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曹丕为何40岁就去世了?专家:你看他干了啥事,能活40岁已算奇迹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4-22)800

天选之子曹丕

传闻在魏文帝曹丕在出生之时,天上祥云浮现,终日环绕着五彩祥光,一出生的曹丕就显示出他的不凡。

古人信奉神话,在当时的朝代,曹丕降生时的奇幻异象,也为他更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这不就是“天选之子吗”。

众人的猜想得到了印证,曹丕从在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才智,曹家人从曹丕小时候就能看出小主人的聪明睿智。

曹操对曹丕的管教是相当严厉的,所以不到十岁的小曹丕就与同龄人拉开了一大截距离。

小曹丕被父亲曹操教导成了能文能武的少年天才,为了让曹丕在整个兵伐混战的年代能够成就一番功业。

曹操将刚到十岁的曹丕带在身边,随他南征北讨,十岁的曹丕比其他孩子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当然,在让儿子曹丕增长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曹操对他文化课的学习同样看重。

小小的曹丕从小就通晓诗文,除此之外他还学习五经四部、史汉等文学著作,深厚的文学底蕴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学素养,曹丕在位时让当时中国整体的诗歌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对诗歌的流传起到了积极影响。

既然曹丕如此优异,且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身体素质也十分优越,那么为什么曹丕却活不过四十岁呢。

立嗣之争

曹操的儿子不仅仅只有曹丕,对于所有儿子的教育他都十分严格,而曹丕作为曹操二十五子当中的一位,并没有特别优势。

在曹操的眼里,曹冲才是他的心头宝,曹冲年仅五岁就显示了他的聪颖。

然而命运弄人,天妒英才,十三岁的曹操生命却停止在他十三岁的这一年。

而曹丕在曹冲去世后才真正入了曹操的法眼,毕竟曹操内心对于立嗣的人选,更倾向于曹植和曹冲。

史料中曾经记载,曹操对曹丕说的原话是:“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

这句话翻译过来也容易理解,简单概括大意就是:曹冲的死让我伤透了心,如果曹冲没有死,曹冲的赢面更大,毕竟我曹冲是我的心头宝。

或许是曹操明显的偏心,让曹丕在曹操时候,甚至一度忘记了为父亲守孝的一事。

但是这个时候的曹丕还没有显示出来他的不满,也许是在父亲的高压的教导下,压抑许久的年少曹丕浑身笼罩着阴郁的气质。

少年人在心里有了计较,就在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不定时,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为了夺嗣,两人已经各自形成了派别。

而在争夺的过程中,终究是隐忍腹黑的曹丕技高一筹,让曹植在曹操的面前丧失名声,失了先机。

曹丕最终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这场夺位的战争中赢了继曹植,被曹操立为魏王世子。

此后三年,曹操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曹丕正式即位。

刚即位的曹丕有着雄心壮志,深受父亲的影响,掌权后的曹丕励精图治,继续巩固曹操打下的江山。

他也继承了曹操的优越的执政能力,在曹操的政治基础上进行政权革新,为了将曹氏政权巩固,他制定新法,不断削弱藩王的权利。

对于和他政见意见不和的派别,也精准打击,为彻底掐灭有可能出现的外戚宦官乱政问题,他明令禁止外戚宦官干政。

于此同时,他注重民生根本,深谙文化、经济本是不能分割的一体,他极力复兴儒学文化,致力提高人民文学素养,形成思想统一。

并提倡发展农业,对内他大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对外他主动征伐,想尽早完成父亲曹操统一祖国大好山河的意愿。

不得不说,曹丕在促进中国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但是很遗憾,曹丕年纪轻轻,竟不到40岁就去世了。

有专家不禁要跳出来,大喊道:无知,去翻翻历史,你看他干了啥事,能活40岁已算奇迹。

四十岁的年纪说是英年早逝也不为过,但是在正史当中对于曹丕因何去世的原因却未有太多赘述。

从历史资料上看,曹丕从小就身体素质过硬,从面相上看怎么也不是早逝之相。

色字头上一把刀

再翻回到曹丕在父亲去世后,据历史资料记载,曹丕在曹操去世后,竟然没有为父亲曹操守孝。

史学家孙盛曾经就此时大骂过曹丕,为寻欢作乐曹丕,竟然在父亲曹操尸骨未寒之际,忘记为父亲守孝。

由此可见,此时的曹丕已隐隐有了“早死之相”,毕竟成日耽溺于酒色的曹丕,身体还能好到哪里去呢。

史书记载,曹丕英年早逝的原因是因为曹丕准备再次伐吴,而行至扬州阅兵之时,在江面上受了风寒,寒气入体。

在后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导致毒气入肺,最终在不到四十的年龄就去世了。

如果真如史料记载,曹丕是因为过度劳累导致,那正直壮年身强体壮的曹丕因为小小的风寒倒下怎么也说不过去。

带着疑问,一群专家学者把正史、野史翻了个遍,总算得出了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理由,曹丕早逝,源于好色!

青年时期的曹丕在父亲眼中虽然比不上弟弟曹冲,但是这时候的曹丕也是根正苗红的孩子啊。

然而在曹丕尝到女色之后,如打通任督二脉,整日沉浸在温柔乡中,也许是为了维护的脸面,在正史当中也只是隐晦的提了一下。

终日流连在女人间的曹丕,被女色和酒渐渐掏空了身体,致使他有励精图治之志,却没有能支撑完成霸业的身体。

曹操去世后的曹丕,在女色上能荒唐到什么地步呢,这位仁兄,除了自己养了一屋子的女人,连自己爹的女人都接收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心胸宽广”了,就这样,一边是为了统一大好河山的劳心劳力,一边是沉浸在酒池肉林的“整夜操劳”。

再好的身体底子,也经不住如此折腾,都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个为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带来正面影响的人物,终究是提前殒命了。

曹丕的前起点极高,如果他能在父亲安排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也许能成为留名青史的一方霸主,毕竟他的能力有目共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4/500677.html

“曹丕为何40岁就去世了?专家:你看他干了啥事,能活40岁已算奇迹” 的相关文章

赵光义登基之后为何要拉拢读书人?他做了哪些事情?

赵光义登基之后为何要拉拢读书人?他做了哪些事情?

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宋初,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猝死,皇弟、晋王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出于政治原因,赵光义一改过去在先皇帝死后第二年才更改国号的常规,于开宝九年十一月即改国号为太平兴国元年。除此外,赵光义对弟弟...

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绯闻那么多 两人真的做过夫妻吗

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绯闻那么多 两人真的做过夫妻吗

还不知道:多尔衮和孝庄做过真正夫妻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多尔衮与孝庄太后,这是一个在史学界较为熟悉的深宫故事,对于清王朝来说又是顺理成章,不足为奇的。但鉴于许多读者并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此有必要谈谈这个话题。清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的与明朝的一...

三国时期徐晃投降曹操的过程如何?

三国时期徐晃投降曹操的过程如何?

徐晃,字公明,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徐晃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在投奔曹操之前,徐晃曾为杨奉部将,曹操将汉朝皇帝掌握在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徐晃曾跟随杨奉讨伐曹操,曹操看到徐晃,很喜欢他,于是,让许褚出战,两个人最终大战五十合战平,后来,满宠偷...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马援是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也是说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老将军。他本是割据势力隗嚣的大将,后来先后见了公孙述和刘秀,马援说出了上面那一段话。马援所处的时代,正是王莽代汉之后,...

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是被冤枉的还是咎由自取

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是被冤枉的还是咎由自取

对韩信最后为何会被杀?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汉初三杰之一兵仙韩信的死,很多朋友都觉得扼腕叹息。可是我要说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韩信的死就是自己造成的。他的被诛杀有很大程度是咎由自取的。作为刘邦曾经登台拜将的大将,韩信和刘邦之间出现隔阂的一...

都说良禽择木而栖 沮授为什么不选择投降曹操

都说良禽择木而栖 沮授为什么不选择投降曹操

还不知道:良禽择木而栖,沮授为何不投降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沮授可以说是袁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在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曾对袁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但袁绍并不听从。...

凌统是什么人?逍遥津之战他的表现怎么样?

凌统是什么人?逍遥津之战他的表现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攻打合肥,引发逍遥津之战。曹操部将张辽在此战大显身手,打得吴军措手不及,还把孙权包围在乱军之中。凌统见形势危急,于是率领三百军士拼死作战,这才让孙权突出重围,但自己却全军覆没。那凌统是如何拼死救孙权...

霍光为何没有选择自己称帝?原因是什么?

霍光为何没有选择自己称帝?原因是什么?

霍光,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西汉权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病已无疑算得上是西汉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他年少当皇帝,身后又无权无势。朝中大臣霍光强势无比,刚废了一个皇帝刘贺,把他扶起来。虽然霍光把他扶起来,但是对他充满了一万分的警惕。他要做得不好,霍光随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