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背后的神秘家族
1865年,在普鲁士邦首府柏林西北的一个叫普里茨瓦克(Pritzwalk)镇的毛纺厂里,来了一个16岁的学徒,他叫埃米尔匡特(Emil Quandt),故事从这里开始。
埃米尔人帅脑子机灵,某种意义上和还俗后当反革命的朱元璋类似,很快从小工变成了正式店员,又升为销售经理,获得了负责人的青睐,招他当了上门女婿。
等到他的老丈人去世,埃米尔联合小舅子买入了这家工厂超过半数的股份,掌握了实权。这时正是德国起飞的时刻,随着德意志统一和普法战争的胜利,第二帝国开始了军事化,军服的需求猛涨,这些都是 *** 订单,所签的合同都是红头文件。到了二十世纪初,匡特家族已经控制了三家大的纺织厂,基本上垄断了这个行业。
埃米尔的身体不太好,开始出现了各种慢性病,于是把自己的刚毕业的儿子君特(Günther Quandt)从柏林召回,开始入手家族生意。
(埃米尔和君特)
君特出生于1881年,他年轻胆子大,抓住了一战前的契机,让家族产量增加了4倍。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本想着6周结束的战争打了4年,最后德国自己崩了,《凡尔赛条约》更是让德国上上下下都背上了巨额赔款,成为所有德国人的切肤之痛。
德国开始了恶性通货膨胀,但是对资本家来说,这反而是一种极为有利的条件,他们可以拿着一钱不名的帝国马克去还债。君特成功的抓住了这次机遇,成为了之一次世界大战的实际获利方,通过贷款先买后卖了德国毛纺集团30%的股份,最终获利4500万马克。
魏玛共和国初期,钱是没用的,有了钱要尽快投资,否则就会贬值。君特力排众议,让匡特家族从纺织业转向了重工业和军工业,他们收购了蓄电池厂股份公司(AFA)的大量股份,之一次买下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
1930年,君特当选为德意志武器和弹药厂的监事会主席,旗下拥有毛瑟枪工厂,让匡特家族从生产军服变成了生产武器。
1933年,君特加入了纳粹党,并认识了影响他后半生的人,那位瘸腿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
(佩戴纳粹党徽的君特)
1939年战争爆发后,君特被任命为第三帝国国防经济部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旗下的AFA工厂为德国海军潜艇提供了几乎所有的蓄电池,并参与了V系列导弹的研制活动。
1941年,君特抽空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制药厂,比克古尔登股份公司,这是后来的世界化工领域大佬阿尔塔纳集团的前身。可想而知,匡特家族的工厂也随着德三军队的前进而开始到处建厂,吸收了占领区的劳工进行艰苦的劳动,这导致了纽伦堡审判时君特被判“反人类罪”。
但是到了1946年12月,君特被撤销了指控,美国人也不傻,现在德国一片废墟,与其争个虚名,还不如让真正的企业家赶紧回来做事。
当然,这里面的是非曲直,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君特的律师团就找到了一个非常绝妙的借口,那就是戈培尔博士。
时间回到1918年,37岁的君特丧妻了,他的妻子安东尼(Antonie)因病早逝,年仅34岁。2年后,君特再婚,这次的结婚对象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小妞,当时才19岁,名叫马格达(Magda),她娘家的姓并不重要,后来人们更多的记住的是她婚后的那个姓。
(君特和他的新婚妻子)
马格达当时比君特的两个儿子大不了多少,她长得非常漂亮,让老君特一下子绷不住了,马上向她求婚,马格达考虑了三天,同意了,成为了企业家夫人。
但是婚后生活并不是如晋江小说那样浪漫和 *** ,老君特有着德国人普遍的抠门、无趣,做事一板一眼,和年轻小妞的生活完全格格不入。
他们的儿子名叫哈拉德(Harald),出生于1921年,然后马格达就觉得自己已经尽到了义务,开始放飞自我,找了一个美国情人,名叫埃内斯特。
这个小埃也不是一般人,是当时美国总统胡佛的侄子。
1929年,马格达最终和君特离婚,离婚后小埃跪地求婚,马格达有些犹豫,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答应这个美国人,这时,她的一个闺蜜告诉她,柏林体育馆里有褐衫队在演讲,咱们去听听散散心吧。
在体育馆,一个瘦小又瘸腿的男人声嘶力竭的 *** 演讲,台下的马格达听入迷了,QTMD德国企业家吧,QTMD美国小侄子吧,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男人。
他就是约瑟夫戈培尔博士,未来第三帝国的宣传部长。
(戈培尔夫妇和哈拉德匡特)
俩人婚后其实也并不幸福,戈培尔博士的婚外情甚至闹到了希特勒面前,但是马格达被冠以“戈培尔”的夫家姓而闻名于世,她被授予了金质纳粹徽章,被誉为是德意志母亲。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戈培尔夫人的金质勋章)
1945年5月1日,在毒死了自己的六个孩子之后,戈培尔夫妇自杀,电影《帝国的毁灭》中夫妻双方向对方开枪的场景当然是演绎了。
(电影《帝国的毁灭》戈培尔夫妇自杀)
正是因为君特的曾经的妻子后来变成了戈培尔夫人,这让君特的律师团队有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因为戈培尔拿哈拉德的抚养权做筹码,逼迫他加入了纳粹党,他们甚至把君特描绘成了一个“受苦难的单亲爸爸”的形象,成功挽回了荣誉,并获得了大众的加分。
(哈拉德匡特和戈培尔夫妇以及他们的6个子女)
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发行新的马克以取代已经成为废纸的帝国马克,这如同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通货膨胀一般,再次让匡特家族交了好运,投资者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减轻债务,手中的实体产业反而会大幅升值,随后,随着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朝鲜战争,匡特家族又一次发了。
君特有三个儿子,和前妻生的两个儿子,长子赫尔穆特(Helmut),20岁的时候因盲肠炎离世;次子赫伯特(Herbert),从小眼睛不好,几乎是个盲人;三子哈拉德(Harald),母亲身上有着太多的纳粹色彩,长大后还加入了国防军。
(从左到右分别是:哈拉德、君特、赫伯特)
君特很纠结,不知道该选择哪个儿子来继承家业。1954年,君特在出差途中突然离世,按照遗嘱,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AFA公司和参股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交给了赫伯特,金属加工企业则交给了哈拉德。
1955年,一家很不入流的汽车厂进入了匡特兄弟的视线中,这家企业名叫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Bayerische Motoren Werke),1956年公司财报显示亏损600万西德马克,但是股价却上涨到180%,形似骗子公司,大家都靠着画ppt骗韭菜的钱活着。兄弟二人想要收购这家毫无竞争力的公司,哈拉德提出增持奔驰的股份,借奔驰的手收购,这样可以保证自己没有太大的风险,赫伯特则决定孤注一掷,直接收购,在当时,没有人能够认为这家简称为BMW的公司能够起死回生,甚至银行都拒绝贷款,认为这是肯定要沉没的投资。
赫伯特顶住压力,最终完成了独自对BMW的收购,在1969年实现了绝对控股,时至今日,宝马背后的控股人依然是匡特家族,这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家族,百余年时间里,从来不让自己家族的姓氏作为产品商标或企业名称,并尽量避免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
最后说说各自的结局。
哈拉德1967年因飞机失事而去世,留下妻子英格(Inge)和五个女儿,经过艰苦的分家谈判,英格获得了车厢、金属、弹药厂、戴姆勒-奔驰等行业的股份,1974年英格把全部戴姆勒-奔驰的股份出售给科威特国王,一次套现10亿马克,震惊了整个世界。
1978年英格去世,五个女儿成立了哈拉德匡特控股公司(Harald Quandt Holding),维持着手下产业的增值。
赫伯特有着三段婚姻,留下六名子女,他留下遗嘱,把自己旗下的产业分给三任妻子和六个子女,其中宝马的经营权和控股权全部留给了第三任妻子约翰娜(Johanna)和她的一儿一女。
(从左到右分别是:斯特芬、约翰娜、苏珊娜)
1982年赫伯特去世,约翰娜去世于2015年,现在大女儿苏珊娜(Susanne)和二儿子斯特芬(Stefan)依然是站在宝马背后的神秘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