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弦下腔为越剧主要曲调之一。
1944年,范瑞娟在越剧老调落字调六字调尺调腔等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作发展成了优美舒展,深情隽永的弦下腔。
弦下腔属于D调,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山伯临终;《祥林嫂》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宝玉哭灵;《单恋》霍姜妻永别了;《宝莲灯》对月思家等。
《曹植与甄洛》中的玉佩斑斑凝血泪、《红楼梦》中宝玉别林的前几句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她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她的唱腔中的[弦下腔]规范,又独标一格,成为显示流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越剧的声乐艺术。
[弦下腔]是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黄]手法,吸收越剧早期[六字调]的因素发展而来。
弦下腔属于D调,胡琴定弦1-5。由于宫音位置比[尺调]降低了四度,行腔低回深沉,因此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中期,范瑞娟在传统[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反二黄]旋律因素,在琴师的协助下,首创了[弦下腔]。
[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中的山伯临终,《祥林嫂》中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中的宝玉哭灵等。[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弦下腔]由于调比较低,旋律发展的趋势是往上翻,一般常用音区为11,下延音区可列低音5,低音4,低音3,高音展开可到高音1,高音2,高音3,甚至可及5,音域很宽。旋律的起伏也较[尺调]大一些。板式也和[尺调]一样,慢、中、快、嚣各种板式一应俱全,因此表现力很强。
[弦下腔]在一些重排或新编剧目中,更是常用于表现悲愤、激越、波澜壮阔的场面。如《北地王呼天痛号进祖庙》、《情探海神爷降下勾魂的令》等唱段,唱腔慷慨激昂。音调、节奏、调式、板式等也不同一般。
人物
范瑞娟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热情内涵,旋律华采,拖腔丰富,咬字坚实,发音宽厚,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
范瑞娟戏路极宽,表演上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善演梁山伯、焦仲卿、郑元和、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演绎得温文而雅;又能把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塑造得铿锵刚韧。还善演贺老六、扎西这样的近现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