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265:早请示,晚汇报,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4卷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
咸和三年(戊子,公元三二八年)
本文重点:
好公司一定是设计出来的,绝不是走一步看一步干一步。
原文:陶侃复追龚登还。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举,诸郡军并在路次,惟须仁公军至,便齐进耳。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如首尾相卫,唇齿相依也。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日之忧,岂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翘企。假令此州不守,约、峻树置官长于此,荆楚西逼强胡,东接逆贼,因之以饥馑,将来之危,乃当甚于此州之今日也。仁公进当为大晋之忠臣,参桓、文之功;退当以慈父之情,雪爱子之痛。今约、峻凶逆无道,痛感天地,人心齐壹,咸皆切齿。今之进讨,若以石投卵耳;苟复召兵还,是为败于几成也。愿深察所陈!”王愆期谓侃曰:“苏峻,豺狼也,如得遂志,四海虽广,公宁有容足之地乎!”侃深感悟,即戎服登舟;瞻丧至不临,昼夜兼道而进。
这一大段是,陶侃派出了援军,但是马上又要追回援军,于是温峤好言相劝,最终说服了陶侃和自己一起东下。这次陶侃也下定了决心,连他儿子陶瞻的丧事都不顾了,昼夜兼行。
其实陶侃要的就是个脸面,他就是气不过朝廷主事的这帮人办的这些烂事,陶侃是真的忠心于朝廷的。
温峤也明白了陶侃的真实意思,所以在书信中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比如: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意思是我才轻但是责任重,其实主要还是靠您的关心和爱护,我会早请示晚汇报,您一定要多赐教。
原文:郗鉴在广陵,城孤粮少,逼近胡寇,人无固志。得诏书,即流涕誓众,入赴国难,将士争奋。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温峤曰:“或闻贼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当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清野坚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
之一、结构性思维方式
有人说好公司一定是设计出来的,绝不是走一步看一步干一步,这样搞出来。
郗鉴在这个时候就表现出了他的结构性思维。如果温峤只是单纯的领兵顺流东下,正面攻击苏峻,那么苏峻就会挟持皇帝继续东逃,那么战争就成了胶着战,胜败也未可知不说,还把会稽等东南主要粮食产区给破坏掉,如此也就打烂了东晋朝廷的根基。
按郗鉴的这个建议,先断掉苏峻东逃的道路,就把问题控制在建康城及其周边地区,那么造成的破坏了就会小的多,并且也增加了温峤战胜的可能性。这就叫仗还未打,战略先胜!
第二、对事物的态度不同,那么结果必然也不同
反观现在的温峤和当时的庾亮,他们两人对别人建议的态度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温峤听到了郗鉴的建议后,他“深以为然”。上面他听到温充和毛宝的建议之后,也是立即修改自己之前考虑不周的办法。而庾亮则是“不从”,事后则是“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