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4年正月初一,曹雪芹躺在家中的破席上
1764年正月初一,在王公贵族们的鞭炮声中,躺在家中破席上的曹雪芹,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家中再无银两给他喝一口粥或吃一粒药。这位闻名中外的文学巨匠艰难地留下:“书没写完,死不瞑目”的遗言后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部让曹雪芹死前都在牵挂的书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的初稿叫做《风月宝鉴》,是曹雪芹30岁左右时所作。
写作期间,曹雪芹隐居在西山,十多年来,曹雪芹将《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才终于写成了如今的巨著《红楼梦》。
有人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自己的真实经历而改编的,因为为书中贾宝玉的生活,简直就是曹雪芹12岁前的生活写照。
曹雪芹出生在江宁,幼年时作为一个富贵人家的小公子,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曹雪芹的祖父,曾经做过康熙帝的陪读。
据史料记载,康熙帝曾经六次南巡,有四次都是住在曹家的,可想而知曹家在当时的声望如何。
就如同贾宝玉一样,曹雪芹小时候非常的淘气,他不喜欢科举考试,也不想去读什么四书五经。
不过,曹雪芹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纨绔子弟。
因为家族的风气好、修养高,这样的环境下,曹雪芹即便不喜欢读四书五经,兴趣也在戏文,诗词,曲赋上,另外对美食、医药、茶道也颇有见地。
但是父亲对他期望颇高,认为他的爱好都是不务正业,于是将他送到私塾去严加看管。
每次曹雪芹不服管教,父亲总是要惩罚他。
好在祖母疼爱他,每次都护着他。
所以,曹雪芹的早年的生活还算是清闲悠乐。
但是伴君如伴虎,雍正即位第五年,曹雪芹刚13岁,家中从官的长辈就因“织造亏空”、“骚扰驿站”、“财产转移”等罪名被削去官职,打入大牢,曹家被抄家。
就这样,曹雪芹随家人去往北京,自此家族没落,日渐衰微。
曹家迁往北京后,再不像从前那样挥金如土,甚至连平时的日常开销都非常拮据,迫不得已要典房卖地。
曹家的大起大落,就如从天堂跌到地狱,曹雪芹将说不出的苦楚都悉数咽下。
雍正末年,曹雪芹已经长大成人,渐渐的他扛起了家族的重担。
曾经最厌烦官场虚伪的他,在经历了这一次的变革,仿佛一下长大,开始去内务府和宗学谋差事,也广泛结交政商名流和知己前辈。
曹雪芹开始勤学苦读,想重振曹家。
可是,因为是罪臣之后,曹雪芹一直郁郁不得志。
好长一段时间,曹雪芹都过得穷困潦倒。
为了维持生计,曹雪芹不得不以写故事和卖画为生。
后期,他也是靠着这两个经济来源和亲友的资助生活的。
或许是对自己一生的感慨,也或许是想将故事留下来,曹雪芹开始写《红楼梦》。
生活上的不尽如意,在他写作时可以暂时疏解。
到了曹雪芹40多岁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更加贫困不能自持。
举家老小过着“食粥酒常赊”的日子,曹雪芹此时仍然没有放弃写作,笔耕不辍。
可是在他48岁的那一年,遭受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这远比家族没落,更让曹雪芹难以接受。
他年幼的儿子重疾缠身,因无钱医治而亡。
没有什么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死去更加痛苦,何况曹雪芹白发人送黑发人,何堪回想啊。
处理好儿子的身后事,曹雪芹终于坚持不住,一下子病倒了。
心灵上的打击往往更加致命,曹雪芹的病不仅不见好转,还一日比一日严重,不能继续写作。
这对于几近破败的曹家可谓是雪上加霜,别说抓药的钱,连买米的钱都拿不出来了。
1763年,曹雪芹躺在家中的破草席上,又饿又冷,病魔缠身,在悲痛与绝望中离开人世。
临终前,曹雪芹仍惦念未完成的《红楼梦》,红楼不完,死不瞑目。
然而,纵有万般不甘,曹雪芹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
曹雪芹的一生可谓是命途多舛,经历过大富大贵,也体会过人世沧桑。
在繁华辉煌里来到人间,却不得以在破败落寞中离开人间,时世摧毁了他也造就了他。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曹雪芹的经历让人惋惜,再优秀的人也只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
曹公虽已故去,文字风骨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