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充斥着大量胡人,他们在唐朝究竟是什么地位?也存在鄙视链吗
唐朝的胡人全体非常壮观,上至卿相,中至文武百官,下至商贾名流、贩夫走卒,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唐朝是一个等级制社会,胡人处于哪个等级呢?
胡人进入汉地早在两汉时期就存在,以归降的匈奴人为主,大多居住于河套、河西地区,也经历过几次内迁。
胡人大规模进入汉地,形成胡汉融合的局面出现在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大批的胡人跟随胡人政权的脚步进入河北、关东、关中、河东、河套、河西地区,形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更大的一次民族融合。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以鲜卑贵族和北方汉族高门为主体,形成了占据社会上层位置的门阀世家大族。
唐朝继承了北朝的基本格局,但又融入了突厥、契丹、吐谷浑、铁勒、回纥,以及西域诸国,乃至高句丽等各民族,这些民族主要分布于唐朝北部地区,被史学家称为“杂胡”。
唐宋之间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唐朝是古代最后一个以豪门士族集团为政治核心的等级制社会,而从宋朝开始,历史进入了以庶族阶级为核心的平民政治时代。
所谓“豪门政治”就是指世家大族凭借门第拥有与生俱来的特权,比如,他们的子弟出生就可以拥有爵位、职衔,并享受相应的俸禄。他们自幼可以读贵族学校,不用经过科举就可以进入官场;他们升迁的速度也比一般人快得多;他们还可以在豪族内部通婚,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资源。
所谓“庶族政治”就是指天下不再以门第出身作为入仕的标准,所有人“生来平等”,想入仕只有科举一条路。官员们的子弟,甚至贵戚都不再拥有门荫、世袭的特权,从此姓氏只能代表祖上曾经的光辉,而不再普照后世子孙。
那么,胡人进入大唐之后,他们的地位如何呢?
之一类胡人:以鲜卑贵族为代表,他们沿袭了北朝门阀家族的荣光,成为大唐的豪族。
隋唐承继于西魏、北周,他们的豪门政治也来源于宇文泰创建的“西魏八柱国”,包括西魏皇族元氏、北周皇族宇文氏、隋朝皇室杨氏、唐朝皇室李氏,都是其中的一员。
其中元氏、宇文氏都是鲜卑族,也有人说杨氏、李氏都是鲜卑胡人,冒姓了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除此而外,比较出名的还有独孤氏、豆卢氏、丘穆陵氏、尉迟氏、步六孤氏、贺赖氏、贺楼氏、勿忸氏、长孙氏等等。
您可能会很奇怪,这些姓氏我们怎么很少听说呢?原因很简单,他们都起了汉姓,甚至冒姓了汉姓豪族。比如元氏,原本是“拓跋氏”。
再比如,豆卢氏后来改姓“窦”,有人据此推测,李世民的生母窦氏其实就是豆卢氏胡人。
相同的情形,独孤氏改姓了刘、李、高、杨、韩,隋文帝时期的重臣高颎就是独孤氏;丘穆陵氏改姓了穆、步六孤氏改姓了陆、贺赖氏改姓了赖、贺楼氏改姓了娄、勿忸氏改姓了于(唐初宰相于谨就出自这个家族)。
再比如,杀害章怀太子李贤的丘神勣,丘氏出自鲜卑“丘敦氏”。
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太原王氏,这个家族最早出自秦朝大将王翦,但由于南北朝时期胡人冒姓,出现了“乌丸支”等无法考证的现象。
这批最早进入汉地的胡人,经过二百年左右的演变早已经汉化,加上他们有意识地清除身上的“胡人标记”,后人当然无法识别他们的起源了。
这批胡人最早还能占据大唐政治圈的核心,后来其中的绝大多数也慢慢退出了大唐顶级豪门的序列。比如豆卢氏,李渊的女儿万春公主嫁给了豆卢怀让,唐玄宗的女儿卫国公主嫁给了豆卢建,唐睿宗最宠爱的贵妃就是豆卢氏,但豆卢家族跟五姓七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再比如于谨的后人于琮,此人虽然还能凭借门荫入仕,但一直得不到升迁。时值唐宣宗公开海选驸马,好友郑颢劝于琮说:“你能放得下面子当驸马吗?这是一条捷径。”
于是,于琮不顾世人的耻笑,“卖身”参加海选,最后娶了唐宣宗的女儿广德公主。
总之,这一类胡人以鲜卑族为主,大体上还占据着唐朝贵族的身份,但总体上处于没落的趋势,远不及五姓七望。
第二类胡人:以突厥、西域诸国贵族为代表,成为大唐帝国的末流贵族。
唐朝建立后,与突厥、契丹、吐谷浑、回纥、吐蕃、高句丽等政权长期战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大多被唐朝消灭,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胡人贵族归附大唐。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阿史那氏、大贺氏、论氏等,他们都是这些政权的王族、部落酋长,归附大唐后,一部分人娶了公主、郡主、县主为妻,成为外戚。比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这些家族后来也都改姓了汉姓。
还有一些没有与皇族通婚的胡人,他们往往被赐国姓,并入大唐宗室族谱,其中数量最庞大的就是契丹王族。
比如,中唐名将李光弼,他就是契丹人,其父李楷固、外祖父李楷洛都是契丹贵族。
第三类胡人:以昭武九姓为代表的“杂胡”贵族后裔,成为大唐帝国的庶族阶级。
这一类人数量相当庞大,最典型就是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
昭武九姓原本是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胡族,西汉时期被匈奴人打败,便西迁于中亚一带生活。随着大唐对西域的开发,大批昭武九姓的后人“回迁”大唐,生活在北方地区,以经商、从军为职业。
这个群体相对来说社会地位较低,早年连从军的资格都没有,因为那时候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兵源都来自于关中、关东,豪族子弟可以“加塞”进入五府获得宿卫的资格。
就是这个原因,安禄山早年只能经商,没法从军。后来情况发生了转变,大唐从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兵源“就地取材”,身处边境的胡人家族开始大量进入军界,形成了“军人世家”集团。
中唐时期的安禄山、安思顺、李光弼、史思明、高仙芝、乌承恩、仆固怀恩、李怀光、李抱玉等等名将,都是这样的家族。
除了胡人,大量的 *** 士族也加入这个群体,比如王忠嗣、郭子仪都是这种情况。
既然胡人也是分层的,那么胡人之间是不是也存在“鄙视链”?答案很简单,当然有。
像北魏贵族后裔与“杂胡”之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即便第二类和第三类之间也有尖锐的冲突。
当年,哥舒翰与安思顺、安禄山矛盾很深,后来唐玄宗想当和事佬,特地让高力士做东,请他们三人搓一顿,试图在酒桌上让他们握手言欢。
安禄山身份低,所以首先表态:咱们都是胡人,应该彼此相爱。哥舒翰却一句话顶翻了安禄山:我妈是于阗公主,谁跟你平起平坐?
哥舒翰当然有资格这么说,按照阶层划分,哥舒翰属于大唐第二类胡人,虽然不如之一类,但也是有资格跟大唐贵族交流的群体。他自幼长期生活在长安,接触的都是上层人物。安禄山呢?就是边境的偷羊贼,小混混,大唐更底层的“四等公民”。
安禄山被揭了老底,勃然大怒,掀了桌子,拔了刀子,若不是高力士在场差点吃出血案来。
看清了胡人的阶层划分,其实也就看清了唐朝的本质,那是段庶族阶级为了本阶层的利益而奋斗,最终打败了豪族集团的历史。
当大唐帝国的藩镇成为包括二三等胡人在内的庶族集团的土壤时,藩镇就成了他们对抗以豪门集团为核心的工具。由此,安史之乱爆发了,也因此,安史之乱被消灭后藩镇之祸也依然无法根除。