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损美利坚民族精神”:“非美”一词的前史
对于像美国这样一个由多民族人群构成的国家而言,调动各种文化资源,用以构建美利坚民族的想象共同体便尤为重要。而在界定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自我”与“他者”间的区隔是其中应有之义。可在实际操作中,
“有损美利坚民族精神”经常容易被当作一项政治武器,用于攻击某些被认为居于美国主流之外的群体,抑或是政治上的对手。
借着电影《奥本海默》的流行,大众得以管窥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的美国。在时人谈虎色变的政治机器中,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正是它使得“非美”成为家喻户晓的政治词汇。然而,早在该委员会设立之前,对“非美”(un-American)行为的打击便已成为美国生活的一部分。
在1789年联邦宪法通过后不久,华盛顿总统的内阁便已分裂为以托马斯.杰斐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首的两大派系。在华盛顿离任后,双方的分歧愈发凸显,最终形成了民主-共和党与联邦党,相互攻讦。
两党竞相宣称自己是美国精神的传承者,同时攻击对方是外部势力的代言人。联邦党抨击民主-共和党对法国大革命持同情态度,刻意描摹发生在法国的血腥斗争与动乱,并且于1798年通过了《客籍法和镇压叛乱法》,授权美国总统监禁和驱逐“对美国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的外国公民,延长外国公民归化所需时间,名义上是为了避免法国大革命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实则压制民主-共和党的政治活动。(参见:细品电影《爱国者》中的历史(二):法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创始者,正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开启了她的生意
民主-共和党则坚称,联邦党所推崇的中央集权、常备军以及在外交上的亲英立场使得他们成为美国先前死敌英国的狗腿子,试图阻挠美国与同样秉承了革命与共和精神的法国亲近。1814年底至1815年初,联邦党人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聚会,表达他们对旷日持久、缺乏进展的1812年战争的不满。民主党却抓住把柄,宣称联邦党的大本营,即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企图搞分裂,该指责最终导致了联邦党的衰落与瓦解。(参见:美国仇英情结的历史由来)
从民主-共和党与联邦党间的斗争可以看出,在当时,“非美”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来自国外的移民,二是与美国敌人间的关联,这在其后的美国历史中不断上演。19世纪中叶,随着爱尔兰移民的不断涌入,美国族裔关系日趋紧张。本土劳工既惮于双方间在工作机会方面的竞争,又拿爱尔兰移民的天主教信仰说事,突出他们与新教间的隔阂,同时还将他们描绘成民主党腐败政治机器的走卒,凸显他们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挑战。
描绘德裔与爱尔兰裔移民酗酒,且窃取选举结果的政治漫画
在此情况下,具有强烈本土主义和排外主义色彩的“一无所知”运动兴起。其实,所谓的“一无所知”是该党的政治对手给它所起的绰号,讽刺他们的秘密社团性质,其运动的参与者一般都以“本土美国党”或“美国党”自诩,以求凸显自己与美国精神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将对手斥为“非美”。
印第安人:excuse me?你们叫Native Americans,那我是啥?
当排外主义与对外战争联系在一起时,其势更烈。早在19世纪末的进步主义时期,热心的社会改革家们便积极教授移民们学习英语,采取美国的生活习惯与服饰,以促进移民们的“美国化”。之一次大战期间,随着德国和奥匈帝国成为美国的敌人,美国境内的德裔移民受到诸多非难,他们必须宣誓效忠美国,同时放弃自己祖国的文化,否则便会被视为潜在的敌人。在大众的狂热情绪下,德国文化成了“非美”的存在,德语的教授被禁止,德国音乐与歌剧被禁演,具有德国意味的汉堡包变成了表态支持协约国事业的自由包(参见:这位洋教授因一战的硝烟情定北大)。
不许再作德裔/奥地利裔美国人了,必须作完完全全的美国人
而当一战后期沙俄爆发十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工运动也成了美国 *** 打击的对象(参见:特朗普发文称自己将被逮捕?历史上还真有人从狱中竞选美国总统)。威尔逊总统公开宣称布尔什维克主义“否认美国的一切”,担心祖上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具有激进思想,对他们进行了密切关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悄然登上历史舞台,将给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造成更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