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李清照婉约词特点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5)651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更高的还是词,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文采出众。

李清照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李清照和赵明诚两人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他们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李清照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词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年死于建康(今南京),这给李清照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不久,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经受了亲人死别,蒙受了情感挫折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漂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人物。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李清照的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而且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

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一般说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现出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至于其晚期的作品,则可以分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了;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笔意超逸的境界。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3/494101.html

“李清照婉约词特点” 的相关文章

朱淑真:才学不输李清照,有《断肠词》、《断肠诗集》传世

朱淑真:才学不输李清照,有《断肠词》、《断肠诗集》传世

朱淑贞,生卒年不详,号幽栖居士,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的侄女。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135年荷花盛放时节,朱淑真在浙江钱塘一仕宦之家出生了。她不同于一般婴孩...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谯周简介: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谯周简介: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谯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幼贫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

朱富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三位

朱富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三位

朱富是小说《水浒传》中朱贵的弟弟,绰号笑面虎,李逵的同乡。最善使暗器。朱富在梁山负责监造、供应酒醋。一百零八将之一,排梁山第九十三条好汉,征讨方腊时病死在路途中。朱富的主要事迹是营救李逵,迫使李云上梁山。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朱富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简介朱富是朱贵的弟弟,沂...

朱贵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二位

朱贵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二位

朱贵,《水浒传》人物,沂州沂水县人。朱富的哥哥,梁山泊元老之一,一百单八将之一,林冲上梁山时,在梁山脚下一酒店里遇到朱贵。朱贵是梁山王伦手下的耳目,江湖上叫";旱地忽律";。朱贵以开酒店为名,专门探听往来客商的消息。凡有上梁山之人,朱贵便向湖对面的港湾里射一枝响箭,对面便摇出一艘快船...

邹润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一位

邹润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一位

邹润(金圣叹评点本中作“邹闰”),邹渊的侄儿,山东莱州人,为人慷慨忠良,有一身好武功,身材长大,长相奇异,脑后生有一个肉瘤,人唤“独角龙”。邹润和人争闹,一时性起,一头撞去,竟撞折了一棵松树。他与孙新熟知,为救解珍、解宝打入祝家庄。祝家庄被攻破后归顺梁山,为步军将校第十三名,是梁山第九十一条好汉。受...

张嘉贞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

张嘉贞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嘉贞(665年-7...

南宋宰相赵鼎简介: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

南宋宰相赵鼎简介: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宰相吕颐浩简介: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却存《忠穆集》

南宋宰相吕颐浩简介: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却存《忠穆集》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评论列表

晚霞
晚霞
1天前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之翘楚,其婉约之词情真意切、情景交融;豪放之笔气吞山河!一生坎坷经历造就了她深沉悲怆的艺术风格,如梦令、声声慢等佳作流传千古不衰。易安体独树一帜于文坛之中展现出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力令人钦佩不已也感叹命运之无常造化弄人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