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令人心惊制度:北魏为什么会有子贵母死制,这是学习的谁呢?
子贵母死是非常残忍的一项制度,说的是儿子想成为太子,生母就得被处死的这一项残忍制度。这也是北魏朝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对北魏的影响很大。那么这项制度时怎么出现的呢?难道是北魏自创的吗?或者是和谁学的呢?
但是据史料记载,北魏并不是开创此先河的朝代,而是始创于西汉的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晚年的时候,他打算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可是这个刘弗陵年龄太小了,为了防止他的母亲篡权动摇刘氏根基,便将他的母亲钩弋夫人杀掉了。
汉武帝之所以害怕,主要是受到了西汉初年吕后专权危害朝政的影响。不过,西汉并没有将这个子贵母死的制度没有延续下去,形成固定的制度。纵观大西汉一朝,也仅有汉武帝这一代这一次。
可万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北魏把它形成了制度,并且延续了下来。北魏的始创皇帝拓跋珪,就曾先后处死了自己两个储君的母亲,从而形成了“子贵母死”的制度。
北魏建立初年,道武帝拓跋珪对自己所立太子的母亲刘贵人痛下杀手,并对儿子说:“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由此普遍认为,拓跋珪是在学习汉武帝,其实不然。众所周知,“主少母壮”和“女主颛恣乱国家”,是汉武帝“立子杀母”的主要原因。其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病症。当时,刘弗陵只有七岁,尚在幼年之时;他的生母十年二十六岁,青春年少,有大把的岁月;而汉武帝时年六十九岁,岁月不多。汉武帝赐死钩戈夫人正是为了防止她成为第二个吕后。
然而相比之下,北魏刘氏死时,拓跋珪三十九岁,正值壮年的年纪;太子拓跋嗣正是十六岁,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况且北方游牧民族的男子基本上成熟比较早,拓跋珪在十六岁时候就已经建国创业。再者,拓跋珪之死纯属意外,如果不是,他完全能够再活个十年八年,拓跋嗣也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可见,“子贵母死”决不是对“立子杀母”的简单模仿。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产生,幕后另有重大隐情。
北魏建国前,拓跋鲜卑还处在氏族公社解体时期。《魏书·序记》记载当时的妇女既干预朝政,也专权弄权。
另外,作为东胡的一个分支,鲜卑人的血管里,难免携带着“先母而后父”和“怒则杀其父兄而终不害母”的基因。北魏要成为专制王朝,要实现“父子家天下”,就要改变这个落后习俗,尤其是对根深蒂固的“母权制”进行变革。拓跋珪通过赐死刘氏,使拓跋嗣摆脱母权干扰,成为皇帝,是形成“子贵母死”制度的根本原因。
除了以上遗留的问题,现实也让道武帝拓跋珪感到忧心。北魏能由弱变强,除了母族贺兰部的鼎立相助,还得益于妻族独孤部的大力扶持。然而,敌对政权被一个个征服,拓跋珪敏锐地嗅到了外戚势力对北魏的潜在威胁。拓跋嗣一旦继承皇位,其生母刘氏,这个来自独孤部的皇太后,就可能成为独孤部外戚染指北魏皇权的桥梁纽带,那么,王莽篡汉的历史悲剧就会在北魏再度上演。所以,拓跋珪通过赐死刘氏,来达到离散外戚部落、杜绝外戚介入、防止皇权旁落的连环目的,也是产生“子贵母死”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制度是泯灭人性的,虽说初衷很明显,但并没有很好的达到这个目的,反而有点矫枉过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