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唐诗《京中七日立春》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介绍】
此诗为晚唐,罗隐所著的七言古诗。主要特点是:归隐情切,含而不露,语言浅近,蕴意却深。罗隐的诗 ,大都写得峭直可喜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录》)而此诗却达到了峭直与蕴藉的统一。
【原文】
京中七日立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赏析】
作者罗隐是晚唐文坛上的一位奇才,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但因为他性好讽刺公卿,痛恨社会政治的昏暗,因而长期羁留京师。尽管他十二三年就试期,但仍是五湖烟月奈相违(《感弄猴人赐朱绂》)。他至少参加了十四年的考试,仍是榜上无名;因而愤愤更名,改罗璜(一作横)为罗隐。他滞住长安,大概想起隋代著名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因而在 京中七日立春之时,便慨然而作。
据载,薛道衡聘陈,南陈的君臣都知道薛是有隋一代最著名的诗人,因而盼望他能当场作诗。于是他在人日(正月初七),便挥笔而作了。当他写了首句入春才七日时,人们掩口而笑,并窃窃私语,觉得这实在不像诗句;而他写下离家已二年时,人们便都不敢再轻觑了。而他写完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时,君臣便大加称赏,觉得南陈文人,实在无人可与匹敌。
罗隐此作,却比薛道衡的诗更为怪诞,一上来便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读起来简直有点开玩笑,觉 得这实在不像诗。但仔细一想,却比薛诗写得更佳。薛诗是屈指一算,虽入春才七日,但已是离家已 二年了,隐隐透出思归之情。而罗诗的七个数字,却表明他是一日一日地数,一天一天地算。写出了他羁驻异地,实在痛苦难熬;给人以度日如年之感。而次句的万木生芽是今日,不仅包罗了薛诗的思发在花前之意,且比薛思归更早,早到了万木刚刚生芽之时。薛诗的人归落雁后,写出了人不如雁之思,的确写得不错,而罗诗却写作远天归雁拂云飞,不仅写出了群雁同归的得意洋洋之状,也有力地衬出自己无翅可展的苦肠。这就比薛诗的意韵更浓郁,也更加形象化。末句的近水游鱼迸冰出则离开薛诗而另辟新径,更是即景生情的佳句,表现出诗人急不可待的归隐之意。诗人在《下第作》中,早就说过:年年模样一般般,何似东归把钓竿。在《寄黔中王从事》诗中也说:今日举场君莫问,生涯牢落鬓萧疏。而在《曲江春感》中,他要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他要坚决归隐,再也不受统治者所设考场的欺骗了。读了这末句游鱼迸冰出之情景,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人归隐情真,巴不得要马上离京师而赴五湖归钓的情态。
【作者介绍】
罗隐(公元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