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58岁的陈独秀出狱后想回延安,毛主席提出三个条件
1937年,58岁的陈独秀出狱,面对蒋介石许以名利的拉拢,他断然拒绝。陈独秀还是想前往延安,继续革命,延安方面也同意陈独秀回来,但提出了三个条件,只是这三个条件,陈独秀也没有答应……
“回党固我所愿,惟书面检讨,碍难从命”。
这三句话,是陈独秀在1937年给 *** 中央的一个回复。
至此,虽然他还是为抗日救亡而奔走,但再也没能回到延安,直到1942年在贫病中去世。
作为20世纪,中国之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以及中国 *** 主要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一生让人唏嘘。
陈独秀这一生成就不少,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后来的中国 *** 的成立。
近些年不断有人说“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 *** ”,虽然这句话武断了些,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国 *** 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确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这一生与中国革命休戚相关,从少年时代开始,他曾被通缉8次、入狱5回。
但是,哪怕最穷困潦倒、哪怕被敌人疯狂打击,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革命理想。
然而,很可惜的是,或许是受早期极端民主主义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右倾主义倾向逐渐显现。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当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
但是,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一个思想革命家,陈独秀却照抄西方的革命成功案例。
他坚持认为我们的革命应当从城市开始,以城市为中心。
作为创始人之一,当时的他在党内有非常大的影响。
他的这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在党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将大革命的失败全盘归咎于共产国际,并公开发表反对言论。
那一时期,陈独秀的言论都充满着对革命未来的悲观情绪,完全变成了“左派反对派”。
两年后他被开除党籍,离开了组织。
时间回到开头的1937年,那是陈独秀人生中最后一次走出监狱,至此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五进五出”。
此时的陈独秀已经58岁,此时他的原配、长子、次子都已经接连去世,他也因为连年奔走以及多次牢狱之灾,身体每况愈下。
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国家出一份力。
恰在此时,蒋介石派人向陈独秀发出了邀请:国民 *** 提出向陈资助两万元、五个编制,让他自己成立一个新的、附庸于 *** 的党派,该党派成立后,他得担任国民 *** 劳动部部长。
事实上,早在陈独秀还未出狱前,蒋介石便三番五次派人去劝说他,其中不乏有他以前的至交好友,或以利诱、或以人情。
蒋介石想拉拢陈独秀,一方面的确是看中他的才干,更大的原因是想通过拉拢他,来制造我党的负面影响。
但是,哪怕颠沛流离、哪怕穷困潦倒、哪怕无亲朋在旁,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仍然不屑于蒋介石之流同流合污。
那么,前往延安似乎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从陈独秀本人的立场来看,他的选择其实始终都是延安。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 *** 中央所在地,它早已成为 *** 的象征。
陈独秀想要前往延安,其实就是想重回 *** ,在组织中继续进行革命。
为此这一年8月,陈独秀甚至前往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面见 *** 等人,表示自己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成。
在此之前,陈独秀是反对国共两党再合作的。
他认为 *** 屡次撕毁与我党的合作协议,且过分依赖西方帝国势力,并不可信。
不过,为了向延安方面表达自己的诚意,他亲自前往当时八路军在南京的办事处,表示自己赞同国共再次合作的想法。
再加上各方人士的说和,考虑到现实情况,延安方面也同意陈独秀回来。
经过商讨,毛主席向陈独秀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是要求陈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的全部理论和行动,并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二是要求陈公开表示赞同并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是要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的拥护。
这三条要求在今天人看来,可能并不算什么,毕竟历史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正确的。
但在陈独秀看来,让他公开承认错误、承认自己是错的,相当于是否认自己的过往。
这是陈独秀无法承受的,于是便有了开头那几句回复。
在那之后,中央方面与陈独秀也有过几次谈话。
他重病之时,周总理还主动提出将其接到延安疗养,只是他拒绝了。
一直到1942年去世,陈独秀也没能回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