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欧洲,可能严重低估了这次退约的历史风险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1-13)590

战略短视是安全的之一天敌

很多历史,最初都是以新闻形式出现。

11月7日,俄罗斯宣布于当天零时完成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全部程序,当天晚些时候,北约也声明集体暂停履行该条约。

至此,从冷战后期开始维持欧洲战略安全的四大条约,已经全部处于被冻结或废止状态,包括:

《中程导弹条约》

,1987年签署、2019年因美国退出而失效;

▶《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2010年签署、2023年俄罗斯暂停;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6年签署、2023年俄罗斯退出;

▶《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以下简称《常规条约》),1990年签署、2023年因俄罗斯退出而失效。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态势对欧洲绝对不是好事情,甚至说是欧洲战略安全的全面倒退也毫不为过。

尤其是坐视《常规条约》的失效而毫无补救或替代办法,可能将被未来证明是欧洲国家在冷战之后所犯下更大的战略安全错误。

其深远的历史影响,绝非一些人所说的“俄罗斯现在常规力量打不赢、核大战不敢打,所以退出该条约并不会产生太大实际影响”。

要探究这个问题的走向,我们就必须回到问题的原点,看看这个条约从何而来、真正的意义又是什么?

《常规条约》的核心意义

1990年11月19日,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共计22国在巴黎签署《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同一天,签约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个组织结束敌对状态,正式终结冷战。

也就是说,冷战是以《常规条约》这个军事条约的签署为标志,才真正从法理上结束的。

兵者,国之大事。

国与国之间要达成军事条约,因其复杂性和决定性,尚且需要耗费无数时间、精力,而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达成这种战略性军事条约,更是需要投入海量资源。

《常规条约》的谈判,从启动到最终完成历时17年,期间双方从决策层到执行层换了一批又一批人,过程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跌宕起伏: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美国在冷战的高强度对抗中被迫进入战略收缩周期,“如何稳住苏联”就成为美国外交的首要课题。

为此,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联手展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转变,就是打破禁忌和苏联开启全面谈判,以此遏止美国全球战略 *** 的趋势。

1972年5月,尼克松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达成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展开双轨谈判,其中政治谈判在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框架下进行,而军事谈判则在

共同均衡裁军

框架下进行。

1975年8月,政治谈判率先完成,包括苏联及东欧国家在内的35个欧美国家签署《赫尔辛基最后文件》,首次明确了欧洲各国彼此间多个领域的交往准则。

而更具实质性的军事谈判却迟迟没有进展。

为什么呢?

因为苏联极为看重常规武装力量的部署问题。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现役武装力量分为战略武装力量和常规武装力量,前者包括远程导弹、战略轰炸机、核导弹等,后者包括装甲、火炮、战斗机等。

相比于常规武装力量,战略武装力量虽然更具毁灭性的威力,但也恰恰因为这种威力,使得它只能作为最后底牌和王牌存在。

而打牌,不能总拿王牌来打,王牌必须留到最后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因此,牌桌上就需要小牌、中牌、大牌的存在,这些常规的牌才是长期博弈中真正经常使用、并且更为好用的筹码。

这就是常规武装力量在长期较量中的博弈价值。

从上述逻辑出发,苏联认为和欧洲就常规武装力量达成限制性约定,等于主动削弱自己在长期较量中的有力武器,不利于对美战略竞争,因此始终不肯让步。

与之相反的是战略武装力量,美苏之间的战略武器谈判进行得就相对顺利——

双方从1963年开始谈,到1972年就达成《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1979年又达成正式的《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效率比常规武装力量谈判高得多。

常规谈判拖了十几年,一直等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事情才有了转机。

在戈尔巴乔夫军事改革路线的主导下,苏联在常规谈判中的底线一再后退,到1989年开始更是主动大规模裁军并从东欧撤军,最后于1990年与北约国家达成共识,同意对苏联常规武装力量加以限制。

这就是《常规条约》的由来。

从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这种无原则退让在战略博弈上自然是被动和不利的,

但从包括苏联-俄罗斯在内的欧洲的整体安全角度来看,这又是一次难得的历史进步。

因为这个条约从法理上确保了欧洲不会再发生大规模战争——

条约生效范围涵盖了从北大西洋到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以西的整个欧洲地区,并详尽规定了双方在坦克,装甲车辆,重型炮,战斗机,攻击直升机等五类常规武器的

上限和部署区域

更重要的是,条约还建立了相应的

检视核查机制

,确保双方都可以对对方进行监督,这就使得战争的组织准备难度大大提高。

换句话说,该条约签署后,欧洲各国军队的调动将时刻处于对方眼皮底下,相当于完全消除了全地图的战争迷雾。

这不仅大大增进了双方的互信和透明度,也促进了双方的军事合作和交流,因此该条约才会被公认为欧洲战略安全基石。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从苏联独立出来的八个欧洲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开始推动以各自国家名义签署《常规条约》的谈判。

也就是换个名字、微调部署边界而已,问题并不大。

1992年7月,条约《最后文件》谈判完成,总计30个国家签署,并进一步约定了各方兵员的限额。

1992年11月9日,条约正式生效,有效期为无限期。

此后七年间,俄罗斯认为外患已经消失,加上经济全面倒退和社会秩序瓦解,大幅减少军费支出,常规军力一落千丈。

到了1999年,由于北约启动冷战后之一轮东扩,吸纳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使得条约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俄罗斯据此认为自己在常规武器上处于劣势,要求重新谈判和修改条约。

俄罗斯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也没有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谈判过程比较顺利。

1999年11月19日,各方签署了条约《修改协议》,将条约适用的地理范围重新做了微调,并对坦克、装甲车辆和重型炮三大类地面武器的限额重新作出规定。

看起来,欧洲似乎即将以实现持久和平的姿态走入新世纪。

然后,让俄罗斯人完全没有意料到的事情就发生了——

北约各国签署条约《修改协议》后,其国内

立法机构全部拒绝批准,理由是俄罗斯在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未完全撤军。

随后,这些国家的行政部门又以未获立法机构批准为由拒绝执行条约,并且开始采取各种办法回避重启谈判。

而事实上,所谓“俄罗斯未完全履约”纯粹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为俄罗斯在国内车臣反恐战争之后不仅兑现了从摩尔多瓦撤军和关闭2个格鲁吉亚基地的承诺,还为北约组织了20多场核查视察。

试想一下,这个阶段的俄罗斯已经让到连底裤都不要了,甚至还在期盼加入北约,怎么可能会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不履行条约?

退一万步讲,苏联未解体之前真正不履行条约的时候更多,北约哪次不是小心哄着、求着重启谈判?

为什么现在俄罗斯谨小慎微,北约反而一边东扩一边鸡蛋里挑骨头呢?

如果硬说俄罗斯因国内反恐调动兵力违反了条约,那么北约在1999年3月发动科索沃战争,直接改变了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边界线,这算不算更早、更严重的违约呢?

可见,所谓“俄罗斯未完全履约”很明显就是北约用来拒绝俄罗斯的借口。

换句话说,在俄罗斯带头瓦解了苏联、躺平任由西方国家予求予取之后,北约国家却早已将《常规条约》视如废纸,丢进了垃圾桶。

北约国家这么做的原因无他,就是“形势”二字——

此时的前苏联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常规武装力量已经跌入难以启齿的谷底,也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坚强意志,因此对于北约来讲已经不足为虑,再强调条约反而对自己的扩张不利。

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

而俄罗斯也是到这一步才开始明白,自己的真心和躺平不但没有得到回报,还被狠狠戏耍了一番。

更耻辱的是,从北约国家立法部门集体拒签就可以看出,这种戏耍还是对方内部达成共识的。

这是欧洲国家在《常规条约》问题上犯的之一个战略错误。

这种翻脸不认人的决定,使得常规条约《修改协议》的执行陷入僵局,也使得《常规条约》本身失去了法律和政治的保障,导致条约的实质性瘫痪,为如今的冲突埋下了之一颗雷。

此后,北约不但没有见好就收,反而继续推动东扩。

2004年3月,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以及波罗的海三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

即便如此,俄罗斯还是硬吞下这口气,于2004年7月批准了《修改协议》。

北约国家对此有回应吗?

没有。

一个都没有。

2007年12月12日,在多次要求北约国家批准《修改协议》无果和寻求加入北约被拒后,俄罗斯终于选择放弃这种单方面付出,宣布暂停履行条约义务部分条款。

然而,这依旧未能引起欧洲国家重视,也未能阻止北约的继续谋求扩张。

2008年4月,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决定吸纳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加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甚至不顾俄罗斯一再警告,直接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发出公开邀请。

要不是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联手强势反对,俄乌冲突恐怕得在十几年前就爆发了。

到这一步,俄罗斯算是彻底清醒,看明白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自始至终就没有打算对俄罗斯平等相待。

哀莫大于心死,此后,俄罗斯逐渐转入和北约的硬对抗模式。

双方角力的结果,就是2014年3月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使得《常规条约》从事实上作废,情况开始急转直下。

2015年3月,俄罗斯宣布无限期退出《常规条约》联合协商小组会议。

2022年2月,俄乌冲突全面爆发。

然后就是今年5月份,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一致通过废止《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法案,并于11月7日完成全部退出程序。

至此,这个从1973年谈到1999年、全欧洲曾热切期盼的战略安全基石军事条约进入实质性消亡。

讽刺的是,直至其消亡,北约国家也从未批准过最后的《修改协议》。

从上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俄罗斯人在对待《常规条约》上是认真的。

不论这种认真是形势所迫还是主动选择,它都从事实上维护了欧洲战略安全环境的基本稳定。

任何现实主义的欧洲政治家都应该牢记上面这一点。

因此,如果说《常规条约》的核心意义是什么,答案就是:

它是欧洲战略安全的主要参与方相互释放的信任和善意。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这种信任和善意被一方抛弃,欧洲的战略安全也将不复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俄乌冲突是在默克尔下台之后爆发的原因。

因为默克尔代表着欧洲主要国家对俄罗斯还保留有国家层面的信任和善意,在集体善意已经消失之后,一旦这种大国间的沟通桥梁也消失,战争的风险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越推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这次完全退出《常规之后》,欧洲稍微清醒一点的人会惊呼安全基石崩塌的原因。

今后欧洲安全靠什么撑着?

认为俄罗斯这次全面退出影响不大的人说,俄罗斯自从2015年之后就实际上冻结了《常规条约》,这次也就是走个流程而已,所以实际上变化不大。

这个观点似是而非,实际上并不成立。

因为它只截取了《常规条约》长达五十年的历史中的最后八年来说事,而没有从完整的来龙去脉加以分析,自然就无法得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结论。

从上面条约的完整历程梳理我们就可以看出:

《常规条约》是真正能保障欧洲战略安全的法理支柱,在其谈判、签署和执行的早期过程中,实实在在地维护了欧洲将近30年的战略安全。

恰恰是从1999年之后,北约国家主动违约在先、漠视俄罗斯在后,才使得《常规条约》的严肃性和公平性荡然无存,并逐渐引发双方重回对抗,进而导致了目前让欧洲多败俱伤的冲突局面。

因此,说影响不大实际上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举个例子,俄罗斯这次全面退出带来的影响,现成就有一个,那就是把“今后欧洲战略安全靠什么来支撑”这个问题,直接摆到了欧洲人的面前。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欧洲国家任由《常规条约》消亡,本质上是因为把欧洲战略安全的希望寄托在三个基础之上:

美国提供安全保障、俄罗斯长期羸弱、欧洲保持统一。

而这三个基础,其实无法得到历史的保证:

先说美国,欧洲国家长期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和军事援助,认为美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护欧洲的安全和利益,然而,美国的战略重心和利益只会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调整。

当前美国国会和白宫因巴以问题而无暇顾及乌克兰、甚至在拨款问题上陷入公开分歧,就是一个最新、最真实的写照。

这种分歧的本质,是美国的能力和资源已经不足以应付多场局部冲突。

如果美国在未来遇到更大的挑战和危机,它是不是只能进一步削减对欧洲的军事承诺和支持,甚至不得不放弃欧洲的安全保障?届时欧洲将如何应对?

如果再考虑到美国国内新孤立主义思潮的崛起和社会的持续极化,未来欧洲面临更大危机时美国还能不能顾得上,恐怕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至于把希望寄托在俄罗斯一直羸弱上,那也是自欺欺人。

俄罗斯这个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充足的资源,拥有良好的国民教育和深厚的科研底蕴,拥有角逐世界大国的强大意志和征战传统,拥有丰富的地缘政治经验,这些条件无一不构成强大的军事潜力,也是俄罗斯在历史上几度沉沦都能重新崛起的国家基础。

因此,欧洲如果认定俄罗斯未来不会再强大起来、强大起来后不翻冷战结束后三十年的旧账,恐怕是在开历史的玩笑。

须知历史不可能永远站在谁的一边,成事在天,谋事还得在人。

还有第三个希望,“欧洲长期统一”,同样也是充满不确定因素。

事实上,欧洲国家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些分歧涵盖了从外交政策、社会议题到军事问题方方面面等,并且在一体化机制和制度上仍存在缺陷和不足,如财政纪律、分配制度到风险防范等,可以说现在是德法两国在勉力维持团结。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部环境稳定,欧洲的一体化尚可期待,而如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化,欧洲的一体化很难不受影响。

国际形势继续演变下去,如果欧洲未能出现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人、未能迅速达成强有力的政治共识,而还是像现在这样不紧不慢、优哉游哉地凑合过日子,恐怕很难适应下一个阶段的国际形势。

届时,欧洲不同地缘环境、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的国家必然出现不同的路线选择,而这种选择也将不断为外部势力介入欧洲事务乃至制造混乱提供契机。

考虑到欧洲在全球综合实力竞争中排位不断下滑的现状,未来这种风险不可谓不大。

因此,现在的欧洲只是看上去还算安全,而实际上,这种安全是建立在三个并不稳固的基石之上的。

未来其中任意一个产生变化,欧洲的战略安全也将不复存在。

如果看不到这种趋势,那就是致命的战略短视。

而这种短视,才是真正危害安全的之一天敌,因为它从根本上断绝了亡羊补牢、未雨绸缪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如果欧洲对当前四大法理安全支柱濒临全面崩溃的局面没有丝毫警醒,而是任由局面发展下去,未来重新爆发全面战争将不再是小概率事件。

(全文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1/546492.html

“欧洲,可能严重低估了这次退约的历史风险” 的相关文章

朱棣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到底是为什么?

朱棣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到底是为什么?

方孝孺,是建文的大忠臣,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棣打进南京城以后,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坚决不写,而且还骂朱棣是“篡位”。朱棣说,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事情,你说那么多干什么?方孝孺说,国家是天下人的国家,你“篡位”那就应该受到天下人的指责,怎么会是你一家人的事?朱棣说,你要再胡说八道...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生卒年不详),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儒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荒乱而到交州避难,期间与刘熙考究五经大义,因此通绕五经。后来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为长史。吴大帝孙权听闻程秉的名声,于是以礼征召他,程秉到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黄武...

秦始皇如果在壮年时立扶苏做太子 秦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秦始皇如果在壮年时立扶苏做太子 秦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还会灭亡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始皇因为生前迟迟没有册立太子,为此给了赵高可乘之机,在秦始皇巡游途中去世后,赵高发动沙丘之变,拥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称帝,之后赵高独揽大权,实行苛政,激起民变,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曹丕篡位是心腹力挺而成的 司马氏篡位为何能顺利成功

曹丕篡位是心腹力挺而成的 司马氏篡位为何能顺利成功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丕篡政是大臣的拥护,为何还能被司马氏代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十八路诸侯互相征伐,直到曹刘孙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死后曹丕篡夺江山,自立魏国,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孙权建立吴国。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成立。可令人怪就怪在,曹丕篡夺江山之后,司马氏继承了他的...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对康熙为何不传位给年纪长且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去世时第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并不算是最好的选择和唯一的选择,就像康熙第三子胤祉文武双全,且还比雍正年长。最关键的是胤祉的身体素质还比雍正要好,雍正自幼文弱,体弱多病,胤祉却身体健康且骑射能力俱...

胤禛有何能力会成为九子夺嫡最后的胜利者?

胤禛有何能力会成为九子夺嫡最后的胜利者?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康熙晚年,由于太子胤礽被废后,引发了成年皇子的夺嫡之争。然而四皇子胤禛却求仙问道,游山玩水,还自诩是“天下第一富贵闲人”。不过,最终他却成了清王朝的统治者。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康熙一生有3...

历史上刘禅的一生一共有多少妻妾?她们的下场怎么样

历史上刘禅的一生一共有多少妻妾?她们的下场怎么样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又称后主。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的杀到成都城下。蜀汉后主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投降,蜀国就此灭亡。我们都知道,刘禅后来被迁到了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度过了“乐不思蜀”的晚年生活,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

薛怀义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薛怀义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也都能闯出不同的天地,有些人靠着自己的小聪明,争得一时的风光,最终却走上了不幸的未来,有些人稳扎稳打成就了一番事业,也有些人,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却没有获得美好的未来。在中国古代,有一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