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没能够守住荆州真的是因为自己的大意吗?
提到关羽之死,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他没有守住战略要地荆州,最终不仅使蜀国失去了这块地盘,关羽自己也送了性命。在这一章节,题目叫做“关羽大意失荆州”,可是如果仔细研究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关羽并不是因为自己一时大意,这其中的原因也不止在他一个人身上。那么,荆州的丢失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蜀国失荆州,历来史家还是民间,都把责任归于关羽,但实际情况真的单纯是因为关羽的大意才丢的荆州吗?
首先,我们来看荆州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地方。
荆州东据浔阳;南连五岭,乃南方之屏障;西据三峡,从四川奉节、巫山二县东到湖北宜昌县西,连山叠嶂,有六七百里;北带汉水,有夏口、荆门、西陵(今湖北宜昌县)、荆江口(今湖南省岳阳县城西北十五里)之险。由此可知,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另外,襄阳樊城,经济富庶,文化繁荣,是三国时代人文荟萃之地,魏蜀吴三国就更不愿其落入敌手。
所以三国都分别制定了夺取荆州的战略据点,魏国以襄樊为南疆之战略据点,东吴以江夏(今湖北省汉阳县鲁山)、陆口、亘巴丘三要点为战略据点,蜀汉守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东北油江口)、江陵,以守护荆襄。由此,魏蜀吴三国因荆州而造成的对峙之态已经形成。
暂抛开虎视眈眈的魏国不谈,在赤壁之战后,吴蜀两国为争夺荆州的明争暗斗也没有停止过。先是主战的大都督周瑜,虽然因当时三国情势,不便用兵,但周瑜的备战行为从未停止。此后,周瑜病逝,鲁肃继任,虽然鲁肃主和,但其表面主和,暗地却坚持着周瑜的备战方针。直到第三任大都督吕蒙上任,吕蒙其人不可小觑。《三国志》载:“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有国士之量。”
*** 说:“吕蒙若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东吴对荆州的计划,历经三代非常有作为的主帅积极准备筹划,直到吕蒙继任大都督,等来夺取荆州的时机。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攻克汉中,自称汉中王。关羽乃举兵北攻襄、樊。根据荆州特殊的地位位置,以及东吴数年对荆州始终不渝的觊觎,关羽虽有假节钺的权利,但是轻易出兵,还是当十分慎重,至少做好后方的部署,但他竟然令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虽然这是两步臭棋,但也可以理解为当时关羽手下的可用之人十分有限。
219年8月份,天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全被淹没,只得上高地躲避。此时,关羽率领水军乘舟而来袭击攻杀。全军大胜,俘虏于禁,斩杀庞德。但这一战并非关羽凭实力打赢,天气占了多半的因素。然关羽因之名声大震,以为可以借助胜利的士气一举攻下樊城。
先是关羽惧吕蒙袭取荆州,留重兵于荆州防备,然先头部队遭遇到曹仁率领的樊城守将的殊死抵抗,关羽一时打不下樊城。接着,东吴用计,吕蒙诈病,关羽信以为真,急调走后方重兵围攻樊城。在此,关羽被水淹七军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心想打下樊城取得继续的胜利。但他忽略了三方面势力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忽视了东吴势力,东吴人才济济,英主孙权,当时手下除了大都督吕蒙,仍有年轻才俊陆逊等。况且东吴备战多年,若机会来临,他们岂会放弃?
另一方面低估了魏国势力,樊城守将曹仁,乃是身经百战的将帅,再者,曹操也不会眼看这个关键的战略要地落入蜀国之手,所以他会不断增增援兵,事实也如此,他调遣徐晃、张辽等部队前去增援。
第三方面,关羽没有认清自军境遇:他几乎是孤军作战。因为无论是东吴还是魏国,都能快速调动援军,而荆州距西川、汉中等地路途遥远,且道路艰险,一旦荆州有险,千里援救的希望就非常渺茫,更何况其时刘备刚攻克汉中,诸多不稳定因素尚未彻底解决,也抽不出手来。从大局势来看,关羽北伐,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但关羽做了,也有正确的一面,合乎当时蜀国节节胜利的大势。
就在关羽带军在樊城奋战的时候,东吴这只黄雀已经准备好了行动。
对于东吴来说,这一刻他们等了好些年,也积极准备筹谋了好些年,所以他们是在对魏国和蜀国情况非常了解的情况下,对荆州非常清楚的情况下,对关羽部队的战斗情况也胸有成竹地情况下,依然悄悄地、谨慎行动,暗夜渡江,分头攻克。甚至在此之前,为了再三麻痹关羽,战前孙权还不惜脸面遣使求亲,战中派派陆逊对关羽的每一次胜利寄送书信表示祝贺。所以可见,东吴方面是时刻都在为备战做准备,而且是做足了准备。即便在吕蒙占领荆州多城之后,蜀国并无援兵,依然派将屯兵夷陵,守峡口以备蜀。东吴方面可谓步步为营、文武兼施,志在必得。
所以说,荆州之失不能全赖关羽的大意,乃东吴筹谋已久,刚好借关羽北伐战事焦灼而背后夺取。
此乃时也运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