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灭亡后,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锦衣卫去了哪?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大明锦衣卫一身飞鱼服,让大明上至勋贵王公下至老百姓闻风丧胆。他们一直是大明皇帝最忠实、最残酷的卫士,
可是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之时,这支队伍去了哪里?
史书中对崇祯时期的锦衣卫消失原因描述不一,有的说锦衣卫誓死效忠为国捐躯;也有说崇祯自尽后,锦衣卫追随皇族后裔南下隐匿的;更有说锦衣卫在清朝时期就被清廷取缔,成为丧家之犬的...
究竟哪一个才是锦衣卫最真实的结局呢?
锦衣卫的三起三落
136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保护皇权,他设立了一个名为“拱卫司”的特殊机构。这个机构初衷是为皇帝搜集情报、监视异议,保卫王朝的稳固。
洪武十五年(1382 年),朱元璋决定将这个机构升级改组,于是锦衣卫诞生了。
建立之初,只是皇帝的贴身侍卫,仪仗,干这个工作他们必须对皇帝忠心,还得武功超群。
之后朱元璋升级了锦衣卫,他对朝中的勋贵大臣不放心,于是用这支队伍去秘密监督。
于是锦衣卫又增加了军事力量,在明初&34;、“空印案”、“蓝玉案”中锦衣卫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断地替皇帝搜罗材料、逮捕相关涉案人员、严刑拷打逼出证据,共计牵涉出四万余人,将开国功臣几乎一网打尽。
有了权力的一些锦衣卫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滥杀百姓、编造虚假案件。
后来发展到锦衣卫,有先斩后奏之权,所以无论是谁,见了他们都要敬而远之,哪怕是宗室王公和开国功臣。
这让朱元璋警惕,于是在1387年,他下令解散锦衣卫,将成员分散各地。
朱棣登基后,锦衣卫又迎来了大发展,不仅恢复了锦衣卫,还设立了东厂,特务机构日益扩大。
朱棣夺位后,锦衣卫通过伪造祖训、杜撰典故,提供了让朱棣的继位合法化论据。让朱棣夺取舆论的制高点,让靖难赢得了道义的认同,锦衣卫的任务就是让反对声音无法生存。
东厂和西厂的建立,让锦衣卫权力受到重创。明朝中期,皇帝更加信任厂卫,使得锦衣卫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
到了嘉靖年间锦衣卫的权势到达了顶峰,这一时期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是皇帝的发小,嘉靖不信任太监,更倾向锦衣卫。
万历年间,锦衣卫已经沦为东厂的附庸,崇祯痛恨东厂,也祸及锦衣卫,此时它跌落到历史的低谷。
卖主求荣的锦衣卫
明末崇祯时期,1644年的4月25日,大顺军攻入了北京。
崇祯帝击鼓鸣钟,百官竟无一人前来,他冲到后宫送走儿子,挥刀杀了女儿,让妻妾上吊。崇祯最后绝望之下,在煤山自缢殉国,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陪伴。
皇上的近卫军——锦衣卫,十几万之众,在最后一任指挥,使骆养性的带领下,投降了李自成,明末的锦衣卫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架上。
大部分随着指挥使投降了,但也有少数有气节的战死,比如坚守崇文门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城破之际,自杀殉国。还有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锦衣卫千户高文采,也选择了殉国。
还有少部分锦衣卫,要么是逃走了,要么是死于兵灾之中。
一些锦衣卫选择了远走他乡,投奔海外势力。在郑成功的舰队中,有着不少锦衣卫的身影。
一部分锦衣卫选择了隐居民间,或投靠乡绅地主,甚至加入地方团练。他们改头换面做了普通老百姓。
当时北京城内的锦衣卫据说有16万之多,除去吃空饷的,再除去老弱病残的,能够打仗的,少说得有5万以上。
如果坚守城池,都像李若琏那样效忠大明,至少可以退守紫禁城,还可以保着皇上力战突围。
短短的几天等待援兵到来是完全有可能的,为什么皇帝忠诚的护卫锦衣卫却出卖了皇帝?
灭亡的原因
面对生死存亡,利益总是摆在之一位。堡垒总是内部被打破。
崇祯身边的最宠信的太监曹化淳率先开门迎闯王,太监王德化,兵部尚书张缙彦直接打开了彰义门,德胜门,正阳门。
不仅皇帝身边的太监、锦衣卫开门投降,明朝大臣中亦是如此。
他们当中很多人做了两次贰臣,他们无所谓,换个老板,继续当官,只要保住性命和荣华富贵就可以了。
大明锦衣卫的骆养性,先降了大顺,还帮助大顺对大明官员进行“拷饷”。清军攻下北京以后,骆养性又一次投降了清朝。
为了继续苟活,锦衣卫统领骆养性成了多尔衮的下属,但是清廷当然十分清楚,这支看似强大的锦衣卫根本靠不住,大清治稳定后,锦衣卫余党被渐渐铲除。
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内部的贪墨,导致国库和皇帝都没有钱,没有粮饷军队怎么打仗,军心动摇,逃兵无数,最终成了一盘散沙。
大明被大顺推翻,被厚待了近三百年的官绅阶级抛弃,上上下下都没有落好,不得不说真是一种失败,真是一种讽刺。
而为什么会这样呢,说明整个社会从本质上腐烂了,最终被时代和人民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