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兵工厂缺黄铜无法生产子弹,一农民:我家有大量黄铜
1944年,八路军兵工厂因为缺黄铜,无法生产子弹,一个农民知道后来到根据地,嘿嘿笑道:“黄铜啊,我家有很多呢!”
1937年10月,张苏就任阜平县抗日根据地的县长。他上任后立即着手筹集粮食,以支援晋察冀根据地的八路军作战。
在他的号召下,全县50多名士绅、地主齐聚一堂商讨集款筹粮的事宜。张苏号召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支援抗日事业,将日军驱逐出中国。
站得最近的是阜平白河村的李盛兰,她虽然是地主,但在国难当头时仍怀着抗日报国之心。
听了张苏的号召,李盛兰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表示支持:“我们都是中国人,日本人来了,我们绝不屈服!我愿意捐出20担谷米(约1吨),支援八路军将士!”
张苏听了大为欢喜,对众人挥手说:“李盛兰树立了一个榜样,希望大家能向他学习!”
众人受到李盛兰的榜样影响,纷纷响应,捐款达到了2000多元,粮食更是数不胜数。这笔款项在当时相当于阜平县一整年的田赋收入!
到了1944年,八路军正面临着抗日战争的严峻挑战,为了支持前线战士的作战需要,八路军的兵工厂日夜不停地生产着弹药。
随着战争的深入,物资供应逐渐变得紧缺,尤其是关键原材料——黄铜的短缺,导致了子弹生产的停歇。
面对这一困境,八路军的领导们焦急万分,却又束手无策。
于是军队发出了一份紧急呼吁,号召民众自愿捐献家中的黄铜制品和废旧金属。
这份呼吁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消息迅速传遍了每个角落,人们开始意识到这场战争不仅仅关乎前线战士们的生死存亡,也与他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黄铜不仅是制造武器的重要材料,也是许多日常用品的关键成分,如铜锣、铜壶等,这些物品在战时显得尤为珍贵。
随着战争的持续,资源变得日益紧张,国家急需这些金属来支持前线的战斗。
民众的参与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数以万计的普通百姓纷纷响应,他们搜寻各处角落,将珍贵的黄铜制品毫不保留地拿了出来,坚定地把它们交到了收集站。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盛兰站了出来。
她从容地来到根据地,找到了负责物资供应的领导,坚定地说:“别担心,我家有大量黄铜。”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春风拂过,瞬间让原本紧张焦虑的氛围得到了缓解。
李盛兰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源于她无意中的意外发现,在某次上山途中,她在一块被草丛覆盖的地方发现了几枚古老的铜钱。
经过仔细挖掘,居然发现了数量庞大的古铜钱,这让李盛兰激动不已。
她将这批铜钱藏在了家里的地窖之中,得知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艰难处境后,便毅然决然地将这批珍贵的古铜钱捐献出来。
于是,这批珍贵的黄铜资源很快就运送到了兵工厂,投入到了有序而紧张的制造工作中。
兵工厂的工人们利用这批黄铜迅速恢复了子弹的生产,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坚强的后盾。而李盛兰的事迹,也在八路军的队伍中传为佳话,她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广大军民的尊敬与爱戴。
回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李盛兰以及像她一样无私奉献的普通人民,他们的贡献成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家园的中坚力量。
李盛兰的故事至今还在人们中间口口相传,她那充满爱国情怀的举动,无疑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生死存亡关头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