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汉文帝艰难胜出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3-18)490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三)

在汉文帝赶赴长安称帝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番推辞:

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

愿请楚王计宜者,寡人弗敢当。”

还是代王的文帝说,我才疏德薄,不敢当皇帝,大家还是请楚王来当皇帝吧。

后来群臣请汉文帝立皇太子的时候,文帝又做过一番推辞:

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体。

吴王于朕,兄也;淮南王,弟也:皆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

他说:楚王,是朕的叔父,年高德劭,具有丰富的阅历与经验,对治理国事了如指掌。

吴王、淮南王与朕是兄弟。他们都是秉德以辅朕。

所以朕要是死了,皇位就应该交给楚王或者吴王、淮南王这样有德之人!

虽然我们都知道汉文帝这几番推辞是在做样子,做不得数。

但文帝辞让的内容还是能让我们看到一些关键事实。

首先,齐王一系已经彻底出局了,所以即便文帝只是做做样子,也绝口不提齐王。

其次,琅玡王刘泽也已经出局了,毕竟琅玡王不是刘邦近亲,和刘邦血缘关系太远。

立琅玡王为皇帝等于是另立新的道统,这动静也太大了,太不可控,不在考虑范围。

但接下来的楚王、吴王、淮南王都和还是代王的文帝一样是众臣的考虑对象。

这其中又以楚王呼声更高,对文帝威胁更大。

楚王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弟,在还没出局的4个刘氏王中年纪更大,资历最老。

郎中令贾寿使从齐来,因数产曰:“王不早之国,今虽欲行,尚可得邪?”

具以灌婴与齐、楚合从状告产。

郎中令贾寿出使齐国回来后向吕产汇报时,明说灌婴已经和齐国与楚国“合从”。

这说明齐王举兵反吕之事,楚王也有参与。

但在官方史料里却没有任何楚王明确参与反吕军事行动的记载。

我们猜测齐王举兵肯定会通知楚王,楚王多半有表态支持。

不过楚王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不肯实际派兵给齐王抬轿子。

不管楚王有没有出兵,他毕竟举起了反吕旗帜,在大义上就比其他诸侯王更有称帝的名分。

而且他的儿子刘郢客此时在京城当宗正。

宗正顾名思义就是刘家这一个大宗族的家长,掌管所有皇室亲属事宜。

这个官说大不算特别大,但是在刘氏皇族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

也就是说楚王在京城也有分量很重的支持者可以发出声音。

正因为楚王刘交有这么多优势,汉文帝直到登基后仍然将其视为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楚王刘交更大的劣势是他不是刘邦的儿子,他一旦当皇帝,皇位就脱离了开国皇帝的后裔,不太合宗法。

可是如果要提宗法,当今圣上更符合宗法,惠帝的儿子们也很符合宗法制的规矩。

何况我们万不可忘了一点——楚王刘交是太上皇刘太公的嫡子,也许还是嫡长子。

刘邦只是庶出,刘交又曾被立为太上皇(

见链接:《太上皇》

)。

即便从宗法角度,刘交完全有资格以太上皇一系的身份继承皇位。

军功元老们决定废后少帝,把惠帝儿子全部打为非法。

这说明他们并不在乎破坏一切规矩,所以楚王非刘邦一系不算什么大问题,不是影响群臣选择新皇帝的关键因素。

真正让楚王出局的核心因素恐怕源自他的政治倾向。

元王既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

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于郢客与申公俱卒业。

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

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

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

根据史料记载,楚元王刘交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儒家支持者。

他本人非常喜欢《诗经》,还喜欢写诗,他任用的重臣也多为儒家。

楚王一旦登基,必然会大肆重用儒家士人,而军功元老则在大力推行“长者政治”。(

见链接:《长者政治》

可见楚王的班子和军功元老必然在治国方略和人事战略上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和分歧,楚王也只能就此出局。

资历最老的楚王出局了,接下来资历第二老的就是吴王刘濞。

不过吴王刘濞同样不是刘邦的儿子,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多特色。

因此他的顺位得往后排,只有楚王、代王、淮南王等三人都有明显缺点无法被拥立后才会考虑他。

因此楚王出局后,皇帝人选优先在代王和淮南王之间选择,淮南王成为代王接下来的主要竞争对手。

淮南厉王长,高帝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

高帝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美人,厉王母也,幸,有身。

赵王不敢内宫,为筑外宫舍之。

及贯高等谋反事觉,并逮治王,尽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

厉王母亦系,告吏曰:“日得幸上,有子。”

吏以闻,上方怒赵,未及理厉王母。

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不肯白,辟阳侯不强争。

厉王母已生厉生,恚,即自杀。

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其母真定。

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儿子,他的母亲原是赵王张敖的美人。

刘邦回师路过赵国首都邯郸的时候,张敖把自己的美人献给了老丈人。

刘邦与其春风一度后一发即中,美人怀了刘邦的龙种生下了刘长。

但是第二年贯高等赵国重臣谋逆事发,赵国君臣一大批人被捕,刘长生母也被逮捕。

刘长的舅舅曾经想借刘长这个小皇子向刘邦求情,可惜刘邦当时正在气头上,不肯放过刘长母亲,刘长母亲只得自杀。

刘长毕竟是刘邦的儿子,刘邦随后还是很爱怜他,让吕后当他的养母,后来又封其为淮南王。

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

由于吕后是淮南王的养母,后世普遍认为这是淮南王没有被选择的重要原因。

但淮南王刘长身世悲惨,母亲自幼身亡,养母是吕后这些背景某种意义上也是优势。

因为随着吕家被清洗,淮南王就失去了大部分母舅外戚,这无疑是军功元老最看重的。

所以最终让淮南王出局的因素,恐怕少不了淮南王本身的性格和作风。

从后面淮南王的各种事迹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桀骜不驯,行事骄纵且毫无顾忌的狠角色。

当时的军功元老多半会觉得,这样的角色一旦当皇帝,我们只怕要天天陷入伴君如伴虎的痛苦境地。

就这样,淮南王也在大位争夺战中出局。

此时,代王刘恒作为刘邦还活着的年纪更大的儿子,成为了新皇帝的最热门人选。

但是拥立一个成年的有自己完整班底的新皇帝无疑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军功元老们还需要仔细考察,反复权衡。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于今见在,最为长。

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周勃为首的群臣对代王的评价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代王母家薄氏是君子和长者,

然后是代王是高帝还活着的儿子中年纪更大的,

最后是代王平时孝顺母亲,为人和善,大臣安宁。

仔细看这三个评价,代王的高帝活着的儿子中年纪更大者身份最不重要。

这只是一个舆论点缀,因为要讲嫡庶长幼的宗法规矩,轮不到代王上桌面。

对代王本人的第二个评价说的是他当儿子很孝顺,很明显,这个评价是用于衬托的。

所以,代王被选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军功元老都觉得代王母亲薄氏和薄家人都很不错。

尤其薄家人都很赞同长者政治,更符合军功元老们的诉求。

高祖薄姬,文帝母也。父吴人,秦时与故魏王宗女魏媪通,生薄姬。

…及诸侯畔秦,魏豹立为王,而魏媪内其女于魏宫。…

汉使曹参等虏魏王豹,以其国为郡,而薄姬输织室。

豹已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诏内后宫,岁余不得幸。

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约曰:“先贵毋相忘!”

薄姬的身世也颇为曲折,她本来是魏王豹的后宫美女。

后来魏王豹被汉王打败,薄姬也跟着被汉王收入后宫。

但是薄姬的长相大约也就一般般,汉王把她收入后宫后一直都没临幸她。

好在薄姬为人不错,结识了俩好闺蜜,还和人约定,咱仨谁先富贵了可不能忘了姐妹。

已而管夫人、赵子儿先幸汉王。

汉王四年,坐河南成皋灵台,此两美人侍,相与笑薄姬初时约。

汉王问其故,两人俱以实告。汉王心凄然怜薄姬,是日召…遂幸,有身。

人俩闺蜜都比薄姬长得好看,这共富贵的约定就是给薄姬用来占便宜的。

有一次俩闺蜜一起伺候刘邦,记起誓言就和刘邦推荐了薄姬,刘邦也就顺势临幸了薄姬。

没想到薄姬命好,一发即中,生下了刘恒,

岁中生文帝,年八岁立为代王。

自有子后,希见。高祖崩,诸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

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刘恒在八岁时被封为代王,薄姬自然母凭子贵。

有趣的是,由于薄姬不咋漂亮,所以很少见到刘邦,反而由此因祸得福。

刘邦死后,其他受刘邦宠幸的妃子都被吕太后幽禁深宫,薄姬却得以出宫跟着儿子到代国当了代太后。

从薄姬的经历来看,她出身寒微,本人又很低调,同时也很有人缘。

薄太后以为母家魏王後,早失父母,其奉薄太后诸魏有力者,

於是召复魏氏,赏赐各以亲疏受之

而薄姬更大的优点还在于她母家单薄,家里只有薄昭一个弟弟。

后来薄姬成为太后,曾到处去寻找母家魏氏。

但毕竟魏氏与薄姬关系疏远,常年不见面,很难作为彼此互信的家族抱团干政。

不光代王母亲薄姬出身寒微,家族势力单薄,代王本人的王后窦氏一族也有同样的特点。

从现有史料可以看出,功臣集团迎代王之时,他们只知窦后孤身一人,没有父母与兄弟姐妹。

窦后被立为皇后后,一度寻到了自己幼时走失的兄弟窦长君、窦广国。

绛侯、灌将军等日:吾属不死,命乃且县此两人。

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复效吕氏大事也

於是乃选长者士之有节行者与居。

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

窦皇后刚刚找到俩兄长,周勃、灌婴两人就警觉起来。

他俩表态绝不能让这二人有师傅宾客,培养出自己的势力。

于是周勃和灌婴派人牢牢看着两人,让两人此后只敢夹着尾巴做人。

从窦氏当皇后之后,军功元老们对她流落民间两兄长的万般防范可以看出:

代王后窦氏孤身一人的家族现状绝对是他们挑选新皇人选时的重点考察因素。

最终窦氏一家仅三人为侯,而且还是在景帝时才受封,可以看出眼下的窦氏家族势力确实很单薄。

薄氏和窦氏两家均是单薄之家,不会形成类似吕氏集团那样的势力。

这一方面限制皇帝的野心,另一方面限制外家侵夺 *** 权力。

此种局面非常有利于军功集团保持对朝廷权力的垄断式掌控。

可以说,母家与皇后一族的低调、寒微是代王得以被选中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代王本人的素质也必然是重点考察对象。

因为单论母家单薄,母家已近乎死绝的淮南王和代王相比也不落下风。

但淮南王那飞扬跳脱、想一出是一出的个性足以让群臣担惊受怕。

刘恒代王时期的经历史料很少,不过我们从其称帝后的丰富经历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

这是一个非常善于忍耐,非常能承受批评,非常能吃亏的人。

我们经常说吃亏是福,这在刘恒身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体现。

皇帝拥有无比巨大的权力,如果皇帝像 *** 小说里的男主角一样一点亏也不肯吃,那他的臣属将没有任何安全感。

这样的人物很容易更先出局。

而后来的汉文帝刘恒是一个面对小亏从来都一笑而过的人,这种个性早已深入人心。

这或许是他能在这场皇位争夺战胜出的决定性因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3/587385.html

“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汉文帝艰难胜出” 的相关文章

为什么说明朝亡于万历?他到底做了哪些事?

为什么说明朝亡于万历?他到底做了哪些事?

话说当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说明朝亡于万历?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蜀汉统一天下刘禅会是明君吗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蜀汉统一天下刘禅会是明君吗

还不知道:如果蜀国统一,刘禅会被视为明君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豪雄迸发,天下英雄逐鹿大江南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时势,孙家三代占据江东,天险护佑,民意顺遂,落魄皇室刘备知人善用,从微末之中崛起,占据富饶的巴蜀之地,国富粮食足。天下三分,孙刘联合...

邓方: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邓方: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邓方(?~221年),字孔山,荆州南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随刘备入蜀,后任庲降都督,卒于任上。邓方是蜀汉第一任庲降都督,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邓方是南郡人,后出仕刘备,任荆州从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自古伴君如伴虎,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郭子仪(691—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他不仅长相魁梧、面貌英俊,就是现在流行语所说的帅呆了酷毙了,还是一个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之人,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过官。据传他遇难时李白救过他,尔后两人相交为友...

项羽如果过江回到江东 项羽最后还能翻盘吗

项羽如果过江回到江东 项羽最后还能翻盘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西楚霸王”项羽过了江东,是否可以翻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楚霸王”项羽被人广为人知的缘由,多数来自于他与虞姬在困境下双亡的各种改编,以及赞颂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情怀之深切。向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倘若不是在历史进程中留下多么浓墨重彩地一笔,那么...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莲英是宦官,为何会被慈禧宠信一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言有一次,洋人问李莲英“你一个太监,为何慈禧离不开你”,李莲英还没回答,慈禧就对李莲英说道“小李子,哀家需要牙签”。李莲英慌忙从衣兜里掏出来一根牙签,接着慈禧又需要掏耳勺,修指甲的剪刀,还有...

吕布作为三国第一猛将 吕布的师傅究竟是谁

吕布作为三国第一猛将 吕布的师傅究竟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布被评为三国第一猛将,那么他的师傅是谁?为何他能所向无敌?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事实上,吕布之所以能够在三国所向无敌,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懂了这三个原因,也就明白吕布的师傅究竟是谁了?吕布若问三国中,谁的战斗力最强,那么答案毫无疑问是吕布,...

贾诩被任命为太尉后,孙权为何要笑?

贾诩被任命为太尉后,孙权为何要笑?

孙权是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整个封建王朝,三国时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乱世。不过,常言道“乱世出英雄”,的确,在这块政治燃烧战场,很多名流大家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在三国舞台,谋士、将星如璀璨星河,难以计数,倘若问你谁是智谋第一,谁又是武功第...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