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毛岸英从莫斯科归国,来到延安与毛主席相聚
1946年1月,毛岸英从莫斯科归国,来到了延安的王家坪与毛主席相聚。在欣喜之余, *** 不忘叮嘱儿子:你在苏联上了“洋学堂”,这是不完整的,你还需要在中国读另一个大学!
1936年,在党组织和苏联方面的安排下,毛岸英被送到莫斯科学习和生活。
在之后的一段岁月里,毛岸英刻苦学习,考入了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并作为一名苏联红军的战士参加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二战胜利结束后,毛岸英返回中国和毛主席团聚。
身在延安的毛主席,得知分别多年的儿子即将归国,心情十分激动。当毛岸英乘坐的飞机即将降落的时候,正在患病的毛主席不顾身体不适,冒着严寒亲自去机场迎接,并和毛岸英彻夜长谈。
但同时,鉴于毛岸英久居苏联且受到苏联有关方面的照顾与优待,并没有亲身接触过艰苦繁重的农业劳动,对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也比较陌生。
毛主席便告诫毛岸英,要想了解中国社会,增长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担负起中国革命的各项重任,就必须要上“劳动大学”,也就是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向农民学习,在实践和劳动中经风雨、受考验,方此才能从一名“洋军官”转变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 *** 员。
毛主席的殷切期望,犹如一个个美好的蓝图,在毛岸英的心中绘就。于是,在1946年3月的某一天,毛岸英告别父亲,背上行囊,化名“谢永福”,来到延安著名劳动模范吴满有的家中,和他的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掌握了农业劳动的技巧。
在毛岸英到农村上“劳动大学”的期间,毛主席一直关心着毛岸英,曾把毛岸英在“劳动大学”的“老师”吴满有请到家里,了解毛岸英在农村的表现。
经过几个月的历练,毛岸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模样,当他再次见到 *** 同时,已经完全是一个地道的陕北青年农民形象:身穿灰土布褂子,脸色黝黑,胳膊粗黑,手掌厚茧,身子更加壮实。
看到儿子在“劳动大学”学会了如何劳动,如何和农民相处,毛主席十分满意,夸奖他:“这就是你读‘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毛主席安排毛岸英去“劳动大学”学习,就是希望毛岸英能够通过实践和劳动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国情,倾听人民的呼声,进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改造自我,也改造社会。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在党中央的统一安排下,参加了中央土改工作团,到山西县郝家坡从事土改试点工作,通过几个月的工作实践,毛岸英在给父亲的信中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土地改革谈了很多体会与认识。
随后,毛岸英又前往山东阳信开展土改复查工作。
在此过程中毛岸英同志与人民打成一片,认真调研当地农民的家庭情况和所思所想,并将当时土改工作中的一些不完善之处反映给毛主席和党中央,推动了党的土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毛主席对毛岸英的这段工作经历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与毛岸英交谈时表示:毛岸英在农村的历练让他进步不少,曾经担心的因为在苏联长大而融入不了中国的社会的问题没有发生。并说对于毛岸英来说,在陕北劳动,就是“刚刚启蒙”;参与郝家坡土改呢,也是只“上小学”;搞土改复查,才让毛岸英真正变成一个爱动脑筋、会思考的“中学生”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岸英根据当时党的中心工作的要求,继续到工厂当中进行锻炼和调研,他改进工作作风,和普通工人打成一片,虚心向工人学习,立志当一名内行、懂行的工人,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带领工友们开展文化活动,得到了广大工友的一致赞扬。
工厂和农村这两个“大学堂”,让毛岸英进一步感悟了中国 *** 人的“初心”与“使命”,进一步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当时,毛岸英的舅舅向立三给他写信,想要讲讲“人情”,在长沙谋求一个“厅长方面的位置”。
对此,毛主席和毛岸英予以了拒绝并写信教育道: *** 人的“人情”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而不是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
参考资料:
【1】 汤胜利,毛岸英在回国的日子里,党史博采2001(05).
【2】 韩延明、薛凯洲,毛岸英基层历练调研纪实,党史博采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