梦中得佳句,殊不知,我此刻写出好诗来,谁说这不是在做一场大梦呢?
这就一语双关了,不光是说薛宝钗和她的蘅芜苑终究不过一场梦,也是说今日之繁华不过也是黄粱一梦。贾宝玉依谕作诗,本要颂圣,可是终究这首《蘅芷清芬》无法从心底抒发,写着写着,就成了隐晦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