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明朝大移民,812个姓氏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他们到了哪里
问我故乡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文、编辑/柳贯一
在明朝时期,中原大地曾经发生了一场史诗级别的大迁徙。
这场迁徙持续时间之长,波及人数之多,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上千万人背井离乡,从山西去往更加偏僻荒芜的全国地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朝大移民
元末明初,战乱频仍,中原地区荒芜废墟遍地,饥荒、瘟疫夺去无数人的生命。
明朝建立之初,全国人口仅余6000万。
然而与中原荒凉不同,山西四周群山环抱,战火不及,经济较为繁荣,为了填补中原虚无的人烟,明太祖决定组织大规模人口迁徙,重建中原。
这场人口大迁徙持续了几十年,不仅覆盖山西,还远及青海、新疆等地。
当时明朝强制规定,每家有两个以上儿子的,必须迁出老家。
官府派出路引官,领导移民前往目的地开垦荒地,移民可获得官府提供的种子、畜力等生产资料,并获分荒地。
这对老家无地的儿子而言,无疑具有极大吸引力。
然而迁居他乡重建家业之路,比想象中困难百倍。
一路上道路崎岖不说,沿途盗匪横行,许多移民在路上迷路饿死,或遭遇不测,即便幸运到达目的地,也不见得就能安稳度日。
他们往往被派往边疆荒凉之地,不适应当地气候、语言的生活,又逃回家乡。
作为移民的青年人即将离开家乡,面临未知的环境和困难。他们或许再也见不到老邻居的笑脸,听不到乡间小道上熟悉的鸟语。
离开祖宗们生活了数代的土地,前路茫茫,前景未卜,不过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路。
每年有许多移民选择返乡,官府则限制返乡人数。这场移民背后,是无数普通百姓的辛酸泪水。
同宗同族、天下一家
朝代更迭,民族移动,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无论迁徙到何处,中国人都牢记着自己的根。
据统计,当时光是洪洞大槐树移民过去的人家,就组成了上百个村子。
为防止形成地方势力对抗朝廷,朝廷规定同姓同族的人不能聚居一地,迫使他们改姓名氏,分散实力。
许多人不愿改名,就只能离乡更远,寻找新的落脚点,一些大家族因此衍生出许多分支小姓氏。
然而血浓于水,他们仍视同宗同族为骨肉亲人。于是景大启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立碑纪念迁徙,并建祭祀堂。
明初的人口发展也十分典型。据资料显示,江西人口达1200万,占全国四分之一,南直隶、浙江也共有2600万人。
而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华北、四川人烟则凋敝不少。
统计学家推测,若没有明朝的大规模内迁,这些地区文明都将面临崩溃。
历史上的多次大移民
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战乱动荡,多次引发中原居民为躲避战火南迁,这不仅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南方地区的发展。
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势力大起,其子刘聪更是大举南侵,310年,刘聪手下呼延晏攻陷洛阳,掠夺屠杀后焚烧皇宫,西晋惠帝被擒。
本已伤痕累累的北方陷入内乱之中,原本统一的北方土地沦为各路割据势力的角力场。
对生活在这里的普通百姓而言,身处纷争之地是何其悲哀。
看似光鲜的官职不过是祸乱来临时的靶子,士族们欲哭无泪,不得不承受这无声的痛苦。
此时北方已不宜久留,一时间各路官民纷纷弃家南迁,希冀江南,这一浪潮中,以司马睿为首的西晋遗臣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此次南迁的规模,参与者大多是西晋士族精英。
他们背井离乡,穿越重峦叠嶂,在异乡建立新王朝,虽然已经南渡,但他们仍怀念北方故土,面临的困境也远未解决。
而在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度占领长安,战火蔓延华北华中,据记载,这次动荡导致约100万黄河流域居民逃往南方,人口南北分布由此达到均衡。
曾经人烟稀少的江南地区之一次超过中原成为人口最稠密的区域。
在动荡年代,南方较为稳定的生活吸引了众多北人南下,他们背井离乡,为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沦落之地再无生机。
13世纪,蒙古入侵使南宋岌岌可危,长江中下游再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居民们惶惶不可终日,不得不背上行囊,逃往更为偏远的广东、福建等地避难。这场规模空前的南迁使华南地区人 *** 增。
曾经默默无闻的边陲渔村,一夕之间变成人口密集之区,到元朝灭宋后,江南已经牢牢确立为汉族的重要聚居区之一。
这几次大规模南迁使中原文化南传,南迁学者将典籍南带,传播北方学术。
北方移民则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改良南方落后的生产方式。
从时间长河上来看,中原与江南、华南的文化因此趋同。
改变了中国的人口分布和文化面貌。战乱与迁徙造就了南方的繁荣,也缩小了区域差异,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南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 ***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之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