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
1567年,明穆宗朱载坖宣布解除海禁,将福建月港港口作为贸易口岸,对当时来说,隆庆帝此举触犯了朱元璋开国时所立“片板不得入海”的祖宗之法;对后世来说,隆庆帝解除海禁到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向中国,三分之二的贸易往来和中国有关,让晚期明朝成为实至名归的白银帝国。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白银的流入并没有为大明经济带来繁荣,反而兵变四起、清军入关,导致明朝灭亡,在明亡后,那些白银都去哪了?
古时货币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以部落为单位,商品经济还没形成,购买物品的方式往往通过以物易物,比如张三捕了一条鱼,李四杀了一头猪,如果两人想换换口味,会将各自食物交换,如今生活在北极圈内外的爱斯基摩人,仍旧用这种方式来交换商品。
中国最早使用货币时期是三千多年前的商朝,那时的人们用贝壳做货币,这种货币使用近千年,直到战国时才逐渐被取缔,以至于后世凡是和价钱有关的字,例如财、贩、赊、赚、账等,统统用贝字旁。
秦统一六国前,作为贵金属的黄金、白银已经开始充当货币角色,但由于价值高、面额大,一般只在王公大臣和贵族之前流行,除不流行的金银外,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货币,韩、赵、魏的布币;齐、燕的刀币;尚未灭亡的周天子治下的臣民用圆钱;楚国用铜贝;秦国用秦半两,也就是铜币的前身。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壮举,也正是从这时起,杂乱无章的货币史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秦朝在秦半两的基础上,推出圆形方孔的铜钱,这种铜钱伴随着中国封建王朝史,直到清朝末年才不再发行。
随着社会生产力提升,金银和铜钱处于相辅相成的状态,这一期间,人们不断发掘出金矿、银矿,所谓物以稀为贵,当统治者发现黄金白银是可开采的矿产后,便开始有意占领资源向外发行。
往后岁月中,王公贵族用黄金、中产阶级用白银、平民百姓用铜钱或者没有钱!直到唐朝时,因国力提升,社会稳定,生产力进步等诸多因素,白银才开始成为常态货币,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才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用银之国。
到了宋朝,人们担心的不再是货币问题,而是做生意带这么多货币出门,实在是不方便,这一情况很快随着宋朝的商品经济繁荣得到解决,商人们为做生意方便,将黄金、白银、铜钱等货币存入铺户,再由铺户开具存款金额的纸卷,当时人称这种纸卷为交子,这便是中国纸币的雏形,到了公元1023年的北宋天圣元年,宋仁宗下令由 *** 发行纸币,谓之“管交子”,中国便出现了最早的官方认可纸币。
这时中国成为白银帝国的距离,中间只隔了一个元朝。
白银帝国
公元1567年,时年30岁的明穆宗朱载坖登上历史舞台,改国号嘉靖为隆庆,在众多新政中,有一条不起眼的法令:“凡是商品价值一钱以上的,白银和铜钱都可以使用”。
与其说是朱载坖颁布法令,倒不如说是权臣张居正主导了这一切,朱载坖刚登上皇位时,张居正以45岁的年龄进入内阁,成为次辅,这一背景故事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描述的尤为详细。
在张居正将高拱从内阁首辅位置上挤下去后,掌握一切军政大权的他开启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有一条便是“一条鞭法”,内容为“赋税徭役制度,只允许以白银形式缴纳”。
一条鞭法大大简化了税收制度,不仅方便国家征收税款,而且让各地官员无法在税款上缺斤少两,利在当下的政策使得明朝自隆庆开关、一条鞭法实施后,开始正正日上“明朝中兴”。
但成也白银,败也白银,明朝的银本位政策令世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尽管短时间内让明朝国力犹如抛物线一般持续攀升,可透过世界角度来看,明朝一直在做亏本生意,当时西方世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从世界各地发现了大量银矿,使得白银资源不再稀缺,为使贸易正常,西方开始实施以黄金为主要货币的金本位市场。
无论什么时代,只要有人存在,投机行为就不会被取缔,由于西方世界白银价低,明朝白银价高,西方商人用欧洲市场不值钱的白银,套取了大量中国黄金和商品,造成白银疯狂涌入,就算明朝只开放一个港口,也让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在70多年间不断流入中国。
此种投机行为导致的后果是明朝贸易处于一个看似繁荣,实际存在大量亏损的贸易壁垒状态,这也逐渐导致明朝晚期的金融风暴,即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现象,经济紊乱间接导致了国库亏空、民变四起、清军入关、煤山自缢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人们常说经济市场有无形大手在操控,明朝也逐渐意识到银本位帝国将威胁国家稳定,为打破西方的投机行为,明朝加收关税,试图用物贵银贱的方式走出窘境,虽然这一行为令流入中国的白银开始锐减,但又造成货币供应量减少,供给超过需求,又造成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
一正一反的经济起伏,让大明王朝奄奄一息,就算崇祯上位后励精图治,并且关闭福建月港港口,但也为时已晚。
明朝亡了,但白银依旧存在,直到清末民初时期,市面上仍旧有大量白银,可为何到了今天,在一百年后的中国,银子反而越变越少了呢?
今日白银
2005年,考古学家在彭山县一处河滩上发现张献忠沉船遗址,证实了野史和正史上所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事件,由于张献忠兵败身亡,所有掠夺来的财富都随他一起沉入江底,这是明朝灭亡后的之一次白银流失,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考古学家们发现张献忠的白银多为明朝官府的官银,随着发掘进一步加深,考古学家们逐渐察觉白银消失的真相,除张献忠窃取和民间流失外,更多的是清朝的一系列政策。
吸取明朝灭亡教训的清朝统治者,发现白银的大量流入会造成国家经济紊乱,或许是继承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也可能是清朝想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海禁政策在种种历史背景中再一次问世,究其原因,清朝再次开启海禁是清为了防止占据台湾的郑成功对内地进行反扑,这才沿袭前朝旧制实施海禁。
海禁的实施虽无法完全民间反清力量,但一定程度上使世界白银不再流入中国,1681年,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进入康乾盛世,这一“盛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直到1795年乾隆去世才终止,时间长达134年。
百年盛世让清朝各行各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也让清朝臣民有了一种“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的精神世界,这一时期社会主要货币依旧是白银,到了1840年,已有金本位过渡到纸币本位的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方式强迫清朝开放通商口岸。
西方的纸币本位对阵清朝的银本位,一个是用国家信誉当钱,一个是用真金白银当钱,孰优孰劣可想而知,而且西方列强是以一种强买强卖的方式,迫使清朝用银子交换西方洋元,换来的白银被西方运至国外制造成西方货币,再用西方货币到清朝购买一些列商品,以至于清朝开放通商口岸至灭亡的70多年间,中国白银大量流失,明朝用70多年的时间获取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清朝又用70多年将这三分之一的白银连本带利的还给西方。
除了这一个白银流失的原因外,清朝又以战争赔款的方式将大量白银送给外国。
据盘点,清朝与列强共签订了31个丧权辱国条约,其中《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诸如此类割地赔款的条约数不胜数,以至到了民国建立,这些赔款都没能全部还清。
清朝灭亡后,为民国留下了诺大的领土,还留下了一大堆烂摊子,这让民国初年的物价极不稳定,处于被西方牵着鼻子走的境地,为改变这一现状,1930年, *** 颁布政令,禁止黄金出口,五年后,又颁布一条禁止白银出口。
民国的经济政策,让白银退出历史舞台,让中国和西方一样,走向纸币本位的世界,最后又发展为今天的数字货币、扫码支付时代。
虽然白银不再作为货币,但仍能看见一些用白银做的首饰,而且在化工生产方面,白银充当着原材料的身份,例如化学实验、人工降雨、制造镜子、餐具、工具等一系列产品,甚至能做成假牙来填补缺失的真牙。
无论时代如何跌宕,人们总能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假以时日,当今的数字货币或许会和不再充当货币的白银一样,或许未来的某一天,那个时期的考古学家们,也会用另一种方式告诉世界,数字货币消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