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晚清重臣张之洞病重垂危时,给子孙留下遗嘱
1909年,晚清重臣张之洞病重垂危时,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不愧祖宗。望你们勿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清末风雨飘渺之际,张之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足以让后人啧啧称奇。张之洞虽出身于边境地区,但名列全国的科举第三名,出身寒微并不能阻挡他成功的道路。
张之洞虽前半生沉浸于孔孟之道中,但面对西洋学问以及近代工业的引进却可以摒弃保守观念保持理性和实用主义,奠定了我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方向。
据说当年张之洞在获得科举第三名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喜不胜收的激动之情,反而懊恼自己为何无法取得状元。
“平生不做第二人想”是贯彻于张之洞一生的理念,从懵懵懂懂的青年参加科举之际再到为官成为朝廷大员,张之洞都始终坚持着这一理念。
洋务运动时期,大多数大臣都因为未来的形势并不明朗而没有尽心尽责的开办工业,只有张之洞从头到尾的聘请西洋设计师、工厂矿山选址以及指导未来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修建湖广等地的铁路、开办汉阳钢厂、创立湖北织布局以及开设学堂,张之洞的效率和质量都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全中国更优。直到抗战时期,很多部队还在用汉阳铁厂造出来的钢枪。
除此之外,张之洞在思想观念上也足以称得上晚清最开明之一。
戊戌变法时,张之洞非常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于朝廷弊病的看法以及未来改革的措施,他所管辖的湖北一时间甚至还成为了维新派在地方上的大本营。
变法失败后,全国上下都对这些维新派成员冷若寒蝉,唯有张之洞敢四处奔走营救当时被抓捕的“戊戌六君子”。
但张之洞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国家的利益出发,无论是开办洋务还是支持维新从来都没有培养自己的势力的想法。
曾经有人把张之洞比喻成“最能对朝廷产生威胁的人”。但慈禧在听后反而没有升起任何怀疑之心,她比起李鸿章来说更相信张之洞。
张之洞为官这几十年走过的道路都一览无余,他从来不好大喜功也不遮掩自己的过错,因为有错改制无则加勉。
正是因为恪守内心的理念以及坚守世间的正道,张之洞才能在如履薄冰的官场中从来没有出过大错以及不被后人责怪。
毛主席对张之洞曾有极为高的评价,“中国的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