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落凤坡死的人是诸葛亮,庞统能打得赢司马懿吗?结果不言自明
尽管我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人们却热衷于将各路英雄人物进行比较,以评判他们之中谁的功绩更为卓著,谁更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这种讨论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我们却沉浸在这种“斤斤计较”中无法自拔。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与吕布究竟孰强孰弱?如果前去营救刘禅的是关羽,那么他是否能够像赵云那般七进七出?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远去的今天,我们又不禁思考,如果诸葛亮和庞统互换命运,那么他们与司马懿之间较量的结局又是否会有所改变?
不为人知的“男主角”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除了各国武力的均衡以外,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便是各国都有自己的“首脑”。魏国的司马懿,吴国的周瑜,蜀国的诸葛亮等,他们每一个人都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所效忠的主公殚精竭虑。
他们之间虽未曾刀剑相向,但却也打了一次次无形的战争。虽然三国之间的较量在那一段时间连连上演,但国内的内斗也是喋喋不休。在东汉末年,还未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时,刘备便与刘璋上演了一出“同宗兄弟断手足”的戏码。然而如果我们透过战争表面去看,便会发现里的男主却不是刘备,反而是隐藏在背后的庞统。
作为刘备身后的男人,庞统可谓是为了这个男人殚精竭虑。然而也正是这个男人才让庞统不仅仅只是庞统,而是成了三国中的凤雏。
大智若愚,一个就算是称赞别人,别人也会不高兴的词语,用在年轻时候的庞统身上可谓十分贴合。
早年庞统为人纯朴,别人都是财不外露,他却是“才”不外露,未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唯有作为叔叔的庞德公会对他另眼相看。
也正是庞德公将庞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称二者为卧龙凤雏。
随着时间的流逝,庞德公发现,若不让庞统被大众所承认,那么他是很难在这乱世有所作为的。毕竟在中国与自身实力同样重要的是人脉。没有机会便去制造机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庞统与司马徽相遇了。
当时的司马徽乃颍川郡名士,最擅长的便是这鉴人识才。庞德公以为让此人来为庞统正名,比自己满乡县里夸赞庞统要实际的多。
就这样弱冠之年的庞统便在庞德公牵线搭桥后去拜见了他。巧的是在两人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叶,庞统便坐在树下与其交谈,将叶子上的脉络比作为了当今天下的局势,认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能身处两脉交织之处,那必定能成为划时代之人。
司马徽没想到这看起来如此蠢笨之人竟能有此等觉悟,便对其刮目相看。司马徽从树上下来后,两人坐而论道,直至深夜。
经过这一晚,大家便逐渐的听说司马徽对其评价颇高,庞统也从此时开始,被众人所熟知。
再到后来的赤壁之战前一夜,因得知曹军不善水上作战,庞统便假意投敌,让曹操相信铁索连舟才是取胜的关键,便才有了后来的火烧赤壁。
赤壁一战,孙刘联盟击败了曹军,后来周瑜又打败了曹仁占领了江陵。因庞统功不可没,便授予了庞统功曹一职。但后来,周瑜在攻打西川的前夕却病死床头,本以为能大展拳脚的庞统就这样又再一次被埋没。
最后以临时的身份担任耒阳县令一职。但庞统想做的并不是安稳的县太爷,才无处可用便整日荒渡,落得一个被罢免的下场。
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此时东吴鲁肃却给刘备写了一封信,明示庞统非百里之才,却在暗指庞统心向刘备,希望刘备能够收下这一谋士。加之诸葛亮的力捧,刘备便顺理成章的收下了庞统,至此“卧龙凤雏”集结完毕。
刘备背刺,凤雏落
刘备在诸葛庞统的扶持下,在赤壁之战之后便一直攻城占地,加上刘备夺取荆州,一时间名声大噪。此等功绩自然也引起了另一人的注意,那边是刘备的兄弟刘璋。
身为刘备同宗兄弟的刘璋当时占据着益州,理应有一定的战力,但事实上却是败绩累累。当时的益州,外有曹操这个外部威胁,内有张鲁这个内部隐患。
在此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刘璋逐渐被眼前局势蒙了眼,将刘备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然而这个稻草非但没有救命,反而将他压垮。
得知益州现状之后,按照刘备的授意,庞统便联系了刘璋的部下张松,法正。明面说是希望刘璋能够接刘备进城,以解益州现有的燃眉之急,实则却打着偷家的打算。
甚至在进益州之前庞统就已经提出了直接杀死刘璋,征伐川蜀的计划,但此时刘备并不认同,因为他怕刚进益州地区的时候并不是好时机,此等做法会有悖于人心。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刘璋部下的张松却认为刘备才是贤明之主,便私下建议刘备和庞统去代替刘璋。而后张松的意图暴露,被刘璋斩首,这也成为刘备和刘璋争斗的导火索。
最终在庞统连环计的助力一下,刘备成功将刘璋赶出了益州,但这也为庞统的意外埋下了隐患。
然而庞统的落幕,其主要作用的并不是刘璋,反而是他倾尽全力效忠的主公刘备。
涪城之战告捷,刘家军个个都欢欣鼓舞。为了庆祝此次大捷,刘备便举行了一场宴会,可没有想到这场宴会却给刘备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宴会上,庞统一反常态,大放厥词,破口大骂着刘备的不忠不义。我们都知道刘备的仁义之君的称号是在称王之后才被赋予的。我们只听说过有借无还的刘备,从不认得什么仁义之君。
所以当庞统真正刺破刘备时,尽管他也极力辩解,但大家却都心知肚明,他的解释在各种事实面前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伴君如伴虎,更何况庞统一脚踢到了老虎的 *** 上,那他的结局不言而喻。
而后刘备假借关心之名,将自己的白马给了庞统,让庞统骑着他的白马带病进攻雒城。在战场上其实是很难看清每个人的脸的,但巧合的是大家都认识刘备的白马。
见一人身骑白马而来,便以为是刘备。于是万箭齐发,马上之人便死在了这场剑雨之中,但那个时候,可能只有刘备知道马上的是那位凤雏吧。
刘备的引路人,蜀国的顶梁柱
刘备失去庞统后,因仁义名声也好,因国家未来也罢,定是伤心不已,即使这个人是因自己而死。庞统的顶撞并不能让刘备狠心舍弃,毕竟他的计谋手段都是刘备所必需的。
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刘备身边本就拥有一个卧龙,而此人才是刘备真正所需要之人。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之人,也是刘备战前托孤之人,真正的让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摇身一变,成了蜀国主公。出师表,空城计,木流牛马,孔明灯,指引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便没有蜀国,没有这三国争霸。
然而在庞统、关张马等人相继离世后,诸葛亮一人承担起了复兴蜀汉的重任,不仅在内忧外患之际亲率北伐,更是用一次次的用兵于神的妙计,为蜀汉续上了一口气息。
只可惜,在数次的与司马懿的交锋中,诸葛亮虽然在用兵和部署上胜得对方一筹,可在运道上败下阵来,上天总不站在自己这一方。任何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正是缺乏了这天时诸葛亮最后才会积劳成疾,郁郁而终。
跨越时空的较量
若刘备当时没有选择诸葛亮,反而选择了庞统,那么他是否能够击败司马懿,让蜀国成为三国最后的赢家呢?
这就不得不去说他们的对手司马懿了。魏国最后能够统一三国,司马懿可谓是功不可没。
提到司马懿人们往往所想起的便是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切磋,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便是这三国后期司马懿所发动的高平陵事变。
在魏明帝驾崩后,司马懿与曹爽成了托孤大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曹家的江山不需要一个外人来指指点点。
在曹爽继位,司马迁遭到排挤,甚至最后成了无实权的太傅。但最后司马懿趁着曹爽离开洛阳期间,发动政变,从此曹魏的军权落入司马懿手中。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的稳重与计谋的高超。虽战胜诸葛亮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这份沉稳是庞统所不可及的。
庞统也正是因为他的急性子和率真,才落得最后的下场。反观司马懿在受到排挤的时候选择忍辱负重,等时机合适时才会进行反击。这便是庞统与之相比的劣势。
然而,不以成败论英雄。庞统与诸葛亮各自具有独特的地位与贡献,无法相互替代。正如诸葛亮的七星灯无法再次点燃,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在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个庞统,总有一个诸葛亮,总会有一个司马懿,是最后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